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体会

2020-02-28 03:59周海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卡松沙美特罗

周海霞

(内蒙古包头市北方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以呼吸道为发病部位,反复发作,无法治愈,胸闷、呼吸困难与喘息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临床对于支气管哮喘常采用药物治疗,如孟鲁司特钠、沙美特罗替卡松等,不同药物治疗效果不同,如何提高治疗有效率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对象,探究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的应用价值[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以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34例)与实验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23~57岁,平均(38.61±3.65)岁;病史3~10年,平均(6.26±0.35)年。实验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3~53岁,平均(38.55±3.25)岁;病史3~9年,平均(6.11±0.29)年。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排除标准:心血管疾病;其他肺部疾病;恶性肿瘤;精神障碍;不配合研究者。在统计学软件中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输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

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每次1.0 mg,每天2次,持续治疗1周。同时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吸(沙美特罗50 ug丙酸氟替卡松250 ug),持续治疗12周。

1.2.2 实验组

给予实验组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

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每次1.0 mg,每天2次,持续治疗1周。同时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吸(沙美特罗50 ug丙酸氟替卡松250 ug),联合使用孟鲁司特钠,每天1次,每次10 mg,持续治疗12周。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涉及到数据信息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FEVL为(2.27±0.28)L,对照组FEVL为(2.34±0.31)L,两组治疗前FEVL对比差异不显著(t=1.1849,P=0.2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EVL为(2.90±0.46)L,对照组FEVL为(2.47±0.52)L,两组治疗后FEVL对比差异显著(t=3.6114,P=0.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PEER为(3.21±0.89)L/s,对照组PEER为(3.18±0.78)L/s,两组治疗前PEER对比差异不显著(t=0.1792,P=0.8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PEER为(4.89±0.86)L/s,对照组PEER为(3.66±0.97)L/s,两组治疗后PEER对比差异显著(t=6.7092,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组34例患者中,显效有16例47.06%,有效有16例47.06%,无效是2例5.88%,因此,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4.12%;对照组34例患者中,显效有11例32.35%,有效有15例44.12%,无效是8例23.53%,因此,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6.47%;实验组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x2=4.2207,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与PEER,实验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有效提高了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3]。

猜你喜欢
卡松沙美特罗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美丽乡村—“红色沙美”景观设计初探
动物界的“春运”大片
异噻唑啉酮对土壤微生物杀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初探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的临床护理干预
我画的不是胖子
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疗效分析
欧洲药品评审局批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复方制剂茚达特罗-格隆溴铵上市
卡松防腐体系液体洗涤剂中的耐药菌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