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研究*
——以浙江常山为例

2020-03-02 02:49周晓光纪浩
科技促进发展 2020年12期
关键词:驱动农业发展

■ 周晓光 纪浩

1.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处 杭州 311300

2.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杭州 311300

0 引言

国家发改委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三农”领域,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成为普遍共识,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尤其在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起步相对较晚,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与欧美等农业发达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结构不完善,省市之间、市县之间、县乡之间的农业科技创新链条运转不畅,且引导性支撑性政策不足,导致的我国乡村产业基础性薄弱、集群性缺失、规模性不足。微观层面表现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创新平台等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彼此的学习、互鉴、知识分享与自我发展效果不佳,且对创新资源的积累、整合、转化和共享能力偏弱,导致的农业创新资源错配、供需结构性矛盾、要素重复投入等问题。

相关研究指出,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振兴动力来自产业创新环境、产业创新主体、产业创新平台等的综合协同,而其涉及的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会形成相应的正、负反馈机制,其中任何要素的“缺失”或“弱化”均会彼此累及,影响整个系统的创新势能,最终影响乡村产业的繁荣、停滞或衰落[1]。因此,为更高水平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有必要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演化规律以及创新驱动要素深入剖析。

鉴于此,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教育厅均设立以“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为主旨的软科学计划项目,本文作为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浙江常山的乡村产业振兴经验进行实证分析。近年来,常山县依托科技创新打造众多名优特新农产品,包括常山胡柚、常山油茶、常山食用菌、常山乌桃、常山银毫,先后被评为“中国常山胡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食用菌之乡”,并荣获乡村振兴优秀示范县殊荣。因此,常山乡村产业振兴经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推广性,本文力争从“常山模式”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可实操经验。

1 文献综述

从创新驱动角度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创新与振兴的关系研究更成为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主流文献一般从以下3个维度进行。

1.1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基础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更多基于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内涵、结构、影响因素以及运行机理等定性视角展开。Porter 等[2]在研究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时首次提出创新驱动概念,认为创新驱动是深层次多领域的全面创新,更为关注效率和质量。在农业领域,创新驱动贯穿于农业生产、管理以及经营的全流程[3],Levy 等[4]认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内涵是指把创新元素全面融入乡村发展,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乡村内生创新体系,促进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效益和乡村竞争力的提升。杜文忠[5]等更具体的概括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内涵,即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前提下,将农业知识、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无形要素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物理设备、农业服务平台等各类有形资源相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乡村发展由外生增长向内生性增长转化。完世伟[6]基于产业振兴视角,论述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互动关系,其指出,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等创新手段内生性的驱动乡村产业振兴,逐渐达成循环累积效应,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李世杰[7]将创新驱动农业发展定义为智慧农业,并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提出驱动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组织等因子,继而提出农业“双轮”驱动机制。陈昌兵[8]从比较视角出发,研究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差异,并基于两者在要素投入的区别,构建出创新驱动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发展框架。武小龙[9]研究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结构,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创新。

1.2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路径与实现方式研究

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指出,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是驱动农业发展的首要诱因。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乡村产业的关键在于将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Ghosh[10]研究农业创新技术(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CSA)的应用对印度乡村产业集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SA 技术的应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企业融资效率、扩大乡村产业集群规模等方面效果显著。Tekin[11]基于土耳其统计所的数据从农业技术传播角度分析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结果表明,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多数情况下农户的信息接受障碍会抑制农业创新进程,继而弱化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Krone 等[12]以肯尼亚的小规模园艺农户为对象,采用混合法研究小规模农业、通信技术和商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加农户收入有促进作用。Parwez[13]以印度农业供应链系统为对象,研究物联网技术对提高农业供应链效率的作用。国内学者一般将创新驱动技术具体到“互联网+”上来。相关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具有渗透作用,能融入乡村产业发展链的各个环节。王山等[14]认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是趋于全产业链协同的农业虚拟产业集群,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运输、交易、服务、管理、融资等各环节的数字化。陈运平等[15]以系统基模理论为基础,研究“互联网+”驱动农业发展的静态机制和动态路径,提出农业生产促动系统、农业交易促动系统和农业服务促动系统3 大发展系统。郭海红[16]基于价值链视角,结合案例研究互联网驱动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路径,继而提出乡村产业创新服务模式的理论框架。江维国等[17]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促进作用,认为“互联网+”拓宽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弥补了传统农业金融支持的不足。

