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

2020-03-01 21:30孟令天侯植桓
建筑与预算 2020年6期
关键词:分包工程质量工程项目

孟令天,侯植桓

(1. 辽宁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14;2.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110161)

施工项目中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应遵循的管理原则为:坚持将作业质量放置于首位,保障作业质量,以此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关注作业质量管理的全面落实,保障管理工作发挥岗位作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提升作业整体安全性,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与质量;加强作业人员操作规范性,为项目质量提供保障。

1 施工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客观环境因素

建设工程质量极易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工程自身因素、工程外界因素。建筑工程作业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水平、材料性能、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作业区域的自然条件、所应用的工艺水平、项目作业流程、作业成本结构科学性等。此类因素均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为此,相关单位应从作业的每个细节,实施作业质量管理工作,促进施工质量的良好把握,保障工程质量符合相关规定的需求。

1.2 生产流程

工程项目的作业质量影响因素,作业流程的影响占据较大成分。基于工程项目的作业流程区别于其他工业产品,其生产作业程序依赖于既定模式的生产模式,并且不具有相对完善的作业模式,较为完善的作业设备、相对稳定的作业环境,极易引起工程质量存在良莠不齐。工程项目质量存在差别,究其原因在于:材料性能的差异化,机械设备在长期运行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磨损,作业区域的自然条件因素发生骤变,比如狂风暴雨、冰雹降雪等,作业人员存在工艺熟练度差异,作业所用的测量性仪器仪表存在精准度偏差等,此类问题均会造成项目作业质量问题,甚至引发工程质量事故、作业安全事故等不良问题发生[1]。

1.3 作业工序

工程项目的作业工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对作业质量存在影响作用。既定建设项目在实际开展作业期间,其每个工序之间存在一定交叉,并且在过程中依据工序需求,产生一定数量的中间产品。与此同时,项目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蔽工程,如若在作业期间尚未有效开展作业项目的适时检查与定期维护,仅在项目表层开展初级的检测工作,极易引起对项目质量的错误判定,将实际存在的部件质量认定为质量良好,为后续工程质量验收带来了诸多影响,比如返工作业。

2 施工项目质量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 事前控制

2.1.1 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

在作业项目开展前期,应依据相关规定条例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保障制度与项目要求具有高度契合,并且结合管理制度设置管理人员与质量监理。作业专业质量保障工程师,要求持有专业资格证予以上岗,项目经理与工程对应关系应全数备案,且要求项目经理具有相关资格证书,比如建造师证。在此基础上,严格开展工程各级人资管理工作,从项目副经理至作业人员,作业中全部人员在实际上岗期间,应持有岗位资格证,以此保障作业质量。管理人员应为各岗位人员制定管理职责,且与责任人签订责任书,以此保障工程质量,落实责任制管理流程[2]。

2.1.2 加强分包管理

作业项目应依据法律相关内容,制定规范化工程分包流程,严禁肢解、违法等分包行为。分包单位在实际进场前,应严格检查对应分包单位,并且核对工程的实际注册信息,禁止资质不足的分包单位获得作业资格,保障项目质量。项目负责单位应与分包作业单位签订质量保障协议书,以此明确双方质量权责归属,作业项目应建立管理部门设立资格档案,以此确定分包工程的义务方与责任方,落实责任制管理,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升项目质量的管理效果。

2.2 施工期间控制

2.2.1 应用BIM技术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获取了广泛应用,此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性能,有助于保障作业质量的管理效果。现阶段建筑工程在实际开展作业期间,混凝土的浇筑具有较高应用性能,装配式作业技术成为工艺主流模式。在实际开展工程作业期间,预制板件、混凝土浇筑等相关技术具有多重应用。相关质量管理人员在充分借助BIM技术的同时,结合装配建筑技术的内在应用优势,实现对管理体系的完整制定,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更具适用性,且在实际应用期间,依据作业具体需求,具有制度调整的灵活性,以此优化管理制度,促进项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符合工程作业的实际发展[3]。

作业技术管理人员在实际质量管理期间,应适时关注新型技术的发展,并且依据自身作业需求与规划,引起前端的作业技术,保障作业技术的与时俱进,提升作业工序的有效性,保障技术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有助于作业程序发展,为工程质量的保障工作提供多重助力。此外,技术管理人员应定期前往信息技术单位,了解技术的进展情况,并且与相关技术人员保持交流,将作业期间存在的难点,尝试借助信息技术予以解决,以此提升作业的安全性,保障作业项目质量。

2.2.2 工序精细化管理

在建筑项目作业期间,应实施工序的精细化管理流程,针对作业所需材料与应用设备,配置专人管理,具体的管理工作为:作业材料的有序存放、作业设备的科学布设等,均应以相关规定内容为基础,制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此保障工程项目的作业质量。在实际作业期间,应对作业材料开展良好的抽检工作,以此保障材料性能合格性。材料质量检验人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检验经验,专业的职业能力,保障作业材料入厂后开展有序的材料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材料管理人员应全程掌握作业程序,并且针对作业中存在流程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善于总结材料与设备管理期间存在多种问题,并且依据科学理论制定有效管理方案,减少材料与设备性能问题,尽可能地发挥材料与设备的应用价值,保障作业进度的有序进展,防止材料与设备质量不佳引发作业进度的暂停问题,保障作业质量与进度管理处于有序状态中,彰显材料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能作用,尝试以精细化管理流程,推动作业项目的有序发展[4]。

2.2.3 项目作业质量管理

在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期间,滞后性是较为严重的质量管理问题。比如质量问题存在滞后性,造成返工、延长工期等问题,增加作业成本,不利于项目作业的良好发展。应调整质量监管所在位置,将其前置在工程设计时期,以此保障作业人员良好掌握作业工艺,提升作业人员的规定度,为作业有序发展提供创造良好基础。如若在图纸设计期间发生质量误差,应在正式作业前期,开展图纸校验工作,保障图纸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发现图纸设计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减少图纸设计为后续作业带来不利因素,发挥图纸设计的作业指导功能。

2.2.4 加强人为失误控制

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作业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作业项目。为此,在各级人员持有上岗证的基础上,针对作业流程、工程作业所需的作业操作细节,应在各级人员正式上岗前期,为其开展详细的专业性岗位培训,且在其操作规范性审核通过基础上,准其实际参与作业,以此保障作业行为的规范性,加强人为失误的控制力度,减少人为失误可能性,增强工程质量管理能力。此外,在准入施工期间,应采取竞争机制,综合考量作业人员的各项实操指数,选择人为误差较小的人员优先投入作业中,并且令其在每日作业前期,为其他作业人员做示范,以此加强作业项目质量的管理力度[5]。

2.3 验收期控制

项目验收期质量管控流程为:相关单位应依据相关质量验收规范内容具体实行,并且采取分项验收机制,保障验收工作的全面实施;各分包项目的验收工作,应由项目负责单位、监理团队等成员共同参与验收流程,验收人员应拥有资质与相关单位的授权书,保障验收工作的科学性,尽可能地减少验收工作为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验收工作应采取作业单位自评、设计团队许可、监理人员工程质量核定、责任方验收、相关政府单位监督等程序逐一落实,以此保障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升工程验收的有序与规范性。此外,各单位开展验收工作期间,如若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此保障工程质量,发挥验收流程价值[6]。

3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的作业质量,关乎着项目的整体性能,应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性内容,是用以保障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结构经济性、作业进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等具有关联作用。为此,相关单位,应加强工程项目的作业质量管理,全方位保障工程项目质量,促进施工单位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分包工程质量工程项目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浅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
如何加强施工分包安全管理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建筑业劳务分包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论施工企业分包管理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