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交城方言俗语文化信息解读

2020-03-03 15:09刘艳平闫利利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交城莜面俗语

刘艳平,闫利利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山西省黄河生态研究院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交城县隶属于吕梁市,位于吕梁山东侧,太原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交城(故治于今太原古交)。俗语,是指“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四字格式的‘俗成语’。”“俗语在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人民群众,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比方言词汇具有更强的承载力。从丰富多彩的地方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交城方言俗语是交城人民创造并广泛流传在交城当地百姓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这些俗语反映了交城人民对事物和生活的普遍认识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驱使下的共同地域文化。本文在整理分析交城方言俗语的基础上,从交城方言俗语所反映的当地生产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民俗风情和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等五个方面深入解读阐释交城方言俗语所蕴含的当地丰富的文化信息。

一、交城方言俗语反映的当地生产文化

交城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当地老百姓在农作物种植、锄耧、收获的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的生产经验,不少生产经验通过方言俗语的形式保存下来。

(一)与作物有关的俗语

农作物的生长一般有种植、锄耧、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从我们搜集到的交城方言俗语中能窥见每一环节的各种情况。首先是种植。种植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好土地,优良土地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合理有效利用已有土地:

红长黑长白不长,黄土长个中常常。

生土变熟土,一亩顶两亩。

地力要好,三年一倒。

以上俗语分别讲了土地选择、打理和更换的重要性。选择好土地以后就要开始种植了,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也是很有讲究的:

春分前后,大麦豌豆。

谷雨前,乱种棉;谷雨后,乱点豆。

谷雨前后,安瓜点豆。

立夏豆子小满谷,入伏三日不种黍。

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其次是锄耧。作物出土以后就是精心打理除草的环节了,这一环节中也留下很多俗语,有的讲锄草的重要性,有的讲适宜锄草的时间,如:

不怕秋晚种,只怕秋晚锄。

草是五谷病,不锄要苗命。

花棉花锄七遍白如银。

晌午锄地强,草死苗苗长。

最后是收获。收获的时间、方式自然也有很多“道理”,如:

白露到,打核桃。

处暑不出头,割得喂喽牛指高粱到处暑时还不抽穗的话就很难有收成了。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篮篮提。

麦子伤镰逼破仓,谷子伤镰一把糠。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九成熟,十成丢。

前三个讲作物收获的时间,后两个讲成熟的程度。

(二)与气象有关的俗语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农业生产也是如此,在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中,老天爷扮演的角色真的是太重要了。交城县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平川较少,老百姓种地主要是靠天吃饭,在气象预测不太科学的远古,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气象俗语以观天象,进行农业生产。

蜜蜜虎儿蚂蚁搬家蛇过道,老牛一吼雨就到。

单耳傍晚时在太阳左右出现的一小块红色晚霞风,双耳雨。

南山上戴帽云雾笼罩山顶,庄稼人睡觉。

日出东南红,没雨就是风。

水丝婆蜻蜓飞得低,没啦风便是雨。

羊群贪饱雨不小,猪娃儿含草雨将到。

月环没口就是雨,月环开口就有风。

瓦片云,晒煞人;扫帚云,淋煞人。

早见西天红,有雨不到中。

一滴雨,一个泡,有大雨,未来到。

从以上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劳智慧的交城人民从各种动向来预测雨水的到来以及到来的时间,其实人们不光预测这些,有时还可以预测雨水的持续时间,如:

八月初一下,挂起犁和耙。

云往南,雨涟涟;云往北,下到黑。

淋喽伏头,下到伏尾。

下破母伏,连阴九十。

下破公伏头,旱破狗舌头。

(三)与林业有关的俗语

交城县是山西省的第二林业大县,正所谓“木匠到了交城山——都是材地”。一句朴实的歇后语让我们自然地领略到当地林业的发达。除了经济“材地”外,交城也种植挂果的树,比较常见的是核桃树,“核桃树是摇钱树,拉嘎栽上拉嘎富”。交城县盛产核桃,核桃给交城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故百姓称之为“摇钱树,哪里栽上哪里就富”。摇钱树成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地流传着“桃三杏四李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要吃核桃十几年”的谚语,明确地说明了各种果树能够挂果成熟的时间。

(四)与畜牧业有关的俗语

交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万贯,肚底下走风的不算”。“肚底下走风的”指牲畜,旧时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养殖业风险很大,所以旧时习俗不把牲畜算在财产里。而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畜牧业已成为交城的六大产业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对牲畜的繁殖日期、生活习性、长相等特点都被当地的老百姓用俗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尤其是习性和长相中的好大一部分俗语已经转介专指人了。

鸽鸽十八天,鸡鸡二十一。

猫三狗四猪半年,骡子马儿年见年。

以上指出牲畜繁殖日期。

狼咬的下坡羊。

毛毛没扎全哩就想飞鸟,只有等毛扎全了才能飞。

狗儿扯肠肠——越扯越长

狗儿喝米汤——全耍舌头哩

狗儿掀门帘儿——全仗一张嘴

以上指出牲畜的生活习性。

龙没耳朵蛇没眼,牛没上牙马没胆。

母羊没角——不抵(羝)

