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璜碑》研究再探

2020-02-27 23:42夏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7期

夏瑜

摘 要:自《鲜于璜碑》在天津武清出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出土时间较短,历代文献对此碑都没有著录。此碑出土后一直存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已不存在,对此很多书上都没有提及。一些关于此碑的最新信息是文章撰写的重点。《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一直被书学家和书法爱好者关注,文章就其艺术特征进行了一定归纳。

关键词:《鲜于璜碑》;汉碑;隶书

1973年5月,天津市武清县(现武清区)高村公社兰城大队的社员在平整村东苏家坟的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汉代墓碑,一同出土还有碑座与石盒。碑为圭首形碑,高242厘米,宽81~83厘米,厚12厘米,碑阳、碑阴皆有文字与图画。碑阳阳刻篆额“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框呈“凸”字形且六角刻有卷云纹,除左侧中间卷云纹为阳刻外,其余皆为阴刻,应为刻工失误所致。篆额左右阴刻青龙白虎各一。碑阴额首阴刻朱雀一只。字下有穿,直径为11.3厘米,穿内壁不平滑,有规则放射性纹线。碑两侧皆阴刻隶书铭文,碑阳16行,满行35字,碑阴15行,满行25字,共计827字。碑文字口较清晰。立碑时间为东汉延熹八年(165)十一月。《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刊载了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武清东汉鲜于璜墓》①简报,并发表了该碑的照片与相关资料。

1 《鲜于璜碑》现存地点考

在笔者查看的十余本字帖中,《鲜于璜碑》的简介中都介绍此碑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笔者因此线索驱驾千里,来到天津市河东区光华路4号(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旧址),结果被告知在2004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成天津博物馆(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31号),而此碑现存于此。经协商,方得见真容。可见近年来再版的书籍中并未提及此项变更,给《鲜于璜碑》的研究带来了不便。

2 《鲜于璜碑》及同时出土的碑座关系推断

碑座为长方覆斗状,长120厘米,宽73厘米,高25厘米。表面刻有折带纹和斜线平行纹,座顶雕有一个长条形碑榫凹槽。两碑座中间为竖碑之槽,长86厘米,宽14.5厘米,深9.5厘米,尺寸与《鲜于璜碑》恰好相符。从石质上看,二者石质明显不同,碑的年代相对久远,座的年代相对较近。依据以上材料,笔者做出如下推测:碑座是后期为《鲜于璜碑》而配。墓碑制作精细、线条简洁、庄重大气,而碑座则相对粗犷,二者在风格上完全不同。石料与制作时间明显不同,故推断此座为后期所制。墓碑下截面最大尺寸为83厘米×12厘米,碑座内槽最小尺寸为86厘米×14.5厘米,碑可放入碑槽之中,且相应缝隙距离基本合理;碑底到最后一行字距离为17.5厘米,槽深9.5厘米,碑放入槽后,碑下最后一行字距碑座尚有8厘米,不影响碑的正常观瞻。碑竖入座中,前后缝隙过大(14.5厘米-12厘米=2.5厘米),且碑高242厘米与入座9.5厘米所承杠杆比例也很失调(242-9.5)∶9.5≈24.5∶1。亦无削状连接,立于室外抗风能力有限,如若像推测中有“享堂”一类建筑物,而将碑置于其内,则符合搭配原理。至今,碑与碑座还在相距不到1米的地方分离,并未安放一起。

3 现今所见拓本之究竟

如今我们所见的拓本有初拓(图1)、首拓(图2)、整拓(图3)等版本,天津市博物馆的原石与整拓本一致,却不是出土面貌。此碑出土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碑面石质风化已特别严重,故只拓了六版,后期有文章介绍还有拓本,却并未找出来源,故在此不提。所謂“初拓”“首拓”多指这一版本,还保持着未修复前此碑的风貌。20年代80年代初期,一位博物馆的修复师傅出于好心将这块汉碑修复完整,用水泥恢复了它的“原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整拓本。

4 《鲜于璜碑》内容研究

4.1 《鲜于璜碑》碑文释义

《鲜于璜碑》碑阳释文:

