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南京家长已疯》刷屏朋友圈

2020-03-02 07:4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学渣网文

“來啊,一起做学渣啊”……2019年10月29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在不少南京家长的朋友圈里刷屏,也引发了广泛热议。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广大家长的共鸣,是因为南京中小学正掀起新一轮的减负热潮:除了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外,当地教育部门还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卷子、课外辅导材料、作业本等。此举自然引发了一些家长的不安,他们担心“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成为活泼灵动、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对此,南京市教育局公开回应称,2019年10月至11月,全市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在行动中确实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公众和部分家长的误解。对此,他们会及时纠正,确保义务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中小学生减负不能矫枉过正

教育部门推行减负的初衷当然是好的,青少年要全面发展,课余便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放下课本,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但很多地方在减负政策条款的拟定及推行方式上操之过急,故而欲速则不达。很显然,家长们之所以担忧,并非完全因为功利心太重而不理解教育部门的一片苦心。既想孩子课余作业负担少,又想其学习成绩好,实在不太现实。所以,与其一味指责那些家长“疯了”,还不如说他们其实也是被“逼疯”的。

那么这问题就真的无解了吗?非也。减负本身没错,关键在于一个“度”。减负本来的意图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重复的家庭作业负担,而不是完全不管不顾地一减了之。孩子们若完全没有负担,也就没有了必要的压力和动力,只会止步不前,反倒事与愿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是个“慢性病”,那么,治这个病就只能循序渐进“慢调理”而不宜使用“急火猛药”。短期来看,教育机构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好好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在保证学业成绩和孩子们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两者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做到恰到好处而不是矫枉过正。长期来看,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各方面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在切实改变“一考定终身”、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上持续努力。

减负之路上,家长应放下焦虑的心

“减负=制造学渣”无疑是个极富煽动性的结论。这是把教育部门和家长完全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也是“唯成绩论”的借壳出街。循着这番论调,大搞题海战术与组织如“军备竞赛”般的培训班才是对学生负责。这样夸大减负行为的负外部性作用,进而对减负进行污名化的说法,不过是拿应试教育的高压学习标准来衡量当前的减负政策,也是教育焦虑的产物。从逻辑上讲,这根本就站不住脚。

在当下的教育领域,“剧场效应”一直存在——在剧场中,前排的人站起来看戏,没有人叫他坐下来,后排的人便也跟着站起来看戏,结果所有人都站着看完戏——谁也不想先“坐”下来,让孩子输掉竞赛。为中小学生减负已喊了多年,一直减不下来,其中最大一个阻力源便是家长。即使学校顶住压力,把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下去了,家长还是要偷偷地补回来。这导致各地教育部门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社会有意见,并将责任推到教育部门身上;为学生减负,家长又不买账,对教育部门施加巨大压力。其实,为中小学生减负也不是地方教育部门拍脑袋的决策,而是一项大政策。减负只是将不科学、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并不是“一刀切”。减负不减效,其实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求更高。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上,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都要有大局观、系统观,在更大层面协调、更大系统内调适才行,局部改革是很难推进的。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学渣网文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从“学渣”逆袭成“网红”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学霸”“学渣”有话说
网文撷英
我是学渣千秋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