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脾胃学说探讨脑退行性疾病的防治*

2020-03-04 05:20缪晓路朱颖文
光明中医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元气学说退行性

缪晓路 朱颖文

中医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溯源于《黄帝内经》关于中医脾胃藏象理论,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而形成的关于脾胃病及相关疾病诊疗的一套理论。中医脑为奇恒之府,随着现代医学的融合,“脑为元神之府”逐渐与现代脑的功能趋于一致。基于“脑为髓海”“肾生髓”的理论,以“益肾生髓”的方法治疗脑退行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辨治思路[1]。“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脑退行性疾病应从中医脾胃学说进行论治,可以发挥更大的中医治疗优势,故分析如下。

1 脾胃学说的内涵

1.1 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学说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明确脾胃最基本的功能,是接受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营养周身。“元气乃先天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气之源头在于脾”(《张氏医通》)。元气是人体的最精微物质,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元气才能正常的生化。元气的充足是人体正常发挥预防疾病能力的关键。正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而脾胃功能下降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伤则元气衰弱,元气虚衰则疾病由此而生”“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胃论》)。可见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的损伤,是人正虚邪犯之根本原因。

1.2 脾胃为气化之中枢气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气化是一切气机运动的总称。《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存在。脾胃是人体脏腑气化的中枢。从五脏来看,“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难经·四难》)。从阴阳五行来看,“阴阳与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伤寒论直解》)。可见脾胃功能正常,是人体气机生化的关键。脾升胃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

1.3 脾胃相辅相成脾胃不仅是元气之本,是气化的关键,而且脾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从脏腑来看,脾属脏,胃属腑,二者有经脉互相络属,成为表里关系。从功能来看,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消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正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从阴阳五行来看,脾为阴, 胃为阳。脾胃在五行同属于“土”。脾为阴土而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而胃为燥土。脾胃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脾胃内在功能的协调性进而保证了人体元气正常的生化。

1.4 中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通常指人体消化道系统中栖息的微生物总称。肠道菌群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也是中医脾胃学说现代化的一个着力点。肠道菌群与脾胃的生理功能相似。《素问·经脉别论》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小肠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水谷精微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输布全身。而且通过健运脾胃的方药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使机体保持健康[2]。可见中医脾胃学说和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2 脾胃与中医脑的关系

中医的“脑”一直以来作为特殊的“府”独立于五脏六腑之外。脾胃作为五脏六腑之基础,“后天之本”,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

2.1 脾脑相关脾与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神”“血”“津液”三个方面。一方面,中医的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又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生命的开始就是神的出现,神的荣枯体现着生命的存在。“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根本的部分全部都储存在脑中,“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修真十书》)。在元神的统摄下,五脏六腑之精气形成了“五藏神”和“五藏志”,其中脾藏意主思。其次,“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中脾“主升清”“主统血”,脾的功能正常,不仅可以使气血中的精微物质上升至脑,而且可以统摄血液正常的流通,进而营养脑元神。再则“脾为生痰之源”(《证治汇补·痰症》),脾主运化,津液代谢失常,内生痰湿,痰湿黏腻弥散,易蒙蔽清窍,脑神失养,导致众多脑病。可见脾脑之间通过“神”“血”“津液”相互影响。

2.2 胃脑相关胃与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气运行”“脑髓、脑神生成”两个方面。一方面,“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动输》)。胃与脑通过经气直接相连,胃气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到脑的功能。另一方面,《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而且“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可见胃是脑髓充盈的直接补充者,五谷之津液都通过胃之受纳,才能充养脑髓,进而促进神之生化也。胃脑之间密切相连,胃为脑之营养供应的基础。

2.3 脾胃功能是脑神的基础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理活动都要靠脾胃发挥正常功能,才能生化气血、升清降浊以营养全身。《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气血是人的精气神所在。”《灵枢·平人绝谷》又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气神是人脑元神的外在表现。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化生气血,气血充沛,才能表现良好的精气神,可见,脾胃功能正常是脑神的基础。

