精准扶贫,慈善相助
——古今慈善扶贫观

2020-02-25 03:5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佛教慈善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古代慈善扶贫思想

慈者仁心,善者大爱。慈善就是要有行善心,有仁爱心,有同理心,博施济众,行善积德。慈善古已有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慈善扶贫观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教、道教、佛教思想在慈善扶贫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慈善扶贫观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他认为“爱人”是人的本性,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常怀宽容仁爱之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后来,孔子又提出了“大同思想”,在孔子看来,和谐稳定的社会是财富均分,没有贫富差距,他把“大同世界”描绘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一种场景。人人都帮人,天下没穷人。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促使许多乐善好施之人参与到扶危济困的社会慈善活动之中,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社会慈善扶贫事业的发展。

孔子的仁爱慈善观得到了孟子的进一步发扬。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曾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之心,爱天下人,这些正是人们利他主义的体现,是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孟子也曾提出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理想社会。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中,关于社会慈善扶贫的思想影响深远,这也在后世逐步得到了完善、发展、应用。如后世为治理河患,大修水利工程;为应对饥荒储备粮食,建立仓储制度;赈济、以工代赈等扶贫积善措施。孔孟社会慈善扶贫观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慈善扶贫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慈善扶贫观

“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这种看法成为了后人行善的道德基础。老子认为慈爱是人的道德修养,是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老子曾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圣人无积,则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在老子看来,人必须要常怀慈爱之心,做到爱要兼济天下,爱要普及天下苍生,不积累私心,要懂得去散财,去向弱势人群散以爱心,志存救济,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三)佛教文化的慈善扶贫观

慈悲观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苦因缘与众生。”佛教希望拯救贫苦众生,使之远离苦难,永存快乐,永怀慈心,永做善行,帮助受苦之人远离苦难。慈心为民,善举济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慈悲观本质上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观念,是我国目前社会慈善扶贫实践的出发点。佛教倡导因果报应,我认为,这也是人们自觉参与到社会慈善扶贫事业当中的内在动力之一。佛教慈善扶贫观对推动我国社会慈善扶贫事业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的社会慈善扶贫理念使慈善扶贫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同时,儒道佛三家的理念也推动了中国社会慈善扶贫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慈善扶贫理念

新时期,关于慈善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我比较认同的是“慈善是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和善行的统一。”

有人曾说过“慈善就是扶贫,与贫困者结伴,为脱贫而战是时代赋予我们慈善事业的使命”、“扶贫就是慈善,慈善就是扶贫。”从中,可以看出慈善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谈及慈善与扶贫的关系。他说:“慈善是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办法,在扶贫攻坚战里面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主体角色。”

“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扶贫位于六大类慈善活动之首,显然,慈善事业是社会精准脱贫中的重要力量,这也为新时期的慈善事业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新的保障。鼓励、支持和引导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在扶贫济困、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等领域广泛开展慈善帮扶,与政府的社会救助形成合力,有效发挥重要补充作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慈善力量要成为政府强有力的帮手,尽自己所能解决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动,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改善生活,形成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共同编密织牢社会生活安全网。”这也为新时代的社会慈善扶贫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府支持。

纵观古今,慈善扶贫事业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而生。从古至今,我国慈善扶贫事业几乎是在曲折中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时俱进。慈善事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佛教慈善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启示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