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现代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2020-03-02 07:39潘钰君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潘钰君

摘 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背景中,中國的文创产品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突出了文化自信。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极具现实意义,比较古代与现代的工匠精神内涵得出,现代工匠精神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文章以探究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的实际案例来说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文化创意;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注:本文系湖南理工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以培养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教育改革研究”(YJG2019A002)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不仅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如今市场与学校关系紧密,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特别是术科生,除了学术上要达到创新的境界,还应发挥工匠精神,使创作接受市场的考验。而从制造大国到“质造”大国,需要精湛技艺的高端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相关专业如何迎合当今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升级,探索出现代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研讨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的阐释

(一)古代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比较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由聂圣哲提出,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都具有这种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国内外对工匠精神有类似的理解,国内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得过一致好评,其中很多工艺师傅及其徒弟在修复文物过程中发挥了工匠精神。在国外,日本百年来以上老字号企业超过两万家,百年老字号的传承就在于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德国人的执着与认真、注重责任与质量全球闻名。

古代工匠精神可概括为德艺兼修、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三点。工匠精神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时代时期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生产力进步,自动化、智能化不断发展,现代工匠精神包括极致专注、科学严谨、爱岗敬业等精神内涵,注重创新与拓展研究并肩而行,映射的是实践精神与社会共同进步。由此得出,两者核心概念是一致的,但前者注重精雕细琢的研究、创作过程与超常的结果,后者注重各方面影响因子,例如材料、结构、3D打印技术等。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历蓬勃发展,伴随着高科技与农、文、旅产业的高度融合,5G背景下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造出新产品和新产业链,架构出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业态的市场要求专业人才需要从创新、文化、实践等多个维度对产品进行升级加工,其中先进生产力指人才培养与输出、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呈现。周斌提出鉴于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过程集合了创意、技术、产品、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应依据文化创意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把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因此将现代工匠精神贯彻其中是必要的人才培养环节。

二、术科生存在的问题

(一)术科生做不好产品的原因

1.认知问题

所谓术科生泛指高校中学习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各专业这种技能型课程的学生。术科生高中作为艺术生考入高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但多数人学习态度比较懒散,对自己所学专业在今后岗位应用领域及操作了解过少,同时在认知方面存在重要问题。术科生对自己的专业无责任心,无法建立起探究、提升本专业的专业意识,对于作业的完成度不重视及对于作品的内涵缺乏探知,使得工艺低于行业内产品的标准。民间学习技艺的学徒,即使没有师傅的严格监督,也会自觉探索事物原理及可利用元素,精心雕琢,超越市场检验产品的标准,这反映了他们具有踏实肯干的决心、认真的钻研态度、讲究质量的工匠精神。

2.技术手段问题

技术手段问题是学生创新作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每种课程都应为解决技术手段问题而服务。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知识资源更新慢,无法跟上市场的脚步;师资力量薄弱,很少对市场了解透彻的教师,教授的知识与现代市场反映的问题不符,无法使学校与市场形成紧密联系。

(二)工匠精神难以凭常规课程得以实现

常规课程下的学生培养是专业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国内高校缺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课程,部分学校没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以湖南理工学院的司小莉为例,除了本科所学专业知识,她不拘束于传统剪纸的表现及视觉符号,结合时下热点事物,每一份剪纸都有独特的创意和灵魂,她创造了自身的品牌文化并获得很多成就,她的成功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亦是文化创意行业给高校带来的启迪与机遇。常规课程下的术科生缺乏现代工匠精神,他们的作品没有经过精磨细练,没有真正“合格”,这种产品进入市场会导致质量不达标、东西滞销等结果。

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国内系统的创新教育体系体现出一系列的优点及成效。以某大学为例,在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该校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多项专题课程,其中有传统民间艺术、绿色设计等相关新时代艺术趋势的专题课程,科技前沿的技术引进课堂,以市场的要求去监督学生,使得学生的观念得以改变,了解市场的评判标准及新工艺,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无形中解决了技术手段问题。艺术设计领域学生研发生产文化创意产品,使产品竞争力更加突出。高校创新课程的结构与设置,提高了高校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研究生阶段要充分发挥自己工匠精神,潜心研究与实践,为国家成为“质造”大国躬体力行。

(二)研究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规划

1.极致专注

一方面,加强学风建设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术专注力。另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和岗位实习等环节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环节。通过人文学科等必修课程,相应的科学技术培育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极致专注力,做好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持续发展教育。

2.科学严谨

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高校必须利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现代工匠精神的实践和养成教育,使技能活动及培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将科学严谨的标准内化于学生的研究精神里。高校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同时为企业相应岗位培养具有科学严谨态度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根据产业特点及需求加强学校特色的专业建设。

3.创新变革

目前高校创新类课程结构可加快完善与优化,通过专业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设置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研究生可以请教专业老师和行业内专家,结合传统或地域文化,加以数字化设计、3D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创作产品,再投入市场。研究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展开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使得作品与市场产品形成有机连接,使观念以及创作方法各方面都得以改善。

4.爱岗敬业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与价值观、心态,爱岗敬业是职业素养里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设立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外在体现,它对个人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出尊重市场、尊重标准及工艺的人才,使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与现代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生提高了专业技能,提升了文化创意内涵的层次,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在无形中增强。术科生将自身制作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或其他产业经济链,提升产业规模和创造力。由此得出,高校创新相关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市场最需要的人才及真正尊重市场的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们会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中国成为“质造”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2010(1).

[2]万长林.新时代育人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9-04-02(012).

[3]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1).

作者单位:

湖南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