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2020-02-25 15:34钟育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农村

钟育炎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 福建 永安 366000)

0.引言

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做好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治理在学科层次上的差异性,相关的学者不能有效地将社会治理与农村社区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从而制约着社会治理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社会治理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实际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基于组织形态的差异性,可分为随境式与有组织式教育。随境式农村社区教育指在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产生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农村社区实质性的构建而出现。其形式灵活,内容多样,通常依附于具体的工作环节,通过工作进程的推进,教育内容也随之加深。 教育内容浅显易懂,对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没有实质的影响。 但整体教育深度不够,农村居民很难对具体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 相较于随境式教育,有组织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及教育质量上有显著的提升。 具体指,农村社区基于政府相关部门或社会专业人员的加入,在结合农村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及农业生产工作的情况,制定相关的社区教育计划,有组织、有纪律地组织农村社区居民开展系统的社区教育工作。 无论是随境式农村社区教育模式,还是有组织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其内在的核心及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及生产实践技能,提升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促进社区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引导农村居民加入农村社区教育、文化及生产等建设工作中来,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人文建设与农业生产的有效进行。 农村社区的教育可追溯到古代,在《诗》、《学记》以及《盐铁论》中均有教化农业居民提高知识水平,传授成产技艺,加强农业生产的表现。然而,农村社区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社区的本身,基于农村社区基础设备差、相关管理干部教育水平有限、理论知识不足、理论体系不完善等种种原因,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的误区,不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村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提高农业生产技能。甚至导致农村社区工作沦为形式,成为应付上级的表面化工作。因此,加强社会治理理论的理解,引入社会治理体系,通过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及事业单位、高校教学工作者以及社会义务人员的加入,可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的效率,促进社区教育全面有效的开展,有利于社区有组织教育模式的高效展开。然而,社会治理体系并不是现代技术理论的产物,早在民国时期,大批爱国志士为有效改变中国落后的状态,走进偏远乡村,通过开设学堂、利用教育的手段,提升村民在文化方面的素养和农作物生产产量。 而在新中国初期,则有大量类似扫盲班、工农学习班等机构出现。 因此,社会治理在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中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2.社会治理中农村社区教育的应用逻辑

2.1 教育在秩序层面的治理逻辑

要有效实施农村社区教育, 应注重农村社区秩序治理的工作开展。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社区的教育工作在秩序的治理上与传统的治理工作有着较大的不同。在传统的农村秩序管理工作中,特别在古代,农村管理者常常通过农村宗族体系的管理,实现稳定农村秩序的目标。具体说来,宗族在秩序中的体现是“礼”的实现。在我国古代,无论士大夫阶层,还是黎民百姓阶层,均崇尚儒学,因此受到“礼”的限制。 因此,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秩序是通过对“礼”的遵守而实现的。 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解构了传统农村的结构,不再以“礼”进行秩序的治理。传统的礼治不再适用于新社会、新时代农村社区的秩序治理。 在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渗透,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定在维持农村正常发展的同时, 实现农村社区秩序的法治。此外,在社会道德体系方面,社区管理者应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传统思想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德”治的手段,更好维持农村社区的秩序。 从而保障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推动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

2.2 教育在经济层面的治理逻辑

经济是农村社区的基础, 在有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经济水平。 以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我过农村社区制度是以县级相关部门根据乡村的特点、规模进行划定,一般一个行政村即为一个农村社区。 提高社区经济的效益,便是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农作物的管理理论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投资理念和经营理财。 通过多样化、多渠道的教育内容,提升社区居民农作物或畜牧的规模及效率,从而整体滴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资金收益和整体的经济水平。 在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的实施过程中,社区负责人应紧随时代脉搏,引入高新农业技术。 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 以培训的模式,进行有组织的社区教育工作。 此外,社区负责人应努力抓好农村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留在农村社区,在加强大学生专业培训的同时,使其投身与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中来。 进而提高经济技术、生产技术的传授,促进社区居民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最终引领农村社区走进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3.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基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虽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航空航天领域及网络信息领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但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仍存在经济发展差异化的问题,特别在中西部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的贫困县和贫困村。 因此,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区的经济严重落后,难以保障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及教育资源的投入,导致农村社区教育理念、资源、教师队伍与城市、乡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而从教育共享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往往以区域划分的模式,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治理。 继而,在很多情况下,农村社区的教育便得不到有效的整合,更无法共享充足的教育资源。

3.2 农村社区教育的效果低下

在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的参与能够从政策及制度地成名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也因此,农村社区的教育工作是由上至下的。 通常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农村社区负责人上报的材料,选取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配备相关技术人员或教学工作者进入农村社区。 组织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社区的学习工作。 然而,因农村社区教学的主体是政府相关部门,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层层的审核,造成制定的教学内容与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相脱离,无法达到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目标,进而导致农村社区居民积极性、认可度及参与度低下。最终使社区教育工作无法提升居民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理论基础知识,更无法发挥提升农村居民经济收益的作用。 不但影响了农村社区居民的农业生产,更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3.3 居民对社区教育存在误区

