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浅海规模化苗种中间培育调查

2020-03-04 09:23祁剑飞巫旗生郑雅友江泽贵贾圆圆曾志南
渔业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区盐度苗种

祁剑飞,巫旗生,宁 岳,郭 香,郑雅友,江泽贵,贾圆圆,曾志南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13)

菲律宾蛤仔(Reditapsphilippinarum)是一种分布广、生长快的海产经济贝类,其产量在所有经济贝类中居世界第二[1]。菲律宾蛤仔也是中国四大海产贝类之一,具有养殖周期短、养殖方法简便、市场价位稳定、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2],其年产量超过300×104t,占世界菲律宾蛤仔总产量的90%以上[3]。目前,国内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形成了南方(福建省)育苗,北方(辽宁省、山东省)底播养成的主流模式。福建省2017年贝类育苗产量共15 726亿粒(鲍鱼除外)[4],大部分为菲律宾蛤仔苗种。福建省菲律宾蛤仔育苗优势在于垦区育苗,面积仅87 hm2的垦区就可培育2 mm的稚贝604.9亿粒[5]。大规模的育苗生产活动需要大规模的苗种中间培育配套,在众多中间培育方式中,浅海中间培育由于海区面积大、环境相对稳定、水体交换良好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菲律宾蛤仔浅海中间培育存在环境和敌害生物不可控、稚贝存活率无保障、收益不稳定等问题,而针对菲律宾蛤仔浅海中间培育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围头湾的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生产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了菲律宾蛤仔苗种生长和海区环境状况,旨在为进一步优化菲律宾蛤仔浅海大规模苗种中间培育工作提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稚贝来源

菲律宾蛤仔稚贝来源于福清市龙田镇东壁岛围垦区,育苗时间为2018年10月,经3个月垦区培育,稚贝(砂粒苗)规格为平均壳长(2.33±0.75)mm。

1.2 海区状况

晋江市围头湾潮下带浅海,底质为泥沙,流速0.6~0.9 m/s,大潮低潮水深0.5~1.0 m。

1.3 培育方法

2019年1月23日,砂粒苗从垦区收获后,当天陆路运至码头,装船后运至指定海区。砂粒苗通过船中部特制的洞口随着船的行进均匀抛洒入海,培育密度约4×104粒/m2。

1.4 样品采集

每月用抓斗采泥器采集稚贝,采泥器张口面积0.1 m2,每个站位采集3斗,底泥用0.5 mm筛网淘洗后获得稚贝,并用5%甲醛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计数并称重。稚贝壳长用显微镜测量,以目微尺为标尺,拍摄记录,然后用软件DIGIMIZER 3.2.1.0(http://www.Digimizer.com)测量,每个样品测量50粒稚贝。海水温度、盐度,现场采用哈希HQ30D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定。1月和4月同时进行浮游植物采样,采样和检测按照GB 17378.7—2007第5条进行[6]。

2 结果

2.1 温度、盐度

2019年1月23日— 4月23日,围头湾菲律宾蛤仔中间培育海区水温呈逐渐上升趋势,从1月的14.3℃上升到4月的18.7℃;盐度反之,从1月的26.7下降到4月的23.8,但变化幅度不大(图2)。

2.2 浮游植物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共鉴定出37种,其中硅藻35种,甲藻2种;1月份27种,硅藻26种,甲藻1种;4月份24种,硅藻22种,甲藻2种。其中具槽直链藻(Melosirasulcata)为优势种,平均密度为2 816.66个/L。4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 300个/L,高于1月份的5 100个/L(表1)。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1.792~2.946,均值1.842;均匀度(J)范围为0.678~0.747,均值0.710。丰富度(d)范围为1.225~1.68,均值1.428。

表1 不同时间不同站位的浮游植物种类、密度(个/L)组成

续表1

2.3 稚贝壳长、体重和密度

从1月23日至4月23日,经3个月海区中间培育,菲律宾蛤仔稚贝平均壳长由(2.33±0.75)mm增长到了(11.14±2.52)mm,平均生长率为0.098 mm/d;体重由450粒/g生长到2.3粒/g,增加了19.56倍;密度由初始的40 000粒/m2下降到12 120粒/m2,由此推测成活率为30.30%(表2)。

表2 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状况

3 讨论

菲律宾蛤仔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产贝类,物美价廉,市场需求巨大,而天然捕捞量不足促进了菲律宾蛤仔养殖业的兴起,菲律宾蛤仔育苗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变态为稚贝后体型迅速增大,对饵料和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小水体的育苗池已经不能满足稚贝的生长需要,但是小规格的稚贝投放海区底播养殖死亡率较高,因此中间培育(将稚贝培育到可底播养殖的适合规格)是整个养殖过程的必要阶段。目前我国形成了南方育苗、北方养殖的产业格局,菲律宾蛤仔的中间培育阶段仍然在南方自然海域开展,相比北方海区中间培育,南方的优势在于水温高、生长快,经约3个月海区中间培育即可达到壳长10 mm以上。但是这种海区中间培育本质上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海区高密度养殖活动,由于生态环境条件不可控,稚贝死亡率很高且不稳定,例如本次调查存活率为30.30%。

林笔水等[7]报道菲律宾蛤仔稚贝适宜水温为15~30℃,以25℃最佳,适宜盐度为14.0~33.5,以20.5最佳;桑士田等[8]认为菲律宾蛤仔稚贝29.65℃生长最快,最适盐度为23.35。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海区的温度和盐度均处于菲律宾蛤仔稚贝适宜范围内,不太可能会造成稚贝大量死亡。根据《2016年晋江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围头湾海水水质状况总体稳定,海域主要污染物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也不太可能会对稚贝成活率造成影响。丰富的营养盐反而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饵料密度,本次调查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也是正常水平。刘忠颖等[9]比较了滩涂和土池菲律宾蛤仔稚贝中间育成的效果,发现土池中间育成效果更好,敌害较少是其原因之一。因此本调查中稚贝大量死亡有可能是敌害生物造成,但是由于本次调查未涉及敌害生物,因此不能做出可靠判断。

菲律宾蛤仔稚贝土池中间培育[10-12]和滩涂中间培育[2,9,13]虽然可以人工控制敌害,但受天气影响大,水质底质不稳定,易恶化,育苗效果不稳定,且与池塘滩涂成品养殖场地冲突,不具有经济优势。在欧美广泛应用的上升流中间培育或许是可考虑的一个方式,以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为例,采用直接抽取自然海水的上升流方式最终培育生物量可达62 kg/m2并且成活率很高[14],对照本调查最终生物量1.8 kg/m2,提高了34倍,如果采用池塘藻水培育,密度可进一步提高。总之,菲律宾蛤仔稚贝浅海中间培育虽然满足了大规模养殖的产业链需求,但是存在中培效果不稳定的缺陷,而且受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可供中培的海区日趋减少,急需探索新的方式和技术为将来的产业转型做准备。

猜你喜欢
海区盐度苗种
北方海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站自定位精度研究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刺参“参优1 号”新品种在不同盐度下的代谢特征和适应性研究*
盐度对褐菖鲉幼鱼生长、体成分、消化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黄瑜航??《年年有余》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盐度调节的简易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