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2020-03-03 19:48毛泽东
领导月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普遍性矛盾事物

毛泽东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之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着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题解】

本文摘自毛泽东所写的经典著作《矛盾论》,标题为编者所拟。这是毛泽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所作的哲学讲演《辩证法唯物论》中的一部分,1937年8月在延安发表,书名为《矛盾论统一法则》,后定名为《矛盾论》。这部著作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篇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文献,它科学地阐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哲学基础。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矛盾普遍性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切事物以及每一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毛泽东以党内存在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为例,指明了党内如果没有各式各样的矛盾,以及产生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那么党就没有生命力可言。纵观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全部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第二,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毛泽东批判了德波林学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的观点,指明了每一种事务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矛盾一直贯穿其中。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旧过程完结,新过程发生,新过程又包含新矛盾,开始了新的矛盾发展史。在实践工作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来认识世界和事物发展,用科学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蒋 茜)

猜你喜欢
普遍性矛盾事物
何不炳烛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美好的事物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奇妙事物用心看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