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03-03 06:06高伟刚
关键词:德育素养信息技术

高伟刚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中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倡导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在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中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在学生学习和接触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中升华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用网规范和爱国情感等,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长远发展实践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分析

(一)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融合德育是适应教学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教学不但需要传递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需要在教学中以正确的思想道德导向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正确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成长为技能素养与道德素养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给学生接触网络和复杂信息的机会,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容易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其他学科相较,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给学生信息查询和接收的便利,而这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兼顾基本教学任务和德育渗透任务,是让学生养成是非观念,增强防范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学科特点的需要

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信息广泛、快速地传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推动信息技术学科发挥实际价值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科特点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内容和信息技术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匹配的内容,如学生自制力培养、如何科学用网、如何对待网络中不同个体的观点等,实现德育的渗透,能提升学生信息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

(一)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以机房为教室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将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计算机的使用和学习实践中。首先,规范学生在选定计算机座位后,不能随意更换座位,在信息技术课前与课后进行机房整理工作,如查看电脑是否完全关闭、用电设备是否关闭电源、机房门窗是否关闭等,强调上课过程中的细节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德育渗透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行为中效果明显,是因为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较强,与以普通教室为载体的学科教学不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有畅游网络的载体和灵活学习的可能性,学习的知识也更有趣、更先进,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倘若学生出现故意破坏机房设施的行为,教师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要向学生阐明事态的严重性,引导学生从思想态度上认清行为的错误性,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内在的道德规范。渗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始终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方方面面的,如机房教室的卫生保持、计算机的合理使用、不乱丢杂物碎屑、不在机房打闹等。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在学生理解课堂规定的基础上遵守行为规范,促进初中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化教学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初中信息技术老师要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清晰的学习目标构建生动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学习,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学生基于自身努力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收获喜悦与成就感的同时,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与键盘相关的知识时,教师进行基本的键盘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操练和强化记忆,在键盘指法基本键位的操练中产生大脑记忆和手指记忆,学习高效使用键盘。学生知识素养与能力发展不单纯依赖教师精心地“教”,更依赖学生认真地“学”。基于此,面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差异,需要教师正面积极引导,在师生、生生密切配合和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知识素养。授课教师从易到难、由浅至深地开展知识教学活动,结合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探索精神,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个体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作为“社会人”的必备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能让成长环境优渥的学生具备与他人顺畅沟通与高效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合理分工,相互包容与促进,共同为团队协作贡献力量。教师布置团队合作的实践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彼此的优势与劣势,在互补中达成合作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分组,设计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作业,以略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技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借助幻灯片介绍某一事物,或是家乡的特色,或是某一种商品,小组内自主决定。配合分工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分别负责资料查询、艺术创作和修改整合,借助插入效果、自定义动画和超链接等打造生动的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对演示文稿的使用和认识更加深化,实现信息技术技能的拓展,提升学生协作共进的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依照教学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网络道德素养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展开Excel教学时,通过表格列出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状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以表格数据和对应图表的直观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进步,一方面能强化学生对Excel的数据处理的认知;另一方面能与学生实现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初中生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不加约束和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忽视网络道德规范,基于此,做好初中生的网络德育工作意义非凡。教师要让学生认清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安全相关的知识时,不良网络信息不仅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频发的计算机犯罪也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坚决抵制不文明用网行为,正确看待网络中的不文明现象,就要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需要,推荐健康且有效的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提供指导,增强学生正确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网络免疫力。信息技术老师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当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攻击时,倘若没有自我应对、自我保护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必然会导致严重后果,借助网络心理辅导,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问题,达到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目标。

总而言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服务,在培养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以及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课程内容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倾心育人,精心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巧妙结合,不断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德育素养信息技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