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君讳璜,字伯谦,其先祖出于殷萁子之苗裔,汉胶东相之醇曜,而谒者君之曾,孝廉君之孙,从事君之元嗣也。君天姿明达,彻?有芳。在母不瘽,在师不烦。岐龀谣是,合好?常。治礼小戴,闺族孝友。温故知机,辉光笃实。升而上闻,上郡王府君察孝,除郎中,迁度辽右部司马。慰绥朔狄,边宇艾安。迁赣揄令,经国帅下,政以礼成。民诵其惠,吏怀其威。丧父去官,服终礼阕。复应三公之招,辟太尉府,除西曹属。葴谟屡献,使事日言。王人嘉德,台司侧席。蠢尔荤育,万邦作寇。冀土荒馑,道殣相望。帝咨君谋,以延平中拜安边节使,衔命二州。受荚秉宪,弹贬贪枉。清风流射,有邵伯述职之称。圣上珍操,玺符追假。永初元年,拜雁门太守。折节清行,恭俭束修。政崇无为,声教禁化,猷风之屮。时依郡乌桓,狂狡畔戾。君执以威权,征其后伏。永初之际,有勋力于汉室。令德高誉,遗爱日新。内和九亲,外睦远邻。免浣息隶,为成其门。周无振匮,亦古晏臧之次矣。当遂功祚,穷爵永年,意乎不造,早世而终。以延光四年六月壬戌,卒于家。盖铭勒之云,所以彰洪烈,纂乃祖,继旧先,悲夫盛德,恶可已哉。于是君之孙鲂、仓、九等,乃相与刊山取石,表谥定号,垂之亿载,以示昆苗,其颂曰:于铄我祖,膺是懿德,永惟孝思。亦世弘业,昭哉孝嗣,光流万国。秩秩其威,娥娥厥额。此宜蹈鼎,善世令王。如何夙陨,丁此咎,国无人兮王庭空,土罔宗兮微言丧,王机怅兮嘉谋荒。旌洪德兮表元功,阐君灵兮示后萌,神有识兮营坛场。

延熹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己酉造

《鲜于璜碑》碑阴释文:

唯君行操,体则乾。至孝通洞,克勤和颜。烝烝栗栗,可移于官。郡将察上,宿卫报关。出典边戎,民用永安。遂迁宰国,五教在仁,啬民用彰,家用平康。父君不,弃官奉丧。辟踊哭泣,见星而行。子无随殁,圣人折中。五五之月,令丞解丧。州辟典部,入领治中。万里同风,艾用照明。大尉聘取,上辅机衡。遂登汉室,出司边方。单于怖畏,四夷稽颡。皇上颂德,群黎慕涎。荚书追下,银龟史符。到官视事,七年有余。民殷和睦,朝无愿忧。勋绩著闻,百辽咏虞。以病去官,廿有余。年踰九九,永归幽庐。皇上憀栗,痛惜欷歔。生民之本,孰不遭诸。歍呼哀哉,奈何悲夫。

君三子:大子讳宽,字颜公,举有道,辟大尉府掾;中子讳黼,字景公,郡五官掾,功曹,守令,幽州别驾;小子讳晏,字鲁公,举孝廉,谒者,雁门长史,九原令。

胶东君讳弘,字元誉。中子讳操,字仲经,郡孝,灌谒者。子讳琦,字玮公,举孝廉。子讳式,字子仪,故督邮,早卒。督邮子讳雄,字文山,州从事。子,即君是也。

由碑文得知,鲜于璜其先祖出于萁子,“萁子”即箕子,商代贵族,曾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武王灭商后才得以自由。《风俗通义》载:“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林宝《元和姓纂·鲜于》:“箕子封于朝鲜,支子仲食采于于,子孙因合鲜于为氏。”可见,鲜于氏出于箕子之说可信,《鲜于璜碑》出土前《风俗通义》是此说已知最早的记载文献,《鲜于璜碑》先于此书成书十余年,故此碑为现存此说最早记载。一些说法认为此是贵族门阀用来彰显出身的说辞,在汉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鲜于氏不在此列。中国玺印中,有众多鲜于姓氏者,如“鲜于矢”“鲜于目”“鲜于疡”“鲜于谨”“鲜于贤”“鲜于当时”“鲜于滑”“鲜于齿”“鲜于蓟”等,可见汉代的鲜于氏绝非衰落之家,而是望族。

碑文中记载,鲜于璜从小“君天姿明达,彻?有芳,在母不瘽,在师不烦,岐龀谣是,合好?常,治礼小戴,闺族孝友,温故知机,辉光笃实”。他从小聪敏,眼睛有神,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孩童时期就懂礼仪,孝长辈友兄弟,处事成熟稳重,定为栋梁之材。

