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婴儿痉挛症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

2020-03-04 09:11陈边防
甘肃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托吡酯抗癫痫痉挛

陈边防

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 酒泉735000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是特发于婴儿期的癫痫性脑病[1],特定的发病年龄为其特征之一。长期以来,临床采用抗癫痫药丙戊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硝西泮或氯硝西泮等治疗IS。但仍有近1/3的患儿出现临床难以控制的抽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治疗本病的重要药物,其在短期内控制痉挛发作并有效缓解脑电图高峰失律[2]。以上各种药物都仅对部分患儿有效,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用药监护在临床尚无统一方案。本病例围绕1例治疗困难的婴儿痉挛症患儿,探讨婴儿痉挛症治疗用药的选择、用法用量以及药学监护。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7月龄,于入院40天前在家中无诱因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呼之不应、点头、双手握拳,四肢屈曲呈环抱样,成串性抽搐,持续约6~7秒,自行缓解。每5~6天发作1次,无其他临床伴随症状,未予治疗。1月前症状加重,抽搐频繁,每日1次,性状同前,每次持续约5~6秒,近半月抽搐更加频繁,每天发作5~6次,表现同前。家长于2019年2月到我院就诊,查电解质、血气、头颅核磁等,均正常,诊断“婴儿痉挛症”,于3月10日给予“托吡酯6.25mg,口服,qd”,仍有抽搐,复诊,诊断“婴儿痉挛症”收住院。

入院初,考虑已获得的临床效果以及患儿的年龄因素,给予托吡酯初始治疗12天,抽搐表现无明显减轻,药物剂量增加至2.2mg/kg·d,患儿抽搐情况仍无好转,于是联合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VPA)。起始剂量14mg/kg·d,应用11天,抽搐症状仍无明显改善,遂将丙戊酸钠加至20mg/kg·d托吡酯加至2.7mg/kg·d,患儿抽搐症状仍无改善。经会诊,于入院第23天,加用ACTH(1U/kg)治疗6天后,抽搐症状完全控制,继续使用至18天,患儿动态脑电图显示正常,ACTH疗程结束好转出院。

2 分析讨论

2.1 治疗IS药物种类的选择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复杂型癫痫综合征,缺乏疗效确定的药物,抗癫痫药物的选择为经验性尝试。美国于2010年制定《婴儿痉挛症治疗指南》[3],论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大部分IS患儿有效,氨已烯酸或许有效,但该药对于复杂型结节性硬化的婴儿痉挛症患儿效果并不确定;同时临床也缺乏足够的证据确定苯二氮卓类、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对婴儿痉挛症的疗效。我国《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4]推荐ACTH为IS患儿治疗的首选单药,一线治疗单药为ACTH、托吡酯、泼尼松、氨己烯酸、VPA。然而ACTH、VGB在国内药源寻找困难,且患儿年龄为7月龄,遂给予托吡酯作为患儿初始抗癫痫治疗。托吡酯使用12天,加量至2.2mg/kg·d,患儿抽搐症状无任何好转,遂加用治疗IS国内专家共识中推荐的丙戊酸钠。药物的联合使用方面,VPA的抗癫痫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GABA的合成或其代谢来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而托吡酯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阻断Na离子通道、增加GABA对其受体的激活频率及降低AMPA受体活性三个方面。从作用机制推导,二者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该患儿VPA起始剂量14mg/kg·d,联合用药11天,丙戊酸钠加至20mg/kg·d,托吡酯加至2.7mg/kg·d,患儿抽搐依然没有好转。于入院第23天,联合ACTH治疗。在2004年美国IS共识[5]、2012年AAN+CNS的IS药物治疗指南[6]及我国《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中,均推荐ACTH为治疗IS的首选治疗药物。患儿以1U/kg剂量使用6天,抽搐症状完全控制,使用18天,动态脑电图显示正常。于ACTH疗程结束后好转出院。

2.2 抗癫痫药物的剂量选择 患儿在治疗前期,经验性使用托吡酯与VPA联合抗癫痫治疗,用法用量、给药方法执行正确,但无明显疗效。关于ACTH的使用剂量,国际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指南均有推荐。2004年美国婴儿痉挛症共识[5]依据临床表现(抽搐症状缓解、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活动高度失律特征表现消失),进行ACTH在剂量上的选择。该药对抽搐症状的控制不是逐渐发生,而是呈现“全或无”的特点,推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即要达到最大有效剂量,并维持最大剂量持续治疗2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根据2010年美国IS共识[3]中数据统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60U/kg·d应用2周,有58%~76%的病例抽搐发作停止,58%~89%的患儿脑电图高度失律表现消失。而之后越来越多的报道论证小剂量使用ACTH与大剂量相比有着相似的疗效,2012年AAN+CNS的IS药物治疗指南推荐小剂量,短疗程[6]。ACTH的小剂量范围各地不一,日本3~14IU/d,美国80IU/d,芬兰18~36IU/d[5]。国内的ACTH开始为1U/kg·d,如惊厥控制继续使用2周;若2周后疗效不明显,改为2U/kg·d,再用2周,总疗程不超过4周[4]。该患儿按照国内方案,起始使用ACTH 9U静滴qd(1U/kg),加至5%葡萄糖250mL中持续静脉滴注大于6小时。使用6天,抽搐症状完全控制,使用18天,患儿动态脑电图显示正常,证明ACTH小剂量及使用疗程对患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3 抗癫痫药物的药学监护ACTH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促激素,长期应用会产生与糖皮质激素类似的不良反应,监护需贯穿于整个用药过程中。对于ACTH治疗IS的不良反应,Partikian等[7]曾对13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观察,报道其主要的不良反为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及血压明显增高,绝大部分病例可耐受,并且副作用会随着药物撤除而消失。因此,在临床用药监护时除每日严格记录患儿痉挛的发作次数、发作频率、发作形式以观察ACTH治疗效果,需注意在用药前、中、后进行血压、血糖监测及行心电图检查。该患儿用药期间有一过性血压偏高,用药结束后血压持续稳定,未用降压药物干预治疗。另外,感染也是ACTH使用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需注意预防。ACTH长期使用可能致水钠潴留与失钾,需定期监测血电解质,并嘱家长喂养时补充富含钾的水果如橙汁、香蕉等。

3 总结

婴儿痉挛症为一种复杂型癫痫综合征,缺乏疗效明确的药物,药物的选择大都为经验性尝试。托吡酯与VPA常是首选的药物。此外,维生素B6依赖症也可诱发婴儿痉挛症,予大剂量维生素B6静滴则症状缓解,可资鉴别。根据该患儿治疗反应,ACTH以1U/kg小剂量即取得良好效果,结合指南规范,推荐应用小剂量ACTH作为IS的治疗方案。ACTH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牵涉多个药物不良反应监护点,临床药师可在其中发挥作用,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猜你喜欢
托吡酯抗癫痫痉挛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丙戊酸钠缓释片与托吡酯治疗老年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
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分析
探讨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