1.3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研究

关于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研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此类研究通常从3 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内涵界定维度,王雅鹏等[18]认为应从内涵上把握创新驱动农业产业的发展绩效,其研究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经营收入、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方面做出评价。翟治芬等从资源观角度界定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内涵,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应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互动机制,即增加人才、技术、装备等优质资源的促进作用,减少人工、土地等传统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比[19]。二是基于资源配置公平性维度,Hsieh 等[20]通过建立错配指数模型,选取人力、财力、物力指标测度不同区域乡村产业创新资源的相对扭曲指数和由此引发的生产效率损失,进而评估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间接反映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沈树明等建立以乡村产业研发支出、产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农业总产值、专利论文等的测算体系,进而引入产业结构熵数评价乡村产业的协调发展水平[21]。三是基于环境规制维度,谢玲红等[22]将是否拥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作为评价创新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绩效的重要标准,强调生态农业产业链的重要意义。赵丽娟等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视角,探讨环境规制与农业创新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挤出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范围,继而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测算研发投入、环境规制要素和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23]。

综上,现阶段关于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的成果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从本质上看,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将创新元素全时域、全方位渗入到“三农”发展之中,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乡村内生性产业体系。从范围上看,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涉及政策、市场、金融等复杂的产业创新环境,而且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类产业创新主体的支撑,同时还要覆盖企业孵化器、农业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多种产业创新平台,是兼具耗散性和成长性的动态发展复合系统。而目前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思维,较少以全局眼光对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进行把握。鉴于此,本文以浙江常山为例,将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概括为包含产业创新环境、产业创新主体和产业创新平台的综合复杂系统,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剖析各创新变量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继而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2 模型构建

2.1 系统结构与模型构建

2.1.1 产业创新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环境是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条件和首要前提,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第一,政策环境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最直接动力。面向乡村的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金融政策等能够吸引、盘活、调动各类创新要素[24],通过进一步的强化政策创新、优化政策组合、完善政策体系,能够高效发挥政策效应,保障人才、金融、科技、信息、知识、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乡村流通和汇聚,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6]。第二,市场环境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和核心。一方面,市场需求为乡村发展提供产业选择,筛选优质特色主导产业、淘汰落后低质低效产业、优化农业创新资源配置、培育壮大产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13]。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数字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互联网、云计算、5G、物联网、无人机配送、货源追踪等新兴技术赋能,不断促进农村电商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第三,技术环境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保障[19]。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能够激发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大的乡村产业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支撑系统,对于提升农村主体的创新能力[13],驱动乡村产业高水平振兴至关重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创业服务中心、农业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2.1.2 产业创新主体子系统

乡村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涉及多层次、多领域的复杂内容,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在不同产业创新主体的广泛介入和共同参与中才能充分实现。现有研究指出,面向乡村产业的政、学、研、企、农协同创新系统展现明显优越性,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多维创新,有效减少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消耗、最大幅度提高产业创新效益[6]。具体的,政府等决策机构承担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任务,以全局眼光谋划乡村全产业链发展,关注乡村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关键环节、薄弱环节,不断优化配置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研究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知识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前沿视角,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7]。同时,知识创新具有外部性,形成知识或技术的溢出效应,并通过专利、论文等成果的形式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传播,促进知识共享、借鉴和交流。企业具有高度敏感性,企业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推广和消费拓展,其本质是知识创新的商业化,企业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消费市场对于优质、特色、新功能以及更高附加值的乡村产品需求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产品特色、提升产品质量等方式不断推动乡村产品创新和乡村产业链升级[21]。乡村产业振兴还要求创新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农村创客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培育乡村双创人才,打造一批懂市场、懂管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队伍,丰富农业经营形式,提高农户经营收入,助力产业扶贫。

