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2020-02-28 14:01王莉杨俊伟敖冰峰田浩鹏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工科背景课程体系

◎王莉 杨俊伟 敖冰峰 田浩鹏

自2017年“新工科”这一理念提出,全国已经有很多高等院校针对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改革路线,并取得的实践成果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对于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的现状进行以下分析: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主要问题

1.“新工科”研究的局限性。“新工科”理念的提出至今不过三年时间,虽然对于“新工科”的研究热情很高,但是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浮于表面,具有实践成效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对于“新工科”实践教学的研究较多,下沉到课程建设层面的研究比较少;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对于“新工科”设计、总结性研究较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改革实践研究较少。

2.高职院校工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没有达到科学合理,无法满足现阶段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交际及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够;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只能大致掌握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参与度比较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落实的并不好,毕业生无法快速了解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问题改进措施

高职院校在开展“新工科”研究建设以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新定位“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一致。

1.高职院校要与产业密切联系。“新工科”要求的是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属性和办学特点设置培养目标。“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要到企业调研、实践锻炼,充分调研企业真正需求;同时也要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考核指标的制定。

2.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工科”明确提出新兴人才应当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重建课程体系

“新工科”在课程体系方面对比传统工科的最大区别是,“新工科”在传统工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性课程建设。

1.注重实践课程的构建。

实践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及实践课程的科学构建就十分重要。可设置金工实训、电工实训、电子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训等实践课程。同时,在实践课程的设计时要与企业接轨,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并邀请企业的专家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将产业的最新发展引入实践课程,培养高实践能力的学生。

2.注重新兴产业在课程设置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也成为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广泛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和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持续改进。同时,要考虑如何实现学科交叉、满足多样化需求和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的人才培养要求,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体现。例如,黑龙江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展示成果蓝图,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让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多样化的评量方式进行考核,让学生在学习历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新工科”背景下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实践性课程。

例如,黑龙江职业学院在成果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讲授、讨论与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实作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注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大力建设“双师型”素质师资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举措,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逐渐被政府、社会、媒体等重视,初步建立了相关的认证制度和岗位评聘制度,正步入规范建设阶段,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邀请相关企业进入学校进行研修班学习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2.开展教师进修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主要包括校外进修和校内进修两种方式。校外进修有长期和短期,长期进修可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到一年时间,参加企业生产甚至是研发工作,增加教师的工作经验、掌握产业需求,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短期进修可外派教师到国内外的示范院校参观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校内进修是高职院校针对自身的办学特点开展的教师培训。

猜你喜欢
工科背景课程体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黑洞背景知识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