龙眉凤眼

以上指牲畜长相,最后一句俗成语专指人有官相。

二、交城方言俗语反映的当地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大事自然是人民生活的又一主旋律。从交城方言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交城人民日常饮食的主要食材、当地的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

俗语“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长斜的莜面柏,吃不倒萝卜就饭”“锅盘上的米粒——熬出来啦”说明莜面、油糕、萝卜、小米是当地经常吃的食物。从歇后语“西红柿——好看吃不得”中我们知道一开始西红柿是不被当作食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红柿成为食材中间存在一个被人们接受的过程,这一歇后语后来转指人或物表面看起来还可以,但实际没本事或派不上用场。

“肉疙瘩吃莜面——谁是谁的哩!”直接蕴含了当地的民间故事。1945年阎锡山发起山西内战,截岔一带兵慌马乱,男女老少都跑到深山躲藏,只剩下一些残疾人在村守房。张根发老人因腿残在家,晌午时在家蒸莜面吃,另一位叫肉疙瘩的残疾人(手残)刚迈进老人屋里,一笼莜面正好蒸熟,他看见香喷喷的莜面,拿起筷子和碗就吃,一会儿便把多半笼莜面下了肚,根发老人说:“我做的莜面,我还没有动筷子,你就快吃完了”,肉疙瘩边吃边说:“根发伯,这个世道,有一天没一天,能吃一顿算一顿,谁是谁的哩。”村里人回来,根发老人把肉疙瘩在他家吃莜面的事情讲了后,便流传下来。遇上不分你我的事,村里人就说:“肉疙瘩吃莜面,谁是谁的哩!”

“王明寨贩钵鱼——眊煞住啦”明朝末年,王明寨有一个姓李的小商贩,很想发大财,所到各村都有建寺院、修庙宇之举,心想有寺必有僧,有僧必唪经,唪经必用钵鱼,于是决定贩钵鱼以谋利。不久他贩得大批钵鱼。宴请阖族老幼和亲朋厚友,奔赴各商号店铺,大造购买钵鱼的舆论。不数月,钵鱼缺销的舆论造成,各商家对李某推销钵鱼事俱当作雪中送炭、雨中送伞而殷勤款待,数日间,李某所贩钵鱼销售一空,一笔生意,竟成著名富翁。

“山里红山楂包粽子——顶枣儿哩”“一百斤面蒸寿桃——废(费)物点心”这两句歇后语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有包粽子和蒸寿桃的习俗。“大年下借夹篦篦蒸屉”则是说过年的时候人们在蒸制各种食物,“夹篦篦”是最忙的,根本借不到,借指人不识时务。

另外,交城人口中好多形容饭菜情况的四字俗成语,如:

寡流淡水:指饭菜寡淡没味。

汤里害水:指饭菜没有真材实料。

半生撂熟:指饭菜没有熟透。

干牙渴燥:指饭菜干燥难以下咽。

偶焦不烂:形容饭菜火候太大。

三、交城方言俗语反映的当地居住地理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交城人民世代居住于此形成独特的居住地理文化。

“财神庙盖到南门外——护外不护内”告诉我们:交城坐北朝南,财神庙盖到城门外,将起不到保佑交城人民的作用。“大门上的门神,二门上的土地——吃粮不管闲事”“疥蛤蟆坐到门墩墩上——假装石狮狮哩”我们了解到当地门上和门外的装饰配置。

在世世代代流传的交城方言俗语中,不少反映的是和当地人民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现象:“狐爷山底金马驹”中“狐爷山”因晋文公外祖父晋大夫狐突并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民国期间,阎锡山也曾在此操练骑兵。相传每逢七月初五,狐爷山附近的黎民百姓,扶老携幼,牵毛驴而来,凡是勤劳受苦的孝子贤孙的毛驴,一夜之间都变成了金马驹,户户受用不尽,家家财发万金。“上卦山出南门——绕远当捷径”,卦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20里处。此歇后语的意思是要达到的目标和现实越来越南辕北辙。“要打龙门渠,还得王家驹”,这一谚语的形成有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显著的地理特征。交城山的水过峽谷,岀龙门,在交城境内滔滔百余里,但交城人要想用交城的水灌溉农田就必须从上游龙门口打开龙门渠。龙门口位于交城县西社镇境内。最早开龙门渠要算清代赵吉士县长,后有光绪年间交城人王家驹至死未能打通龙门渠,曾留词一首“生前两度打龙门,但悲不見龙门通。龙门水至交城日,永祭勿忘先乃翁。”后人说成谚语,“要打龙门渠,还得王家驹。交城人开通龙门渠的脚步始终沒有停息,2011年4月20日在我县西社龙门口由省市县领导举行了盛大的龙门引水工程奠基仪式。现在,老百姓口中又流传着“龙抬头,龙门渠打洞开了头。洞口定在大岩头,交城人幸福开了头。”这样的歌谣。“柰林的烂推车——三日两头歇着”这是交城特有的地域现象,奈林位于交城东北,附近有煤矿,建国前后多用手推车推碳卖,来补贴家用,由于工具破旧,负荷又重,三天两头就得修修,后来用此来骂淘气的孩子。

