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外交

2020-03-03 12:21赵泽华
青年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交文化

赵泽华

摘要:国际关系的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也有不同的倚重,在冷战前,由于国际关系的实践特征,国际政治关系大多是围绕着军事、政治、权力等我们所提出的“硬实力” 而展开的。伴随着冷战结束,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的突出。并逐渐被各种应用到政治外交中,形成了文化外交这一领域。早在1961 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特别提到各国使领馆的职责之一就是促进友好关系,发展经济、文化和科技关系。可见,文化交流作为国家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已得到了国际法的确认。“文化外交”作为外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拉尔夫·特纳于1942年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外文化关系的“特纳备忘录”,明确提出了“文化外交”的理念。该理念经由美国外交史专家弗蘭克·宁柯维奇进行系统阐述后得以发展。国外的学者最先对其进行研究,近些年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加大对于文化外交的研究,内容涉及了文化外交的概念、功能、发展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

文化外交,从词语构成的角度分析,是由文化和外交两部分组成的,首先,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是对文化广义上的理解。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物质财富部分,专注于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对文化的论述中,李智老师的论述较为经典,他指出,所谓“文化”,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传达表述某种精神、理念,它构成了处于一定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着的群体的“特殊成就”———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特殊经验、智慧,其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特殊成就”具有国别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可以习得、继承、传播和交流。有一部分学者从文化的广义狭义入手,认为文化外交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外交就是一切形式的对外文化的交流,不仅包括具有官方身份的外交官员,还包括实际发挥了外交官作用的个人,狭义的文化外交包括狭义的文化外交多被定义为以国家政府为行为主体的,通过文化、艺术、教育等途径,向他国传播本国的政体、价值观、文化特性等,以期达到建立、发展、维护与他国关系、促进国家利益的目的。也有学者从历史观的角度去理解文化外交,指出外交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过程,离不开文化外交的因素,因此,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政治价值观的作用下, 对文化外交的定义会有所差异,因此学术界目前并没有一个对文化外交明确的定义。但是,大部分学者是认同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

二、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在最开始萌芽阶段,就一直等同于“宣传”活动,是一国政府主导的,带有很强政治目的性的,针对他国公众所进行的宣传。直到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将这两者区分了出来,明确提出,公外交是以公众熟知的事实为基础,是客观公正的“宣传”,是最为宽泛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其中与宣传明确区分出来的点是,他强调信息的真实性,目的是要赢得目标国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同情、理解和支持。由于自诞生之日起,公共外交就带有某种宣传的色彩,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公共外交的逻辑是:以政府为主题的,以事实性的消息为传播内容的,以目标国公众为传播对象的,借用各种传播途径,以期影响和改变目标国公众的态度及政府的行为。

由此,从两者的定义及所含范围来看,两者都属于体现国家意志的外交行为,两者相互包含,但是又相互区别。两者都是面向公众性的文化外交,或者说是文化上的公共外交。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是各有侧重,拥有彼此独立的领域,首先,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文化外交”是就交流的内容而言,是“文化”范畴的两国政府或民间的交流,体现着两国文化上的双向互动、交流互鉴;而公共外交则是就交流的手段和对象而言,是面向“公众”的外交行为。其次,从研究的范围来讲,文化外交既包括对外的人际传播、也包括国际大众传播;而公共外交主要是国际的大众传播,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外交相对于公共外交,其传播主体是泛化的,但是,随着近些年对于文化软权力的强调,文化外交同公共外交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

三、法英美日等国文化外交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出大部分的国家的文化外交遵循一个由人际传播逐渐扩大为大众传播的趋势,即由文化外交,逐渐深入到公众外交的过程。

法国是大部分学者公认的最早展开文化外交的国家,最早开始是以文人外交为主,在19世纪末,宗教团体的对外文化活动成为法国文化外交的亮点,他们成立法语学校,在非洲、远东和近东等地教授法语。1883 年法语联盟成立,该联盟是一所非盈利性质的私人文化宣传机构,得到法国外交部的大力资助,以在宗教和官方机构因政治原因而无法进入的地区传播法语文化为使命。此后,政府便开始积极的加入文化外交的领域,公共外交的特征逐渐凸显,1909 年法国外交部成立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1920年法国外交部将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升格为法语著作司,规定其使命为“法国对外知识扩张”。

欧洲的其他国家相对于法国的文化外交开始的较晚,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文化外交开始于1934年英国文化协会的成立,1936年“英国对外关系协会”(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正式改为“英国文化协会”,英国的文化外交的主要是由语言教学与推广、文化艺术交流、留学教育服务、创意产业支撑等。

美国的文化外交是相对于开始时间最晚,但是成功最为显著的。从理论上,美国的约瑟夫·奈最早提出文化就是一种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表达出对美国文化软权力的自信。从外交实践上看,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冷战终结以来,美国就不断加强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对外宣传、扩张,向非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和平演变”。美国的文化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化援助和文化制裁。

在二战结束后,作为一个战败国,在外交上本就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因此日本的文化外交就只得另辟蹊径,转移两国间的尖锐的政治问题,因此,日本政府打出 “营建日本酷文化,打造日本国家品牌,赢得世界好感”的文化外交理念,日本政府努力将海外对日本动漫、影视、电子游戏和美食等现代日本文化的兴趣转化为政治资本,通过动漫文化促进日本与海外的相互理解与友好,输出日本的国家价值观并实现其文化战略。

综上,在整合研究国外文化外交的论文及著作上,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共性,一是从细节入手,拒绝宏大叙事,法英美首先进行文化外交的领域都是对外推广其语言,也就是其文字符号,这也是理解一过文化意义的基础。二是虽为政府主导的,但是政府的存在感较低,增强人际交流的劝服性,增强传播效果。

四、中国的文化外交研究及存在的不足

中国对于文化外交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界对于文化外交理论的把握主要来源于对于外国相关文献的编译以及对于外国文化外交实践的总结。这也就必然导致缺乏中国本土实践性的内容,而且,众多学者的研究往往针对某一国家而进行的个案分析,因此,并不具备概括性,作为一种理论的解释还是略显单薄。其次,中国学者进行的案例分析往往是停留在法、美、日、英等国,特别是针对美国,对其研究数量最多、研究的范围也是最广的。形成一个学界称的“美国重心”。虽然,在主要针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外交研究上,中国的学者也会由此回顾中国的文化外交,但是套用已有案例的思考框架去考虑中国的文化外交,显然是存在漏洞的。最后,文化外交作为一个交叉领域,我国学者也大都是从跨学科的领域针对文化外交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智老师的《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参考文献

[1]、李智. 试论文化外交[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3(1):83-87.

[2]、李智. 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智. 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 太平洋学报, 2004(2):64-69.

[4]、吳咏梅. 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J]. 日本学刊, 2008(5):90-103.

[5]、汲立立. 战后英国文化外交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14.

[6]、吴晓春. 文化外交:内涵、发展与作用[J]. 长沙大学学报, 2012, 26(3):40-42.

[7]、胡文涛. 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 外交评论, 2007(3):50-58.

[8]、欧阳安. 文化外交的几个概念和关系[J]. 上海文化, 2014(4x):88-92.

猜你喜欢
外交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谁远谁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