2.1.3 产业创新平台子系统

高水平、专业化、系统性的创新平台是创新驱动效应充分发挥的关键支撑。一是以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农业科研院等为代表的产业研发平台,能够强化技术研发、驱动产业集聚、实现技术积累、促进技术交流,提高技术与乡村现实的匹配性,加速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提高农村机械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二是广泛兴起的星创天地、众创空间、乡村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等产业孵化平台能够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扩大创新创业覆盖面,满足广大普通农户对创业的需求,适应本土化创业,从而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乡村企业。同时,产业孵化平台能够加速创意孵化,缩短项目成长周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乡村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17]。三是产业服务平台,作为孵化平台和研发平台的辅助平台,产业服务平台为乡村工作人员提供包括创业咨询、政策咨询、实验检测、技术转移、申请专利、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双创”公共服务,从而打造完善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为孵化平台和研发平台的协同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双创”与“乡村产业化”形成完整链条。

综上,根据三大子系统以及各个创新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概念模型

2.2 驱动路径与算法公式

根据系统结构与概念模型,构建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图,如图2,并对部分主要路径分析如下:

图2 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驱动路径图

产业创新环境下的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分别会对知识产权保护、乡村人才引进与培育、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流通等形成驱动作用;企业、政府等产业创新主体通过提高研发投入与支出,促进农产品销售总额、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进而驱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密度,提升孵化能力与投融资能力,促进乡村产品质量的优化和乡村企业数量的增加,进而对乡村产业发展形成驱动作用。

在概念模型以及驱动路径图的基础上,遵循变量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得性、模型的系统性原则,构建包含34 个变量的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系统动力学模型,见图3。

图3 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系统流图

根据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统计年鉴及问卷调研的相关数据,经由Eviews10.0处理,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列举主要公式与算法如下:

①专利数量年增长率=15.8*LN(乡村人才规模)+2.53*(乡村教育水平)+13.5*LN(企业研发投入)+6.82*知识产权保护水平+5.75*知识积累水平+LN(2.5*镇规上企业数量+3.78*高校及科研机构研发投入);

②农业口径论文数量=8.89*(乡村人才规模)+5.83*LN(人才引进与培育水平)+11.02*知识产权保护水平+2.5*INTEGER(知识积累水平)+8.15*镇规上企业数量+13.78*LN(高校及科研机构研发投入);

③乡村人才年增长率=18.92*EXP(1e-005*乡村教育水平)+5.68*LN(人才引进与培育水平)+9.11*镇规上企业数量;

④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0.8*LN(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密度)+0.1*INTEGER(企业研发投入)+0.15*农产品流通效率+0.5*LN(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0.05*镇规上企业数量]/1e005;

⑤农产品流通效率=1.05*LN(乡村电商发展指数)+0.89*企业研发投入+0.195*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0.005*EXP(1e-006*镇规上企业数量);

⑥农产品销售总额=9.85*乡村电商发展指数+27.93*LN(农产品品质)+11.58*农产品流通效率+35.68*LN(农产品特色);

⑦规上企业年增长率=21.51*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密度+1.238*乡村电商发展指数+LN(0.515*产业创新平台融资总额+1.875*农产品流通效率)+10.05*LN(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⑧产业创新平台融资总额=28.95*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密度+9.11*企业研发投入+21.91*EXP(5e-004*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15.68*镇规上企业数量。

2.3 模型检验

模型仿真地理边界为浙江省常山县,时间边界为2010~2035年,2021年为初始年份(实验中以0 替代),时间间隔期为1年,基于2010~2020年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进而预测模型中各变量在2021~2035年的变动情况。实验数据来源为《浙江统计年鉴》、《衢州市统计年鉴》、《常山县年鉴》、政府相关性文件,以及对相关行政村、典型企业、部分村委会等实地走访、调研获取的一手情报。

通过直接检验法对模型结构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得出模型边界、模型方程、模型流图均合理;通过历史性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发现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高的拟合度,其中镇规上企业数量、乡村人才规模、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农产品流通效率等变量的相对误差范围处于-6.74%~7.23%,财政支出水平、农业口径发明专利数量、农业口径论文数量、农产品销售总额等指标的拟合度超过0.89,拟合效果显著。可见,本文构建的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能够用来研究常山县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情况。

