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2020-03-04 12:18孔祥尧曾丽颖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6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马克思主义

孔祥尧 曾丽颖

摘 要:五四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而青年学生则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和重要参与者,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少年中国说》讲到:“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引领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关乎国之兴衰大计,不可不察。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青年;价值观

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在价值取向的演变和巩固过程中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也发生极大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胸怀“两个大局”,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可以使青年工作者将“五四运动”的重要精神和价值取向与当下新形势、新要求相结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一、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青年对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已经早有耳闻。19世纪后半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洋务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将中国传统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套独属于中国社会的思想体系,但是在当时落后闭塞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理论体系显得更为无用。

早期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的介绍正是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深刻批判且与其理论实质相背离的时期,所以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早期知识分子的文章都是零散、肤浅甚至失实的。许多中国民众和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持有观望态度,正因为不可能看到该理论具有的石破天惊的革命性质,遑论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实践性意义,所以,青年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适合中国而持反对和抵制态度。虽然在这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但是这也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兴起奠定一定的基础。

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接连失败,中国知识分子彻底对走资本主义这条道路失望。这时开始,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主义,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接触马克思主义。1904年,《共产党宣言》首次在日本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首次在东方国家出版。在日本兴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日本的学者还翻译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和原著。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看到国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渴望,开始学习和翻译欧洲原著和日本发表的各类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报刊和书籍。国内青年和日本青年的沟通联系增多,使得中国各个组织派系创办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杂志的报刊越来越多,也就使得越来越多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更为熟悉。

总的来说,“五四”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没有得到中国知识精英的青睐,广大青年虽为改造积贫积弱之中国而上下求索,但在道路的选择上,他们仍然是没有走出对“资本主义道路”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开拓视野性的理论观点,并不是作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因此,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每一场运动都未能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科学、系统的理论进行指导。在五四运动之前,虽然马克思主义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但客观地说,它丰富了中国青年的理论知识和扩宽了他们看世界的眼界,同时也为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作出了良好的铺垫。

二、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事实上,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向中国民众介绍了社会主义兴起的缘由以及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论述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但是,他只是引入马克思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并不是提倡社会主义和推行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大部分青年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因此,在五四运动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以往的情况仍然是相似的,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语境。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但在当时情况下,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对于十月革命的事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历经了波折。由于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将十月革命的消息封锁,中国人并未立即了解到十月革命。不过由于近代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迫切的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仍然冲破了重重障碍,积极地将十月革命的消息和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以李大钊为主要代表人物,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新纪元》、《平民独裁的胜利》等文章,对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做了一定介绍。这些文章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的介绍,但是从文章可以看出,包括李大钊在内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尝试用新的方法和视野来分析中国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加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积极宣传,中国民众很快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前的潮流,不论男女老少都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以1919年爆发的爱国主义运动为界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新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正是在新思想、新文化与旧思想、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下发生的,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热烈传播为青年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添加了崭新的内容。国际共产主义看到中国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和环境,决定把宣传阵地转移到中国,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领导人和许多青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其他社会思潮仍有很大的不同,加上俄罗斯红色政权存在的现实张力、蓬勃生命力,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上的主流。五四运动后期,青年对于价值选择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大部分的青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入前期“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中,在尝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由传播到壮大的道路,其他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褪色,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为深入的传播,包括出版了马克思原著的译本,传播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组建起社会团体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在众多新媒体宣传的冲击下,使得越来越多青年接受和相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三、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深远影响

(1)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青年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现实原因。探索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青年有何借鉴意义,关键在于如何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神,以及如何深刻理解它的进步性。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担当,必须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

五四运动孕育出的精神,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爆发于国家危难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青年的清醒自觉。青年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的勇于担当唤醒了每一个中国人和沉睡的东方巨人。这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火,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将它更好的传承。新时代的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最集中、最崇高的体现。无论任何时候爱国都不是一个空口号,只有始终坚持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和充满生命力的。

其次是追求理性的进步精神,任何时代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五四青年在时代前进的道路中摒弃旧思想旧观念,接纳新思想新理论,把新的内容与中国的实际进行的结合,着汩汩涓涓细流终于汇聚成改天换地的洪荒之力,使中国摆脱了贫弱的窘境。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经济上或是思想上中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客观环境看,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了许多矛盾、问题、思想和观念,给青年人带来了多種价值选择。受西方价值观的文艺、文化产品的影响,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结构发生改变,出现功利化、偏激化和盲目跟风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严峻的形式下和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青年必须时刻警醒外来不良风气、观念的渗透,对自我保持清楚的认识。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特意强调到"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2]

最后是具有革命性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五四青年在面对各种新思想新文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基于历史与现实和通过民主和科学的指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也已充分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当代青年则必须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坚持实践的唯一检验标准,反对迷信和盲目随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潮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时保持清醒和理性,坚持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抵制各种干扰、诱惑的心理防线,形成正确且积极的价值取向。

(2)与时俱进树立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传播。青年只有明确了理论,才能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且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青年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理解和自己见解,同时也要对社会历史规律和国家政治体制的有深刻理解。马克思曾经明确的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从外部灌输给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东西,而不是阶级斗争自发产生的,所以,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外部灌输。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取向灌输给青年不是古板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多种途径灵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灌输给青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内容生动、有趣,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回归青年的实践生活,重视实践经验的教育,避免教条主义的灌输。

2.把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预设建设。加大在虚拟网络维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为了加强话语预设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扩展到虚拟网络空间的交流讨论中去,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优秀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预设体系,为其权威性网络讨论的认同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对于一些突发性的舆论热点,在网络空间要尽快的进行正面引导和减少不正当的传播。青年对于这些舆论热点往往容易失去理性和产生思想困惑,网络空间也应及时的回应,防止青年在网络空间受错误观点的影响。抵制西方不良观念渗透,必须要营造积极健康美好的网络环境氛围,也就要努力遏制网络负面思想的滋生和发酵和积极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3.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体觉醒。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主体的自我觉醒为基础的,它是通过打破自我存在的无意识状态来实现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确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信仰的形成成为自由意志和遵从内心自由的行为。青年学生是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的群体,只有充分调动青年的自主性、自觉性,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融入青年自身价值观和信仰选择和培养当中,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化和外在化的顺利完成,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基础,才能成功地完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不断使其坚定。

结语

综上,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时期,随着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在五四时期发生极大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背景下,世界风云变幻依旧,深入了解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价值取向转变的背景、原因以及过程,可以促使青年工作者将“五四运动”的重要精神和价值取向与当下新形势、新要求相结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97-98.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5-01(01).

作者简介:

孔祥尧(1986.08-),男,汉,河南济源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学位硕士,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曾丽颖 (1998.07),女, 汉,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 ,本科, 学士学位, 北大宝坻附属实验学校 ,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省  玉林市  537000)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青年马克思主义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