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旗渠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0-03-03 13:07贺震
环境与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缺水

贺震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1994年撤县设林州市)人民为改变世代干旱的缺水环境,劈开太行山,将山西平顺县的漳河水跨省引入林县的“人工天河”,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杰作。

曾是畸形的“节水型社会”

前不久,笔者作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坚决打赢攻坚战,全力夺取双胜利”专题教育培训班的学员,来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学习培训。通过课堂学习与现场实地观摩体验,笔者深深感到,红旗渠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更是一部厚厚的大书,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站在红旗渠的坝埂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红旗渠对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给出的深刻启示。

位于河南省西北角豫、晉、冀三省交界的林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原因,千百年来极度缺水。因为缺水,昔日林县96%的地区是光山秃岭,人民世代挣扎在饥寒交迫中。严峻的缺水环境,把林县逼成了畸形的“节水型社会”,也形成了一些外人看来很奇怪的习俗。在林县,随处可见的庙宇是龙王庙。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祖祖辈辈盼水,盼望天降及时雨,盼望地下有水源,盼望河里水长流,盼望山谷流清泉,盼望吃水不出村,盼望种上水浇田。

凿出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

为了改变天然的困境,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与天斗、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强决心,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十分欠缺的情况下,10万大军战太行,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十年苦战,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条隧道、架设151个渡槽、挖砌2200多万立方土石,最终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如果把工程挖出的土石修成一道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任何工程建设,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改变,甚至是破坏。毋庸讳言,红旗渠重新安排了林州的山山水水,红旗渠的施工工地,就是人类向自然开战的一个大战场。回望历史,观照现实,我们必须承认,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改变林县世代缺水状况的正确抉择。

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类需要

“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改造河山”等等,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豪言壮语现在不提了,似乎一提就是破坏自然,就是不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作为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干旱、洪涝、狂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又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带来困扰和痛苦。与自然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人类的发展也从来离不开与自然的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既敬畏大自然,同时也坚信人定胜天,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壮举与经验。从古到今,从神话到现实,一个个与自然抗争的佳话,如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李冰开凿都江堰……这些传说或历史事件所反映的都是人类与自然抗争、人类改变自然,都昭示着后人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展现了与自然抗争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的修建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实现了祖祖辈辈的盼水梦。几十年来,红旗渠年年滋润灌溉着林县54万亩良田,惠及林州13个乡镇、4个街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红旗渠灌区在新地形地貌基础上形成了人水和谐、山清水秀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体系。这一切浓缩了人类同自然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深刻哲理,不仅对全国,乃至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都有着宝贵的启发与示范意义。因此,红旗渠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宝贵遗产。

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人类把森林、草地改造成耕地,种植农作物,生产更多的粮食,让人吃饱肚子,这是一种进步。为了抗御洪涝、干旱等灾害,人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对自然加以改变,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是一种必要。林县县委从满足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就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体现。

不能机械地理解“顺应自然”

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条地、形而上学地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坚决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面对自然为所欲为、盲目蛮干,又要反对极端的自然主义,面对自然自捆手脚、无所作为,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自然,人类决不是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趋利避害。要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先,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造福人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决不能匍匐于自然的脚下俯首称臣,做逆来顺受的奴隶。

红旗渠是人类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一座丰碑。在红旗渠分水闸的涵洞上,我注意到在黄色基底的砌石上镌刻着四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征服自然”。是的,没错,就是“征服自然”!走进红旗渠,重温林县人民那段“不畏艰难、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历史,笔者深深地体悟到,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红旗渠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对自然进行改造;只要经过充分的论证、把握合理的尺度,人类改造自然不仅不会伤害自然,还能实现对自然最好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缺水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的“难”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
齐刘海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