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储备人力资源

2020-03-03 12:17胡永建
经济视野 2020年4期
关键词:主体人才农业

文| 胡永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就是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而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成为了一种国家导向。由此,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其次对当前农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解构和剖析,最后针对当前农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痛点、堵点,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1.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而生活富裕则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通过实现农村地区的人才振兴对于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国家政策推动,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地区有助于为农村地区注入活力,农村地区带去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帮助农村发展新产业、革新旧产业进而有助于实现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其次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形式,有助于帮助农民就地脱贫提高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农民生活。

2.利用内生主体,实现内生发展。就地培养农村人才,有助于提高农村内生主体的生长发育,例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在理论上其发起人就应该是本地社区精英。这些社区精英在政策支持下通过开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一方面提高了自身收入,一方面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征收致富,也对周边的农户起到了带动作用。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之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农民自身,而非外部力量,相比较于注血型的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3.开发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乡村人才的振兴有助于农村地区集体资源的开发和集体经济的壮大。具体而言,当农村地区存在社区精英或治理能人时,村庄的集体资源往往更容易得到开发,集体经济也就更容易发展壮大,从而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达成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这一点可以通过回顾历史加以说明,如唐宋时期的宗族制度,族长作为宗族领袖往往同时作为士绅和村庄的领袖,在宗族制度下族长通过经营族产使村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并向宗族内部供给公共资源,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一制度在今天中国南方的团结型村庄中仍然有所体现。

当前农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在地培养难题:空心化、老龄化。在地培养农业人才主要是指,通过集中培训、“干中学”等形式在农村地区就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人才。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在从事农业高风险、低回报,以及农村地区尚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综合而来的推力,和从事二三产业较高回报率,以及城市地区完善的公共服务综合而来的拉力的协同作用之下。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外流,导致了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这意味着农村地区内生主体力量的弱化,和在地培养农业人才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导向是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然而作为当前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村老人显然难以满足现代化农村的发展要求,进而也就难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2.在外培养难题:风险高、待遇低。而在外培养农业人才,面临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大学或综合类大学内的涉农专业往往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涉农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不仅工作辛苦、不体面,而且收入较低,广大学生和家长往往不愿意选择涉农专业,更不要说深入农村从事相关工作。而在农业创业层面,由于农业具有先天的继起性、脆弱性、季节性、受自然影响大、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等特征,使其成为了一种高风险、回报慢的产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愿意投入到农业中的城市工商资本少之又少,而这又反过来作用到农业人才的培养至上。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农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1.提高补贴力度。在广大空心化、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就地培养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涉农科技人才项目的补贴力度。加大对愿意投身于农村工作、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补贴力度。同时,应该加强监管,一方面对受到补贴的大学生进行定期考核,一方面要做好财务审计做到专款专用。

2.增加科技投入。在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应该着力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通过政策导向流转农户土地,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人才,将农户土地进行集中、集约经营,以追求规模效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同时,应该提高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购买农业科技产品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户科学种田。

3.发展特色农业。在没有资源的或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则应该通过派遣第一书记和挂职干部的形式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开发农村第三产业,发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发展农村旅游业、手工业、庭院经济等。力求实现多渠道发展,全方位振兴。

猜你喜欢
主体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