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及医政管理部门对医护人员心理疏导的途径▲

2020-03-05 06:26钱明平胡龙军高文学宋花花
广西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护人员心理

钱明平 胡龙军 高文学 宋花花 陈 浩 张 戟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医务处,上海市 200072,电子邮箱:qian_mp@126.com)

【提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传播范围广、感染人数多,对人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完成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医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是让医务人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本文就COVID-19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医政管理部门疏导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医政管理者在工作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2019年12月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COVID-19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相较于SARS,COVID-19的传染性更强,感染人数更多,对社会和人民健康的影响更大。目前临床上对COVID-19的认识还不足,医护人员作为救治COVID-19患者的一线人员,其身心健康是大家关注焦点[1]。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2],组建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等多学科专业人员队伍,为受疫情影响的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服务,除面向新冠肺炎感染者、被隔离人员外,也包括一线工作人员(医务、公安、交通、基层社区等工作人员),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医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是让医务人员的心理保持健康的状态,本文就COVID-19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及医政管理部门对医护人员心理疏导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医政管理者在工作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疏导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1 COVID-19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1 对COVID-19的认知不足 认识一种传染病,需要知道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而自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对于其来源于蝙蝠还是其他野生动物,目前尚未明确。关于COVID-19的传播途径也在不断地总结,如2月29日国家医政医管局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将“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COVID-19主要的传播途径”改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COVID-19主要的传播途径”,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COVID-19诊疗指南的版本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COVID-19的认识还不足,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1.2 防护物资相对缺乏 COVID-19作为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阻断其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是戴口罩。在正常时期,医院中口罩、隔离衣和消毒物品等储备物资在1个月左右,而此次疫情影响范围广,防护物资消耗过快,并且疫情暴发时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放假早、假期长和受疫情影响导致复工难,使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产能恢复减慢,加之受此次疫情影响的国家较多,各国对口罩等医用物资出台限制出口政策,优先保证本国供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医疗物资的匮乏,使医务人员尤其是武汉前线的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

1.3 相当数量医护人员的牺牲 截至2020年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 716例,占全国确诊病例的3.8%,其中死亡6人,占全国死亡病例的0.4%,医护人员感染多数发生在湖北省[4]。在COVID-19暴发伊始,人们出现恐慌情绪,短时间内发热门诊的工作超负荷,医护人员需要从诸多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中识别COVID-19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这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此外,医护人员超负荷地工作,使其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抵抗病毒的侵袭,导致感染甚至死亡,从而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1.4 对相关信息的识别能力不足 目前,微信、微博、网络等自媒体信息通畅,几乎可以做到实时发布,但发布的信息很多未经考证,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对信息的识别能力,看到各类参差不齐的虚假信息会信以为真,从而导致恐慌心理。

1.5 医务人员是易感人群 随着COVID-19疫情时间的延长,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都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焦虑和恐慌情绪。COVID-19的诊断、治疗和抢救需要大量的重症医学科医师和呼吸科医师,但这两个专业的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而且对于以呼吸道传播和症状为主的COVID-19,防治过程中只要有一位医护人员被感染,可能导致整个科室都要被隔离,这进一步加剧了医护人员的需求和短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承担大量的防治工作,还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这给参与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提出了严峻挑战[5]。

2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2.1 焦虑 COVID-19的暴发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思维、行为反应,机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生存本能所驱使的“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使机体趋利避害,更好地保护自己,但如果反应过激则导致个体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在疫情面前,人们会经历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3个阶段,一旦刺激强烈且持续存在,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循环、消化、免疫等系统,继而出现各种生理疾病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2.2 恐惧、易怒和烦躁 COVID-19疫情期间,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出现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患者认为治病救人是医护人员的天职,保护患者生命天经地义,忽视了医务人员同样面临感染的威胁,而繁重的救治任务使医护人员需要更多患者的理解,此时医患双方极易出现易怒和烦躁的情绪,表现为言语上的冲突和行为上的抵触。此外,一些患者明知自己到过疫区,有感染的风险,但依旧心存侥幸,一部分患者因恐惧被隔离而隐瞒病史。因此,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也会担心这类危险人群带来的风险,这增加了医务人员易怒和烦躁的心理[6]。

2.3 失眠 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时,要时刻注意区分病毒感染者,注意患者是否诚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承受着信任的考验,下班后还要担心自己是否把病毒带回家。研究显示,不断增长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使医护人员的压力增大,部分医护人员会出现失眠[7]。