四、交城方言俗语反映的当地民俗风情

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在分析解读完物质文化后,我们再着重分析一下精神文化。交城方言俗语中的民俗风情是对当地历代相传沿袭的风俗习惯的总结和反映,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这里主要以婚嫁丧葬和节日庙会为例进行分析解读。

旧时人们认为一段婚姻能否成功,首先要看生辰八字、属相、年龄是否相配,流传着这样一些俗语:“蛇盘兔,必定富”“龙见兔,泪常流”“女大三,抱金砖”;相亲过程中,会观察男女双方的长相,有“男人口大吃四方,女人口大咽粗糠”“女人颧骨高,杀夫快如刀”“男人看袖口,女人看手脚”等标准;在迎娶过程中,交城人有这样的特殊礼仪,嫂嫂要给出嫁的小姑子扇扇子,并念叨着“坐椅则,扇扇则,丫鬟伺候着,荣华富贵好活一辈子”,哥哥背着妹妹出门,还要在口中默念“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辈辈”,这都是表达家人的美好祝福。新娘十日饭谱也以谚语的形式流传至今:“头过门,二道喜,三日女婿会亲友,四日吃拉面,五日回娘家,六日吃馏米,七饺子,八火烧,九日馍,十日糕。”

交城丧葬礼俗很是复杂繁琐,老人去世,孝子先挂孝,拄哭杖,赴人主家报丧,见人要磕免罪头。死者入殓前要在棺材内铺柴灰谷草,撒锡箔,另放些煤和炭,意为“头枕煤,脚登炭,子孙后辈千千万”,实际是为若干年后万一移坟作记号。尸体下铺三尺红布,上盖四尺红布,俗称“铺三盖四”。殡葬期内每日早晚孝子要举哀,俗称“早刮灵,烧晚纸”,祭礼是十斤白面蒸十个大馒头,俗称“假三俸”。“有钱的埋钱,没钱的埋人”这是本县民间谚语,因为穷人埋人十分简单,花费也少,只是埋人,而富人就不一样了,还要花钱摆排场。安葬之后,每隔七天上坟祭奠,谚云:“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供献肉火烧,四七脱脱,五七角角,六七供献饼则,七七不要等的。”

“方言词汇的消长和民间习俗并不总是平行的。有的民间习俗早已绝迹了,但是反映这些习俗的词汇已然活在口语里。通过这些词汇可以了解方言区已经消失的民风民俗。”方言中的俗语比词语更能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交城方言俗语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民俗,而且很多民俗现在已经消失。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交城当地称之为“打发灶马爷上天”,这一天相传是灶君上天述职之日,为了能替自己多说好话,于是供上“糖瓜蛋蛋”,灶君顾了吃,就顾不了说话啦,当地还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蛋蛋,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样的歌谣,并祈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狐爷上庙,穷汉上吊”阴历七月十四之后,天气变凉,要花钱准备祭奠狐爷和为家人置办冬天的衣裳,没钱的人将很难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于是死的念头都有了。

五、交城方言俗语反映的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俗语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条交城方言俗语也同样反映了交城人民的生活智慧,这里着重谈一下交城方言俗语中反映的交城人民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人生道理。

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春打五九尾,街有饿死鬼。

春风吹破琉璃瓦。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伏天深耕田,赛如水浇园。

宁肯饿死老娘,不敢吃喽种粮。

天旱不误锄苗子,雨涝不误浇园子。

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

得过且过,阳圪劳劳里向阳的小暖洞暖和。

以上俗语反映了交城人民丰富的人生经验。

宁进皮行,不进银行。(从古到今,交城皮业得到长足发展,民国初期,有“交皮甲天下”之誉。)

见人不施礼,多走二十里(指向人问路要有礼貌,否则就要吃苦绕远多走路。)

卖石灰的见不得卖好面的。

婆婆嘴碎,媳妇耳背。

卖鞋老婆赤脚跑,熬盐老汉喝淡汤。

闪电财主的家当——发得快熰得快

亲的搂到怀里,不亲的推到崖里。

大人要识敬,小孩要识信。

交义不交财,交财两不来。

胶多不粘,话多不甜。

宁交双足跳,不交咪咪笑。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以上俗语道出了众多富含哲理的处世之道,让我们不禁为交城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感叹。

温端政先生指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语汇往往承载着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我们的分析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方言俗语的调查不像方言语音、词汇,有现成的调查表格,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存在式微现象,需要我们有紧迫意识,抓紧方言俗语的调查和研究,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交城莜面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交城山
俗语知多少
交城牵手二青会 打造全域旅游新时代
客家俗语巧诵读
千年技艺匠心守 最美凡泥云儿香
交城县春夏季蔓生菜豆2+X肥效试验
数字俗语
爽滑劲道的牛肉时蔬炒莜面
赵匡胤:一文钱逼倒英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