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良家风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

2020-02-26 07:58张万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风城镇化

张万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南宁 53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以人为本、内涵为重、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典型现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特殊的变化,这个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很多改变,这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1]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优良家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使优良家风体现出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优良家风的内涵与内容

(一)优良家风的内涵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较稳定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指导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良好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家族传承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优良家风不仅表现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上,更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家规、家谱、家训、家书等,不同的家风蕴涵着不同的精神内核。

如被称为家训之鼻祖的《颜氏家训》以读书做人为核心,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革命前辈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是周总理为人处事之道与治家治国之道的综合体现。

(二)优良家风的内容

优良家风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中华传统美徳,是成家、保家、兴家的内在动力,更是利己利家利国的价值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优良家风的体现形式与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1. 修身之道:徳以立身,志存高远

《曾国藩家书》中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2]可见,勤学苦练,志向坚定,才能更好的建功立业。“徳以立身,志存高远” 的修身之道在今天变成“腹有诗书气自华”,“树立崇高的理想”,“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观,勤学修徳明辨笃实。

2. 齐家之道:勤俭持家,以和为贵

《朱子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要求家庭成员要勤劳节俭,这不仅是高尚的道德品质,更是持家、齐家、兴家的重要理念。“内睦者,家道昌”,强调父母,夫妻,兄弟,婆媳等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相处,家庭和睦,才能兴旺发达。这些优良家风在城乡融合发展,社会变迁的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耕家庭不再从事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不少家庭成员为学习、为生活、为事业不断走出家门,远离家乡,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勤俭节约、和谐相处的优良家风就传到哪里,无论是学校食堂还是企业的餐厅,人们用“光盘行动”“拒绝剩宴”“家和万事兴”“睦邻友好”来诠释“勤俭持家,以和为贵”的优良家风。

3. 治国之道:保家卫国,家国情怀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国家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自古以来优良家风都包涵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长期以来,家庭中的长辈都教育晚辈“好男儿志在四方”,期望后代都能走向更大的城市谋求高官厚禄。而今天,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建设过程中,优良家风包涵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是党员我先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长辈教育子女“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人民美好生活、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良家风的特征

党的十八大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我国城镇融合发展的时代,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创新性与辐射性的统一

创新是优良家风得以传承的动力,是把传统家风与现代道德有机融合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传统代际相传的方式逐渐被打破,优良家风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优良家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中传承以弘扬其精神品质和文化精髓。传统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优良家风的精神品质辐射到全社会,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从而使优良家风成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这体现了优良家风创新性与辐射性的统一。

(二)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存与繁衍过程中形成的与社会主流意识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蕴涵着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是家族成员代代相传的思想精髓。优良家风通过代代相传,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具有明显的历史时代性。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乡村家风与城市家风的融合、转化、发展,传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体现出优良家风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强化作用。

(三)德治性与法治性相统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优良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文化,是经历了时代考验正确的精神文化,她包涵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在今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强化她的徳育功能。在依法治国的当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农村人变成了城镇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优良家风的法治教育功能日益突显。优良家风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之时,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培养家庭成员的法治思维,用法律的价值与法治精神处理家庭、家族的内外事务,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良家风的时代价值

家风是每个家庭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进与退,一个家庭的荣与辱,还关系到一个政党的风气、一个民族的气节、一个社会的风向。优良家风无论在哪个时代,经历哪些社会变化的考验,都能发挥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能成人、能正家、能旺族、能兴国。

(一)个人维度:提升个体道德品格,塑造健全人格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4]优良家风是涵养高尚的人格重要因素,对家庭成员的成长成才有很大的影响。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徳。”[5]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大量人口的迁移,新的生活环境、利益关系、社交平台、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都是很大的考验。而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风貌都是深入到每个家庭成员心灵深处的、不会轻易改变的精神内核,是各个家庭成员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指引。个体的道德认知、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都来源于家庭,所以个体秉承优良家风中的勤劳俭朴、勤学苦练、诚实守信、睦邻友善等道德品质,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二)家庭维度: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家庭的变迁,家庭成员中有的背井离乡,走南闯北,有的在城市定居过上新的生活,有的为农村建设依然在农村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和物质生活的诱惑下优良家风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6]优良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财富,是家庭成员自我约束的准绳,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方向标。在家庭美徳的主线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家庭成员带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与人相处,家庭中父母、兄妹、婆媳、妯娌等之间都和睦相处,使优良家风形成巨大的正能量,让优良家风在创造性转化中得到创新性发展,不仅弘扬家庭美德,也促进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三)社会维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风气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6]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是社风的组成部分,优良的家风培育出道德高尚的个体,个体走上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和谐。新型城镇化建设,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对城市的社风建设而言是一个挑战。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又相融相依的。优良家风中“诚实守信”“睦邻友善”的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品质要求,延伸到社风层面就是“诚信”“友善”。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友善,个人与集体、与国家都要讲诚信,家庭与家庭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命运同共体的构建都需要诚信、友善;优良家风中“立志求学,保家卫国”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优良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推动文明家庭的建设,也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奠定基础,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国家层面:促进党风政风的廉洁建设,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7]家风清明,家庭清正廉洁,这是工作作风清廉的基础,是党风正、政风清的基础。“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成员秉持高尚的道德品格,入了党,从了政,自然把优良品质带到党内,带到工作中,为党风、政风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所以说优良家风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在精神上的支撑。党员干部学好家风建设这门“必修课”,对干部在新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体文化自信的塑造来源于家风中所蕴含的立志、求学、勤俭、诚实、忠孝、爱国等等思想,个体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点。优良家风丰富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源——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所以说优良家风可以推动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础。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特殊的变化,人口迁移,社会结构变化是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优良家风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机遇。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优良家风对于个人与家庭、对于社会与人民、对于国家与民族始终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努力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风城镇化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乡的城镇化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