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原纯阳宫的几通碑刻

2020-03-01 05:33□王
文物季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士道教信仰

□王 婷

太原纯阳宫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是供奉吕洞宾的道观,其中轴线上五进院落,建有四柱三楼木牌坊、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厅、玉皇阁等主要建筑,周围有配房和砖券窑洞,占地面积约8563.2 平方米,目前共建屋宇70 余间。纯阳宫是道教宫观建筑文化的独特代表,建筑精良,布局奇巧,其设计构思、营造布局、建筑意匠是明清古典建筑艺术的重要范例。

现存馆藏有关纯阳宫碑刻共七通,最早为《明天启年间重修纯阳宫碑》,其余分别是《乾隆甲寅补修纯阳宫诗》、《清乾隆五十九年重修殿二院碑记》、《清嘉庆四年补修纯阳宫二院碑记》、《清嘉庆十一年新建纯阳宫观音大士阁》、《纯阳祖师命书符》和《民国纯阳宫碑记》。

图一 《清嘉庆四年补修纯阳宫二院碑记》

一、太原纯阳宫始建年代

现存碑刻《清嘉庆四年补修纯阳宫二院碑记》(图一)碑文中“省垣东南隅有吕天仙祠,其创始无可纪,惟留万历年间重修一石。所载朱新瑒、朱慎□□□□□□□□□慎钿乃前明宗室……”这是碑刻中有关太原纯阳宫起始年代的最为详尽的记载。

《四库全书》的史部《山西通志一百六十八卷》中记载:“纯阳宫在天衢街贡院东,明万历二十五年,朱新場朱邦祚建,相传规划皆仙乩布置,降笔楼亭洞幽曲,对额皆乩笔题碑二,一钟立权乩笔,一李太白乩笔”。

《山西通志》记载始建纯阳宫为明万历二十五年,与此年代最为接近的碑刻为《明天启年间重修纯阳宫碑》,由于碑文石刻风化严重,并不能知晓纯阳宫始建年代。此碑中记载“牌坊叁间……,正殿叁间,东西厦捌间,三门壹院共计洞贰拾肆间。上楼房壹拾贰间,降笔楼壹座,角楼四座”。碑中有对降笔楼和四座角楼的描述,与《通志》中对降笔楼的描述相符,这里的降笔楼即为纯阳宫建筑中的第四进院落方形单间回廊厅,碑志内容证明至少在明天启年已有九窑十八洞了。

《山西通志》中有关纯阳宫起始年代的描述,与清碑刻中的记载不符。碑文中所提到的,《万历年间重修石刻》也遗失不见,且宋元时期,地方志记录不详,使得纯阳宫的始建年代不能确定。

二、扶乩与纯阳宫

值得注意的是,《通志》中有关纯阳宫设计规划是道士扶乩而来,“相传规划皆仙乩布置,降笔楼亭洞幽曲,对额皆乩笔题碑二,一钟立权乩笔,一李太白乩笔”。降笔楼为八角攒尖亭,独立在纯阳宫四进院落中央,如图二所示。

图二 降笔楼

扶乩属于占卜术的一种。唐宋以来,常见的扶乩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取桃李之有两叉者,削其头如笔状,令两人各以一手持其柄,念动咒语请神,桃枝则跃跃动,书字书药,甚或抒写诗歌,朗朗可诵”;一种是倒扣畚箕、饭箕、米筛等竹编物,上覆盖女性衣服,下绑一毛笔或木棍,二人对面扶箕,在沙盘上书写文字,故又称扶箕或扛箕。卜者以箕召仙,通过观察箕之动静或箕所划之文字,来卜问事情的行止和吉凶,“或预言休咎,或开示符方,或与书生唱和,或传经劝世”。

降笔楼应为道士扶乩做法时仙人降笔之处。关于仙人降笔在历史传说中多有记述。六朝陶弘景所录的《真诰》,据说就是仙人的降笔,也就是扶乩而来。乩者一般要接受神的启示与训练,在肃穆的扶乩仪式活动中,扶乩者因为箕仙的暂时降附于身体,魂魄和身体都不可自控,被视为有一定的宗教体验,因而也维持着神圣化的权威性。当时建造纯阳宫的设计者,以扶乩这一道教的神秘活动仪式的名义,将纯阳宫的第四进院落以道教八卦的形式设计,给纯阳宫赋予了宗教上的神秘与神圣、建筑上的独特等特征。

三、道士高炼昌与纯阳宫的洞天福地

道士高炼昌为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纯阳宫原有七块碑刻中,其中有四块与其有关。最早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到嘉庆七年(1802年)为止,这短短八年的时间,道士高炼昌不断募集资金,对纯阳宫进行了重修补修。这八年应是纯阳宫自建以来,最为频繁修缮的时期。碑文中不断记载“盛有志竟成人事”,“余因□炼昌之不畏难,不怠□而并不以为己功也。”等等有关高炼昌修缮纯阳宫的决心。

高炼昌眼中的纯阳宫是“远乃洞其模回洞天深邃,洞前后古柏十余……”,纯阳宫便是他的洞天福地。

在纯阳宫的宫门背后,有四个九叠篆字“蓬壶佳瑞”(图三)。在民俗学中,壶是创世母神的象征。这种观念后来被道家接受,进入道家的话语体系。道家认为,壶是天地万物的原生体,也是大地万物的凝缩物,壶中凝聚着天地创生图式。道家视壶天为小宇宙,以“壶天”、“壶中天”、“壶中天地”指代神仙世界。壶可以把天地宇宙收入其中,因此壶中世界是与现实世界并存的。壶也是进入仙境的入口,入壶不仅是身体的转变,也象征着生命图景的转变。经此宫门,凡人就从凡间转移到仙界,由此进入洞天福地。前文提到的纯阳宫第四进院落为二层建筑,下层为窑洞形式,二层为楼阁,此处应是符合道士的修炼和居住习惯的洞天福地。