在仕途上,鲜于璜“升而上闻,上郡王府君察孝,除郎中,迁度辽右部司马。慰绥朔狄,边宇艾安。迁赣揄令,经国帅下,政以礼成。民诵其惠,吏怀其威。丧父去官,服终礼阕。复应三公之招,辟太尉府,除西曹属。葴谟屡献,使事日言。王人嘉德,台司侧席。蠢尔荤育,万邦作寇。冀土荒馑,道殣相望。帝咨君谋,以延平中拜安边节使,衔命二州。受荚秉宪,弹贬贪枉。清风流射,有邵伯述职之称。圣上珍操,玺符追假。永初元年,拜雁门太守。折节清行,恭俭束修。政崇无为,声教禁化,猷风之屮。时依郡乌桓,狂狡畔戾。君执以威权,征其后伏”。鲜于璜先从郎中做起,后升为度辽将军的部属,参与镇守边境乌桓之战,守卫边疆安宁。又提升为赣揄令,人民都爱戴他。后父亲去世,回家服丧,服丧完结,又被三公所招为西曹属。又“以延平中拜安边节使”“永初元年,拜雁门太守”,最后官职是雁门太守。延光四年(汉安帝时,公元125年)死于家中,享年八十一岁。此碑为延熹八年(汉桓帝时,公元165年)其孙为其所造,相隔四十年矣。为何在相距四十年后,想到为祖父立碑,侯学书先生认为:安帝时期立碑风气尚未兴起,而桓帝时期则立碑风气大兴,愈演愈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东汉桓灵之际确实是以八分隶书立碑的高峰时期。上面是鲜于璜的仕途任职表。碑阳碑阴共载鲜于璜家族人物十二人,除其孙鲂、仓、九三人外,其余皆为汉代官吏。今史籍可考者,仅有鲜于璜次子一人,名黼,字景公。有人推测,鲜于璜墓地建于武清县境(后汉属幽州渔阳郡),可能与鲜于黼为官幽州别驾有关。

4.2 鲜于璜家族世系

从图4、图5中可看出,碑阳把鲜于璜的爷爷记载成了孝廉君,而碑阴孝廉君为鲜于璜的太爷爷,而另述鲜于璜的爷爷为鲜于式,字子仪。这个问题在出土汉碑中虽然比较少见,但大家对此推测为碑阴为碑阳的错误做修正没有质疑,这种推论是合理的。

5 《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

5.1 《鲜于璜碑》书风代表了这一时期书法的一种风格

东汉中平三年(186)所造的张迁碑,从出土展示于世人起,其书法之朴拙厚重风格便对后世汉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鲜于璜碑》的书风与《张迁碑》极为相似,《鲜于璜碑》的建造时间早于《张迁碑》21年,北魏的《蒿高灵庙碑》、南朝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与其书风更是一脉相承。从已知出土碑石来看,《鲜于璜碑》是已知此书风最早的一通碑石,故我们可以推测这种书风是汉代中后期比较流行的书风,广泛流传,并被书艺爱好者研习,广泛应用,对魏晋南北朝及后世书风产生重要影响。

5.2 装饰性笔画特征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从拓片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撇笔和捺笔很厚重、粗壮,这也就形成了《鲜于璜碑》的一大特征—厚重。仔细观察原碑(图4~图6),我们不难发现,撇、捺及主笔横的尾端在雕刻时都特意地加粗加深,且不说工匠的刻意或书者原本如此,最少我们可以认为,那个时期文化人群对这种书风的崇尚。鲜于家族为当地贵胄,所请书碑撰文者必不是泛泛之辈,所用书体必为当时文人雅士及贵胄所喜好。夸张的装饰性笔画成了这一书风的显著特征。

5.3 《鮮于璜碑》的艺术特征

字体中正:笔方字正(如“君、事、明、光”),线条平直(如“曾、明、嗣、谣”),取势横扁(如“升、西、府、三”),紧凑匀称(如“曹、辟、复、故”),笔画粗厚(如“温、友、有、孝”)。

气息庄重:风格古朴(如“相、土、殣、拜”),浑厚沉着(如“中、命、节、射”),凝重严谨(如“弹、枉、馑、寇”),锋芒含蓄(如“二、作、荒、邦”)。

气质灵动:结字稚拙(如“迁、郡、狄、马”),时出意外(如“公、德、而、宇”),神采飞扬(如“姿、屡、嘉、葴”),变化多端(如“母、芳、小、司”),方圆相济(如“国、从、慰、属”),撇捺夸张(如“天、之、温、言”)。

《鲜于璜碑》成碑于碑刻繁荣时期,书刻工艺精湛至极,碑刻水平成熟。隶书风格符合此时期的总体风貌,隶书发展更为成熟,艺术性更加高深。此碑更是这一时期乃至汉代隶书的典范,对研究隶书、汉代碑刻、汉代历史、汉代战争史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6 今日之碑

笔者于2015年6月来到天津市博物馆,经馆方允许进入库房,看到《鲜于璜碑》原石。碑平放于地上,碑阳朝上,碑文清晰,字口完好,拓片留下的墨迹均匀。碑座完好。经过观察,左上角有一块破损(图7)与所见拓本不同,向博物馆工作人员咨询,方得知在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人员来到天津市博物馆,对此碑进行了扫描,发现此碑内部石皮层脱落,中间已有空隙,本想用科技手段将其恢复,不料恢复不成,却造成了《鲜于璜碑》的再次损坏。我们期盼好的方法的出现,将这块著名汉碑恢复到其最佳的状态,能够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