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所蕴含的哲学观研究

2020-03-02 02:19杨丽冉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颐和园

杨丽冉

摘 要:我国古典哲学派别对大自然的看法,即自然观,反映到园林建设中便是指导园林实践的园林观。而影响我国文化核心的古典哲学思想——儒、道、佛,它们都属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哲学范畴。这些古典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什么方式应用的呢?文章以颐和园为例,从山石、水体两大基本造园要素出发,探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颐和园景观建造中的应用,说明其对中国园林建设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古典哲学思想;颐和园;叠山;理水

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概述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凝聚和展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道、佛这三种。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奉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即取法自然,融于自然,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重视“论道”,主张“无为”“虚无”,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之道”,达到“道法合一”,即一种顺应自然规律、万物归于自然的精神境界。佛家的主要思想则是“自觉”,即自我觉悟,通过自我觉悟,冥思苦想去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世界观,同时,佛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对立统一的色空观,对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影响深刻。

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颐和园山水景观配置中的应用

颐和园是清廷最后修建的一座行宫御苑,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景区,以佛香阁为中心,山环水抱,在西山群峰的背景下,又有玉泉宝塔与万寿山上的建筑群体遥相呼应,水天之间形成了极具中国山水园林特色的美妙景观[1]。

颐和园的景观建设,继承和再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规制和内容,融中国文学、绘画、雕塑、宗教、建筑等于一体,实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共生、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协调关系。清高宗御制诗中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句,说明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中的重要地位[2]。下文从造景的山、水要素出发,探讨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在颐和园景观中的应用。

(一)颐和园叠山艺术所蕴含的哲学观

颐和园在叠山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第一,对瓮山山形进行改造,在瓮山上尽可能多地创造天然山水的形态,并与昆明湖结合,使之符合山环水抱的好风水形态,构成了有序列的完整的山水体系。画论所谓“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在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处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第二,在叠山工程尽量保留翁山的一些天然地貌,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主旨,对自然元素做到还原和再现。

在我国众多古典哲学思想反映的园林观中,针对叠山艺术,表现最突出的是儒、道、佛三家“师法自然”的思想,也即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

“山者,天地之骨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3]。颐和园正是昆明湖与万寿山的完美结合体。在其整体布局中,作为燕山余脉的主体山——万寿山,与昆明湖结合,利用其山环水抱的态势,基本上再现了天然山水的几乎全部形态,即冈、岭、峰、峦、湖、河、溪、涧、瀑等,将大自然的景观通过人工手段表现在咫尺山林中。这种师法自然的处理手法,不仅展现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人工景致。此外,所谓“真山似假便奇”,颐和园的万寿山正是这种处理手法的典范之作。在对瓮山进行处理时,对部分天然地貌有意保留,则体现了“以假乱真,做假成真”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人工意匠与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景观。

由儒家充满哲学思想的著作《周易》衍伸出来的“风水学”,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即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这在颐和园的选址及整体空间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颐和园在最初选址时,依山傍水、北山南水的格局是其最大的优势。但在最初未形成时,瓮山与西湖的位置虽具有良好的态势,两者的联结关系并不理想。后经改造,两者的地貌结构朝向良好,气度开阔[2]。总体来讲,改建后的山水格局,不仅具备冬暖夏凉的优越的小气候条件,而且正好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符合上好风水模式。

佛家禅宗思想的境界是从心出发去感悟,追求的是虚静、空灵、悠远的意境,这在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

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一亭一径,足谐奇趣”之意,本身就给人一种静趣和奇趣。在该园中,水池北岸的青石叠山,便是利用平岗小坂的堆叠技法,创造出了宛若“窈窕神仙府,嵚崎灵鹭峰”的叠山形象[2]。这座假山结合周围的花木配置,传达了佛教的虚空与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了人的禅思。在这样假山林立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此外,颐和园局部空间在设计假山的堆叠上,完全是无规则的布局,山有朝揖之势、石有微茫之静,体现了峰回路转、千岩万壑的自然风光。其假山设置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正是道家“道法自然”核心思想的再现。

总体来说,颐和园的创作注重以山水为骨架,在这个骨架上再配置植物、营造建筑等,并力图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二)颐和园理水艺术所蕴含的哲学观

颐和园在理水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改变了瓮山与玉泉山之间的山水联结关系。第二,挖大型人工湖,将湖面拓展直抵万寿山南麓,龙王庙保留为湖中的一個大岛——南湖岛。第三,在湖中修建长堤和岛屿。长堤即横贯南北的西堤,在西堤以西的水域之中设立两个大岛——治镜阁和藻鉴堂,与南湖岛以三足鼎立的方式分布,构成“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理水的传统模式。第四,开凿人工河——后溪河。昆明湖的西北角另开河道往北延伸,经万寿山西麓,通过青龙桥连接于北面的清河,即昆明湖水库的溢洪干渠。

水作为自然界灵性的象征,以其丰富多彩的变化,深得人们的青睐。在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反映的园林观中,道家的虚实观和佛家的色空观,通过借助阴阳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境界,在颐和园昆明湖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得到了鲜明体现。此外,道教的“贵柔尚静”、佛教的“言不尽意”等思想在颐和园理水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从水自身的特质来看,其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人生哲理。曾有哲学家说:“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正是水本身这一性格特征,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泼墨山水画。以水为纸,以景为绘,颐和园沿湖的许多景点,都是水这种自然景观的神来之笔,如西面山坡上的画中游、临湖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东面山坡上的无尽意轩、乐寿堂临湖的前殿水木自亲、西面山脊近端的湖山真意等,都在昆明湖的映衬下熠熠发光,成为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

其次,从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看,昆明湖与沿湖景点之间通过长廊联系,创造了一种非常质朴淡雅、悠远空灵的意境。我国古典园林在理山叠水中,讲究山与水的息息相通,“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山石水景交融,追求创造一种“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的自然景观[3]。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山水格局就体现了良好的山环水抱之势,两者之间通过长廊,把沿湖景物连接起来,在水的映射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集锦式的山水画卷,让人们在动观之中,将水创造的如画风景尽收眼中。

三、結语

通过以上对颐和园景观中山水配置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反映的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园林观在我国古代造园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传统造园理念及手法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现代景观设计。当代景观设计师对新兴的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有信心,但有些设计师还不能做到对文化的全面吸收、渗透而出现材料的简单堆砌现象。基于此,一位有职业道德感的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必须脚踏实地,对我国古典哲学思想所反映的园林观进行比较全面、完整的了解,做到对我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完成优秀的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加勉.解读颐和园[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3-5.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1-33,315,422-425.

[3]司春扬.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意境探微[N].中华建筑报,2009-07-27(B1).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欧珀莱颐和园主题眼影霜
颐和园,让生活来点儿“颐式感”
颐和园,让生活来点儿“颐式感”
冬游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管理处回应“神兽失踪”:系复制品
颐和园共73件南迁文物与史料 60多年来首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