农村社区教育建设的根本是振兴乡村战略的前提, 如何有效地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对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能够显著地优化农村环境, 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收益,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水平,从而有利与农村社区的整体建设,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作用。 然而,根据相关调查,86.23%的农村社区居民没有充分对社区教育进行认识, 其中34.5%的居民则将社区教育的目标理解为生产技能的传授及文娱生活的提供。 尽管传授生产技能、提供文娱设备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果不深化居民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将给社区建设带来一定的问题。 诸如,居民仅将目光局限与自身经济收益的提升,而不顾农村社区整体的经济发展,从而无法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群众带头作用。

3.4 社区教育的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形式上与城镇社区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往往因社区建设经验的局限性,政府相关部门往往没有对农村社区做到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制定社区教育的授课内容上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本土性,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生产需要。 更多地是套用或模仿城镇社区或国外社区的教育模式,导致农村社区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沦为形式。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在规划教育内容及目标方面,也存在着规划内容笼统、不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足够的细化。 而在教育方式上,农村社区教育依托于城镇社区教育的模式,教育方式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极不利于农村社区教育水平有限的居民进行学习,从而限制农村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社区的总体发展。

4.解决社会治理下社区教育问题的策略

4.1 完善设局教育的管理体系

为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稳定性和大局性, 农村社区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系。首先,要严格选拔社区教育机构成员。 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大局出发,结合农村社区特点,通过委派或行政考核等方式,挑选出一批具有奉献精神、刻苦专研、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农村社区。 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模式,加强对该部分进入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系统人才的管理,由此能更加有利地提高社区教育的落实,及基本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无法共享、授课内容老旧,脱离农村居民实际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等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对应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部门。 并委任该部门考察农村社区具体的生产活动,遇到的困难以及技术难题。 从而使农村社区的授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此外还应联合其它城镇社区或农村社区,从资源配置角度,合理规划、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最后,可以将高校中具有一定理论研究经验的学者或教授请进社区,并邀请加入教育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农村社区教育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科学性。

4.2 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

强化农村社区教育意识, 对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振兴乡镇战略的前提。 所以社区负责人在建立农村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应注重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意识的培养,深化居民对振兴乡镇战略的认识。 从而极大滴推动我过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 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应改变农村社区管理人员错误的观念,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误解, 要从思想上、理论上及规划角度出发, 强化基层干部对社区教育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其次应集中抓好示范工作。 在强化村干部社区教育的同时,以行政区域内经济水平、文化水平落后的行政村为示范社区。 通过集中师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深化示范社区的教育工作。 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村居民的资金收益、示范社区的环境优化水平及整体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为目的, 最终发挥农村示范社区的示范作用。从而调动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农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促进个农村社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上升,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3 加强创新社区教育的方式

农村社区教育是以从事农业劳动的居民为主体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侧重与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农村社区教育的落后,相关负责人为短期内提升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往往照搬国外的社区教育体系,在方式上和内容上不利于农村社区居民的学习。 因此,要结合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多样性、创新性及通俗性的教学方式进行社区教育, 才能有效滴提升农村社区教育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需在宣传机械化设备的同时,传授农村社区居民基本的操作技能。但不应局限于理论,应将机械化设备带入课堂,让居民实现机械化设备的操作,从而了解机械化设备的优势。此外,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基础村干部应运用现代信息设备,诸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手机通讯技术等,使授课方式趣味化、多样化,同时更利于农村社区居民的理解和应用。 在授课内容上,除了生产技能的传授,基层干部可以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将高校教师引进农村社区教育的课堂上,从而更加有效地为居民传授人文历史知识,信息科技知识,在整体上提高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4.4 构建农社区教育的供给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有效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社区资金是否充足。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公益性、无偿性和群众性,更具存在的目的和性质,其本身不能盈利。 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源及资金作为保障,才能使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应多渠道、多路径地建立农村社区教育资金的筹备体系。 首先,农村社区在保障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过程中,为社区教育预留足够的资金,以便社区教育能够持续发展与正常运行。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在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同时,提高农村社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分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村社区教育资金。并且根据农村社区在教育工作中表现,教育效果,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额外的补助。再次,农村社区教育应结合市场运营,将整个农村社区视为现代企业,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股份化,从而通过市场途径获取资金。 优势主要有三点,其一可有效为农村社区教育获取足够的资金,其二,股票或债券的发布,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关系农村现代化发展,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中来, 从而有机地促进农村社区全面发展。其三,可以充分吸引具备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进入农村社区教育,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推进农村社区现代化的速度,促进乡镇振兴的实现。

5.结语

基于社会治理的农村社区教育虽在政府、专业人才及社会群众的帮助下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难题和困境需要面对。 因此,应从人本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农村实际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区在经济、文化及教育方面的飞跃,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