道教神仙世界具有超世性和世间性结合的特点,并被细分为“出世”和“不出世”两个层次。“出世”信仰认为肉体离开凡间,生活在大上或海外仙境,“不出世”信仰相信长生乃至不死,永享人间之福。事实上,仙境仍然具有世间性的特点。修道之士栖身的洞室名义上是他们的炼养之地,实则为他们在此世的仙境。道士们认为道教的宫观是效仿天上神仙所居之殿堂而建,《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曰“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天空中,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殿堂,或聚云成台榭宫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门,或居烟云霞宵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在纯阳宫的四进院落,从功能看,九窑十八洞应是道士信徒成仙得道的修炼场所,从起源看,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先民们原始崇拜有关。

图三 “蓬壶佳瑞”

道士高炼昌是中国道士的代表,他对道教这一宗教的信仰,应是道士们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其不遗余力地修缮道士和道教信徒们所期盼的洞天福地,期盼在此能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束缚,生活在洞天福地,达到形如常人而长生不死的境界。

图四 《清嘉庆十一年新建纯阳宫观音大士阁》

图五 民国纯阳宫碑记

四、纯阳宫的民间观音信仰

《清嘉庆十一年新建纯阳宫观音大士阁》(图四)碑文记载,“阳城东南隅有纯阳宫在焉遒塵寰之玉宇会垣之仙区中院坎向旧建……层楹飞阁前山后池窈而曲幽而并诚琳宫胜境也惟门后□□□漏且势处高峻日久恐致外忠□以固此后阁者非背筑层□为倚负之势不克……于是马工庇材筑□建阁上塑□□□□南海大士下塑”。

纯阳宫位于太原府城中仙区坎向,按照先天八卦解释,坎向为正北,为水。按碑文记载,建造观音大士阁并塑南海大士像,是为了弥补风水建筑上的不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汉代以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种神灵信仰并通过或隐或显的方式将其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之内,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神灵崇拜现象,这也成为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受道教这一特征的影响,当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走向中国民间以后,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对话便首先在神灵领域内展开了。

根据佛教经典记述,观音菩萨修成正果之后,呈现出慈悲与智慧的统一、观性与观音(亦即观相)的统一、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神圣与世俗的统一、威严与慈祥的统一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三条:智慧、慈悲、神通,三者互为依傍,缺一不可。其中神通又可分为三种,分别可称为神通之力、显化之力、感应之力。神通之力指观音菩萨具有凡人和小乘四圣所达不到的一种奇妙之力,依据此力,观音的眼、耳、鼻、舌、身、意均已超出凡俗能力范围,成为无所不能的圣者。显化之力指观音为救度不同的众生而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随时变化其身,从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身相来,佛经中称此为“自在神力”、“方便之力”、“无作妙力”。感应之力指众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无论遇到什么苦难和麻烦,只要他能以虔诚之心,按照观音法门的修持仪轨而进行一定的称名、诵咒、念经、礼拜、供养等宗教活动,观音菩萨就可立即察觉到什么地方、什么众生遇到了什么苦难,从而通过显露真身妙相、化作凡间俗相或在冥冥之中施展法力等方式,使受苦众生获得解救。观音有了神力,对于中国民间文化来说,则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仰形态,做为道教建筑的纯阳宫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修建观音大士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皈一道与纯阳宫

《民国纯阳宫碑记》是为民国32年即1943年记载修葺纯阳宫庙宇的皈一弟子姓名。在吕祖殿殿前石栏,有张子卿带领太原首义街绅商一起捐资修葺纯阳宫的记载。

皈一道,即儒释道三教归一之道,“皈一者,三教合为,共领无极慈命,在于苦海设一慈舟,救人之急,济人之难”,是清中叶兴起的一个会道门,为山东省平原县城关镇赵家湾赵万秩所建。抗战时期,德州城东王宫庄人陈希增主持道务,道内尊为三祖。抗战时期,皈一道得到长足发展。该道还印行大量的道书,大讲“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言论,鼓吹神灵的庇护作用。

从碑文可知,马外真主持捐资,皈一道信徒对纯阳宫捐资进行修缮,皈一道弟子谷锦云并重新刊刻道藏。这是当时皈一道在太原传播的反映。

六、结 论

《通志》中将纯阳宫选址和建造时神圣化的描写,符合在明清时期,扶乩活动在神灵、祖先崇拜与风水信仰在文化整合与秩序重建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受到洞天福地观念的影响,纯阳宫九窑十八洞独特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和艺术,是道教观念的物化和外观。受到观音信仰和皈一道等民间宗教和信仰的影响,纯阳宫建筑不断新建修葺,有了现在的规模。

通过对纯阳宫现存碑刻的分析可以看出,纯阳宫是以道教思想影响为主流,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断受到了社会主流思想、原始崇拜信仰的影响。其建筑形式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中,以道教建筑为主流,不断更新变化,反映出纯阳宫这座道观建筑形制的开放、灵活、通俗等特征。

猜你喜欢
道士道教信仰
信仰的旗帜
A New Way of Dao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王婆酿酒
论信仰
《道士下山》
道家道教研究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