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出路

2020-03-03 19:31刘希华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基层干部贫困人口

■刘希华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人民政府)

1 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内涵

精准扶贫不同于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方式,其坚持将“扶真贫、真扶贫”作为核心要义。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不同,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会渗入到每一个村庄,甚至是每一户人家,精准帮扶贫困的家庭和贫矿的人员,从根源深处扫清贫困因子,将“穷根”连根拔起,从而达到真正脱贫致富的目的。精准扶贫主要分为四个内容,分别从四个方面入手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首先是精准识别,也就是说将真正有困难的人员找出来,经过公示、抽验核查、信息录入等一系列的步骤之后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贫困档案卡,真正弄清楚这些人员贫困的原因和目前需要帮扶的工作。其次就是精准帮扶,在准确识别了贫困人员之后就要采取帮扶工作了,基于贫困户和贫困人员的成因实施帮扶工作,做到有效脱贫。然后就是精准管理,精准管理并不仅仅局限在扶贫对象的精准上,其还要囊括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脱贫成效精准等各个方面,保重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就是精准考核,精准考核中考核的是脱贫政策实施的成效,其能够利用量化考核审视贫困县的扶贫工作情况,对于扶贫效果做进一步的强化。

2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基数庞大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有着庞大的基数,所以针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工作还有进一步加强。同时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不仅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也比较集中,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难度较大。在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角度来看,农村的贫困人口占绝大多数,且在生活资源并不丰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还普遍存在着连片贫困的现象,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过于集中,诸如西北、西南和东北的边疆等地连片贫困的现象十分严重,其总的贫困人口数量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但是针对这些贫困人口“重灾区”来说,我国目前对于其的财政性公共支出并不达标,同时农村的金融体系扶持力度也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诸如医疗、教育和就业领域等发展落后,同时在农村的基层治理中农村劳动者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其整体的知识素养还不够高,直接影响着扶贫的效果[1]。

2.2 农村基层干部治理理念较落后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治理理念,并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距离精准扶贫的治理理念要求来说还不够达标。首先就是形式主义严重,农村基层干部的“扶贫”行动仅仅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去;其次就是“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部分基层干部并没有将救助资源应用都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扶贫资源分配夹藏私心,从而导致扶贫成本一直在上升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最后就是基层领导干部的能力不足、经验不足,在治理的过程中只会沿用老旧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够清晰认识到相应的责任和权利意识,一味的推行强硬的治理控制手段,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农民并不能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从而产生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最终影响到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说,基层干部治理观念极为重要,理念跟不上精准扶贫工作就很难展开。

2.3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农村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比较单薄,其不能形成“共治”的局面。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拥有多个主体,不仅仅有基层政府,还应当存在基层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农村劳动者等诸多主体,但是目前即便新时代、新理念已经在不断的传播,还是受到传统“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农村基层政府这种不信任的态度导致其一直是独自管控着农村贫困地区,在一个较为被动的层面上掌控着全局。

3 精准扶贫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

3.1 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层自身的“造血”功能

政府要想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需要坚持为基层农村“输血”和“造血”。首先是“输血”,这就需要政府优化对基层农村的顶层设计以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财政公共支出向基层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农村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当地的农民构建起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救助体系,举例来说,政府可以颁布更多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等方面建设工作,同时以重大扶贫项目为出发点,进行资金的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集中解决较为棘手的困难等。其次就是“造血”,要想发展基层农村,不能只顾及到眼前的经济困境,只依靠政府的帮扶农村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所以除了现有的帮扶,还要构想到以后的长远利益,打造基层农村的“造血”功能。要想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就要加强农村本身的建设,从根本上治理贫困。

3.2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转变社会治理理念

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头人就是基层干部队伍,所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对于社会治理来说至关重要。而要想提升整个基层干部队伍的水平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现有的阶层干部队伍,针对现有的基层干部成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致力于提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等,让其能够更快的融入到新时代、新发展过程中,充分了解新的治理理念,以便其在以后的农村基层治理中秉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第二,向现有的干部队伍输送高素质人才,政府需要不停地选拔、引进能力优秀的干部,同时选人的范围不要只局限于大学生,还可以选调各个机关内部的优秀干部,将先进的社会治理的理念传递给工作伙伴。

3.3 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

把握细节,制定出清晰的、准确的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有条理的展开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使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多元协作机制有了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的制定要立足于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举例来说,要率先了解2020年我国全部脱贫的总体目标,再依据国家的扶贫开发任务分工,将精准扶贫分每一份责任都精确到各相关负责的部门,最后再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拟出一份详细、全面的责任清单,以防止扶贫任务出现重叠或者疏漏的情况。在制订出责任清单之后,还要明确进度计划,这份进度计划要根据任务和责任的完成次序来确定,精准确定完成的时间,以防止出现有关责任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还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本地区参与扶贫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对象,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优化资源开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成效。

3.4 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应当打破基层政府的“垄断”地位,将公共服务投放到一个多元化的治理体系中,同时还要动员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在基层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既要求自上而下的行政纽带,又需要多元化的横向合作关系,所以一个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要学会不断开拓、创新其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让越来越多的主体弥补基层政府无法顾及的治理区域。在此期间,基层政府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抛弃以往用行政命令处理公共事务的习惯,转而做好社会协调工作,构建一个服务型的基层政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型的基层政府并不等同于放纵型的基层政府,对于其它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不能一味的信任和支持,基层政府在信任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有效防止资源浪费、贪污腐败等行为发生,确保政策、资金、项目的公开透明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结 语

自我国实施扶贫工作以来,农村扶贫、脱贫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较以往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我国以往的扶贫方式大多是较为粗放式的扶贫,这种传统的扶贫方式反映出了许多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而精准扶贫对传统的扶贫方式进行了创新,其立足于实际不断优化自身的扶贫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等,努力兑现“扶真贫”、“真扶贫”的承诺,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基层干部贫困人口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隐形贫困人口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