3 仿真实验

3.1 实验设计

本文依据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本质和目标,从各子系统中重点选取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乡村人才规模、农业口径发明专利数量、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农产品流通效率、农产品销售总额、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镇规上企业数量、产业创新平台融资总额、乡村产业发展指数12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结合模拟情况,设计创新驱动情境下乡村产业振兴的4 组实验,分别模拟不同创新驱动要素对应的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而针对性的提出常山县乡村产业发展对策。

3.2 产业创新环境的驱动仿真

(1)政策创新。以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为例,研究政策创新对乡村人才规模、农业口径发明专利数量的影响,继而比较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之间的差异。在仿真实验中,控制相关创新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为3年前(即2017年)、5年前(即2015年)和7年前(即2013年),通过模型仿真,模拟未来15年间常山县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输出结果如图4(a)、(b)、(c)所示。

图4 创新环境中政策实施及时性的驱动分析

仿真结果显示,创新政策的实施能够优化乡村创新环境,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来看,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分别推动了乡村人才规模和农业口径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提高,且越早执行相关创新政策,创新驱动的效应越显著。以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的实验结果为例,若3年前(即2017年)实施此政策,则常山县的乡村人才规模在2035年会达到4617 人,比不实施人才政策的原始拟合值提高66.3%,若人才政策的实施时间提早至7年前(即2013年),则常山县在2035年的乡村人才规模较拟合值将大幅提升184.5%。类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时间也和授权专利数量的增加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较早的政策实施对应较高水平的专利产出。不难推断,创新政策实施的及时性对于乡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的,随着专利授权数量的增加和人才规模的扩大,乡村产业发展指数也随之增强,如图4(c),说明不同的创新驱动要素之间具有叠加效应,共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2)市场创新。调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水平,通过选择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农产品流通效率指标,研究信息化、智慧化的市场环境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效应。在仿真实验中,依次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水平提升5%、10%和15%,观察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变化情况,继而比较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如图5(a)、(b)、(c)所示。

图5 创新环境中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研发投入的驱动分析

仿真结果显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研发投入水平的增加对于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以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的增加值为例,当研发投入水平分别提升5%、10%和15%时,到2035年末,常山县乡村电商发展指数值较原始投入水平对应的拟合值分别相应增加8.6、15.4 和20.1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增加值所对应的斜率逐渐减小,这一现象表明,当用于构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支出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的投入所发挥的效能逐渐减弱,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增长趋势也如此。

更深入的,在仿真实验中将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分别同时提高5%、10%和15%,研究乡村产业发展程度的变化情况,输出结果如图5(c)所示,结果显示,乡村产业发展指数随电商指数和流通效率指数的提高表现出增长态势,其增长速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趋缓,这一现象说明,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边际效应”,即仅单一的优化市场环境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3.3 产业创新主体的驱动仿真

基于创新主体视角,分别研究企业、政府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一是将企业研发投入分别提升5%、10%和15%,对比农产品销售总额、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6(a)、(b)、(c)所示;二是将政府财政支出依次提升5%、10%和15%,直接观察乡村产业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推断财政支出与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6(d)所示。

图6 创新主体中企业研发及财政支出的驱动分析

实验表明,随着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常山县农产品销售总额和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相较拟合值均呈上升趋势。以企业研发投入提升15%为例,一是到2035年末,常山县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9.12 亿元,较实验初始元年(即2019年)增加约4 亿元,比原始水平的拟合值高出约2.5 亿元。二是到2035年末,常山县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4.89 万元,较实验初始元年的2.9 万元提高约413%,是原始水平对应拟合值的1.45倍。此时,常山县乡村产业发展指数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可以推断,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主力军,其研发投入的提升会促进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特色的提高,进而实现农产品销售总额和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其创新驱动效应明显。

