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视角谈小学生的激励教育

2020-03-02 14:51施昕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激励教育小学

施昕辰

[摘 要] 马斯洛将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本文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性格特点,探讨教学中激励手段的使用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教育

当有这样一道选题摆在教师面前:教师们,你更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以下哪一种教育方式?(A.惩罚教育,B.激励教育)笔者认为,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B。

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教师面临的是“激励教育”带来的收效甚微的尴尬处境,从而对此茫然无措、心灰意冷。这样棘手的处境让人一度怀疑“激励教育”是不是根本就是错误的存在。其实不然,个性迥异的孩子就像一把把不同的锁,人们不能指望有一把万能钥匙能够打开全天下的锁,也不能寄希望于一个亘古不变的激励方式能够对所有的学生奏效。

一、在行中思——激励教育路在何方

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我想要一个苹果,而你却给了我一车香蕉。然后你说你都被自己感动了,还问我为什么不感动,于是你伤心地告诉全世界:你给了我一车香蕉而我却丝毫不为所动。可是你不知道:我真的只想要——一个苹果而已。

由此可见,当“需要”和“给予”不对等的时候,再多的付出都是徒劳。那每个孩子心目中到底期待什么样的奖励呢?在班级内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请孩子们在以下选项中选择自己最希望得到的奖励:A糖和玩具,B免写一次作业,C盖一个奖励印章,D在班级和微信群里表扬一次,E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最后收到43份有效回答,其中选A的19人,选B的3人,选C的7人,选D的5人,选E的9人。调查数据让我豁然开朗,同时也让我彻底清醒!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而我,把自认为合适的奖励强加给学生,这不是“教育艺术”,这是“教育独裁”。真正的教育艺术要更多地运用“换位思考”去对待学生,有效的激励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真实需求之上。

二、在思中行——激励教育路在脚下

1.“阳光普照”——激励教育的普遍性原则

马斯洛将社会人置于需求层次金字塔之中,他认为,每个人都处在五种需求的某一层次,或者同时占据多个层次。将这一观点放置于激励教育,就是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某一种或多种激励。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难免会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容易将关怀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向优等生倾斜,从而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激励方面,教师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和培养优等生,但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界一个有名的“木桶理论”。

因此,不管是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还是班级整体发展来考虑,我们都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以及公正平等原则,将激励教育的温暖阳光撒向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被鼓舞和激励的机会。

2.“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的针对性原则

激励是通过外界环境对人的刺激和影响,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所处的需求层次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就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

如在上文的调查中设计的5种选项,其中AB就是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低级需求设计的,CDE是参照理论中的高级需求设计的。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且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需要强大的物质奖励和刺激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学习目的比较直接、浅显——为获得奖励而学习;而有的学生已经能够明确学习的真谛和意义,在学习任务中表现得积极主动,这部分学生已经不需要物质激励,他们已经处于高级需求,寻求的是精神上的奖励和刺激,他们的学习目的也比较深远——为自己的发展而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水平,灵活地采取对策,制定不同的激励方案迎合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激励教育的实效性。

3.“循序渐进”——激励教育的层次性原则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呈现金字塔形,最底端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一个人需求的满足是按顺序的,从低级到高级,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驱动活力。

这就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一个人“日益成熟”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亦是如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物质奖励是最直接且受欢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会逐渐成熟,部分学生的需求也就慢慢地从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过渡。这时候,教师就应弱化物质奖励成分,增加精神层面的比重,提高激励层次。

4.“刚柔并济”——激励教育的综合性原则

马斯洛在阐述需求层次理论时提道: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人本就是复杂的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心理需求一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多种需求同时存在的时候,总有一种需求为主要需求,其余的为补充的次要需求。低年级学生以物质激励为主,糖果和玩具是主要的激励手段,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家长会上老师的一句夸奖就会成为超越物质激励的奖励。虽然高年级学生以高级需求为主,但是学生在长久的精神激励氛围内,偶尔加入物质奖励,一定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由此可见,激励手段不是孤立的存在,有机糅合、综合运用多种层次需求的激励策略,一方面能够从情感上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受,提高对学习的期待值;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从不同的激励方式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为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礎。

激励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启的锁,而每一位教师都是独具慧心的匠人,用三分心来探究锁的构造,用三分心来锻造一把量身定做的钥匙,再添三分时间让钥匙与锁磨合,九分过后,打开锁,珍宝便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孟大军.激励教育在小学生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德育,2018(7).

[2]赵香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方激励模式”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1(16).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激励教育小学
立足激励教育,活化语文教学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浅谈激励教育的运用
激励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