3 应用脾胃学说防治脑退行性疾病

脑退行性疾病是指慢性进行性的脑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两大常见的脑退行性疾病,对应于中医脑病的范畴。《灵枢·脉经》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亏耗,脑消髓减,脑退行性疾病也成为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调理脾胃为要”(《养生随笔》)。

3.1 脾胃学说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属于中医“痴呆”“呆证”“癫证”等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基于中医脾胃学说,①脾胃虚弱:虚、痰、瘀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病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虚可生痰,虚可致瘀,痰瘀互结,而导致三者的关键在于脾胃虚弱[3]。实验认为痴呆病能够显著增强大白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抗氧化酶活性。滋补脾胃方能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改善痴呆的病理损害,提高大白鼠的学习、记忆能力[4]。②痰瘀互结:脾虚则内生痰瘀。无论痰与瘀孰轻孰重,痰瘀互结都是痴呆的重要病理因素。陈士铎《石室秘录》言:“呆病……虽有祟凭之,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痰气最盛,呆气最深。”因此《辨证奇闻·呆病》提出:“正虚必然生痰,不祛痰则正气难补,补正气而因之祛邪,是消痰仍是补正也……治胃气,而祛其痰涎,则呆病可愈也。”再则《伤寒论后条辨直解》言:“血瘀于下,则心窍易塞而识智昏,故不谵则狂,不狂则忘。”可见瘀血阻滞,神窍闭塞则善忘。老年人五脏渐虚,无力运血化津,则血停为瘀,津凝为痰。痰饮和瘀血虽然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病理产物,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痰致瘀,也可以因瘀成痰。痰瘀互结,络气不通,元神失荣,则生痴呆[5]。③肠道菌群:实验性痴呆动物的肠道菌群是紊乱的[6]。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肠道功能、神经发生以及调控肠道代谢产物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炎症,此外,肠道菌群组成异常还可增加肠道屏障通透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炎症和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肠道菌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调节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方法[7]。

3.2 脾胃学说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帕金森病是另一种常见的脑退行性疾病,是以运动减少、姿势障碍及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拘证”“颤证”的范畴。传统观点多认为其病因多为“肝风”“肾虚”等。随着中医对现代疾病的不断探讨,帕金森病从中医脾胃学说论治被越来越多的认同。①脾胃气血亏虚、痰瘀互结:明·张三锡《医学六要》曰:“头摇属风属火,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属虚,因气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清·何梦瑶《医碥》亦云:“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由水虚而然,风木盛则脾土虚。”因此,清·张温《张氏医通》提出“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脾胃虚弱,六君子汤加芎、归、钩藤……脾虚,补中益气加钩藤。”现代马云枝教授进一步认为脾虚湿阻、痰瘀互结是帕金森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本病的发生与脾的关系至关密切,脾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环节。采用健脾化痰、熄风止颤之法为基本治则[8]。②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平衡是脾主运化的主要生理功能[9]。临床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D)胃肠道症状往往早于运动症状的出现,因此Svensson[10]提出PD的发生可能开始于胃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传播到大脑的假说。实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加剧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提前出现运动行为学改变[11]。细菌蛋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免疫/炎性机制启动α-syn的错误折叠,并以迷走神经为媒介沿脑-肠轴传播,最终导致PD的发生。探索脑-肠道-微生物轴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肠道菌群改变与PD发病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深刻理解PD的发病机制,并可能为PD的预防和未来治疗提供新的证据[12]。

4 小结与展望

脑退行性疾病往往病情复杂、病程迁延,也常被称为慢性复杂性疾病,基本上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是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本草纲目》),故“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脾胃论》)。中医脾胃学说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脾胃学说为基础对脑退行性疾病进行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肠道被誉为人体第二个大脑,基于中医脾胃功能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目前提出脑-肠-微生物轴的理念,借鉴现代医学及现代科技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阐释中医脾胃与脑的关系,值得深入挖掘,可能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元气学说退行性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体检报告“退行性改变”是有病了吗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