与企业研发投入的驱动作用相比,政府财政支出未表现类似效果,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之间未呈现正向或负向的相关关系。具体的,当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提高5%时,所对应的乡村产业发展程度指数最高。当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提高5%至10%时,乡村产业发展程度较拟合值却未出现显著的上升态势,与提升5%相比,反而出现下跌。在当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提高15%时,乡村产业发展指数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态势(倒U 型状态)。因此,对于乡村产业发展而言,政府财政支出应控制在合理区间,过度的财政补贴并不会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反而限制某些创新作用的发挥,进而阻碍乡村产业振兴进程。

3.4 产业创新平台的驱动仿真

本实验基于产业创新平台视角,研究其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驱动效应。在实验中,分别将常山县产业创新平台密度相比现状水平提升5%、10%和15%,研究镇规上企业数量、产业创新平台融资总额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指数3 个变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如图7(a)、(b)、(c)所示。

图7 产业创新平台的驱动分析

仿真结果显示,随着乡村产业创新平台密度的增强,常山县镇规上企业数量、产业创新平台融资能力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指数均呈明显上升态势,且3 者的增加值速率也逐步提高,说明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与企业数量、平台融资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乡村企业数量越多、产业创新平台的融资能力越强,对应的乡村产业的发展程度越高。以产业创新平台密度提升15%为例,一是到2035年末,镇规上企业数量将会达到960 余家,比实验初始年份(2019年)增加约700家,是同期原始水平所对应的企业数目的两倍;二是到2035年末,产业创新平台融资总额将达到约20亿元,其规模是实验初始元年的24倍,比同年原始水平所对应的融资总额提高约144.3%。进一步的,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融资能力的增强也同步推动着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产业创新平台作为企业培育与技术孵化的高质量载体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较强的驱动力。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1)创新环境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环境下的政策创新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直接动力源,政策的驱动效应与政策实施的及时性、针对性密切相关。以人才政策为例,较早的实施人才政策将获得更大的人才规模和更高水平的乡村产业发展程度。同时,数字化的市场环境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随着市场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增加,乡村电商获得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上升。

(2)创新主体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具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水平的增加会强化乡村产品特色、提高乡村产品品质、丰富乡村产品门类,从而扩大农产品销售总额,增加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平稳提升。与企业所不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与乡村产业发展程度之间未有正或负的相关关系,过量的财政投入反而抑制创新主体的驱动作用,阻碍乡村产业振兴进程。因此,厘清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加速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质量、优化乡村创新资源配置意义重大。

(3)创新平台是孵化与服务企业的有效载体,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密度的增强,乡村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乡村人才集聚,镇规上企业数量以及企业获得的融资力度得到加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获得大幅上升。因此,农业企业孵化器、农业创业产业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农业创新平台能够加速推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项目集群和农业产业升级,对于农业技术孵化、农业资本集聚、农业企业建设等意义重大。

4.2 对策建议

(1)优化乡村产业创新环境,推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协同发展。在乡村产业政策问题上,建议不断强化政策供给意识,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各项创新政策实施的及时性、针对性与科学性。如,在人才问题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乡村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畅通技术、管理、智力的下乡渠道,打破城乡界限对于人才流动与交换的约束壁垒,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在知识产权上,建议制定有效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培育与创造、转化与利用。在市场环境创新上,建议加大对乡村交易市场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强度,加快移动互联网、生物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二维码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科学谋划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建议建立数字化的乡村交易市场,完善乡村产业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议地方政府面向市场,围绕需求、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依靠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的针对性。具体的,充分调研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特色、需求、不足以及优势,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合理规划,优化财政支出。二是建议农业企业加大用于研发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农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发挥企业创新的驱动作用,切实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孵化与建设力量。三是坚持农户的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村创客。如,加快实施“农创客”实训工程,让乡土人士迅速成长,打造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田秀才”“土专家”,引导青年群体返乡创业,扎根农村。

(3)释放高能级创新平台辐射驱动力,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建议紧紧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政府牵头、龙头农业企业引领、特色资源带动、技术创新支撑、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形式,规划建设人员合理、特色鲜明、布局规范、产业集聚、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星创天地等一批乡村产业创新平台。针对性的吸收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类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入驻。同时,强化创新平台之间、创新平台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同创新平台进行战略联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将创新平台打造成为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载体。

猜你喜欢
驱动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