2.4 工作效率低 COVID-19的暴发和防护物资的缺乏均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目前对COVID-19疑似患者需要反复地进行会诊和检查,以防止漏诊,这增加了患者的就诊程序,从而导致医院工作效率低下;而如果医院缺少防护用品,又进一步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5 抑郁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有所好转,但国外的输入性病例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依旧没有找到治愈COVID-19的特效药物,这些问题会导致一部分的一线医护人员情绪低落,出现悲观情绪,甚至导致抑郁。

2.6 纳差 由于疫情原因,医护人员工作时将自己隔离在很小的空间内,活动减少,工作中需要谨小慎微,压力大,这些会影响医务人员的食欲,表现为纳差,同时会加重抑郁、失眠和焦虑等心理疾病[8]。

3 医政管理帮助医护人员心理疏导健康问题的途径

3.1 及时向医护人员披露疫情信息 疫情考验国家的应急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每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疫情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医务处将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件和网站上获得的最新信息,以及医院的防疫策略,通过企业微信和医院工作平台及时发布,让医护人员实时了解疫情信息以及医院的物资情况和诊疗流程,树立信心,科学防疫抗疫。

3.2 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 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帮助解决一线医护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后勤保障。医务处协同党组织和工会应关心医务人员,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条件。通过后勤保障部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为医务人员的睡眠和饮食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此外,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有条件的医院将特需病房提供给发热门诊和会诊专家组工作和休息;了解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扰,医务处实行片区化对口支持,对家庭困难的一线医务人员家属进行一对一帮扶。医政管理通过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使其安心工作,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保障心理健康。

3.3 与人事处落实轮休弹性工作机制,保证医护人员的休息 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作息时间,采用弹性工作制、轮休制,医务处指导科室人力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值班,做好人员储备,让更多医护人员得到充分休息。医政部门严格限制择期手术,控制限期手术,优先满足急诊手术和危重患者的需求,鼓励患者错峰就诊。通过轮休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和疾患,另一方面可以积蓄力量,支援前线,同时也为即将恢复正常诊疗服务做好准备,让医护人员尽量远离感染,保证休息,避免心理持续紧张,放松心情。

3.4 宣传先进典型,树立学习先进的信念 加强对援助前线医护人员的宣传,通过微信号和医院网站及时报道和表彰抗疫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一方面可以鼓励医护人员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可以让社会更理解和支持医护人员,使患者和家属自觉服从防疫安排,减少侥幸心理,从而减轻医患人员的心理压力,坚定与病毒奋战到底的决心。此外,医务处加强医警联动,创造更加安全的执业环境,对伤害医务人员者,坚决依法严肃查处。

3.5 医政管理者到一线与医护人员进行疫情沟通 医务处管理团队片区化管理住院部病房,部分力量对接发热门诊和门急诊工作,片区组长对重点部门和科室进行每日巡查,病区负责人每日向一线医护人员传达政策、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填写《抗击“新冠”巡查记录》,需要协调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处理,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医院管理部门到一线现场办公,可以让医护人员认识到疫情并不可怕,从而克服职业恐惧和倦怠,进而处理好疫情防控和临床工作的关系[9-10]。

3.6 适时心理辅导 在隔离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要持续穿防护服,工作时间长,喝水和进食极其不便,既是体力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挑战。有效、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可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1)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在工作中表现过度紧张、恐慌、烦躁易怒的职工,由医政管理部门和科室主任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与员工进行沟通,必要时调整其工作岗位。(2)对因长时间工作而过度疲劳的职工,应及时给予慰问和人文关怀,安排其休息,补充营养,使其恢复体力和精力。(3)医政部门组织专业心理医生介入,开通医务人员线上心理咨询,为疫情期间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科学的在线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其缓解因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心理压力大等因素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3.7 改善医院就医流程 开展多种就医模式,开通网上诊室,组织医务人员积极网上出诊,增加患者就诊渠道,解决多数患者就医问题,减少医院聚集就诊,延缓患者的就医需求,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允许一次性处方3个月的剂量,减少患者的反复就医。此外,医政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制订规范、完善的就医流程,降低医院内的患者传染,同时让医护人员感受到了最大的安全保障,降低不良心理事件的发生,例如对于现场就医的患者,必须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体温检测,方可入普通门诊就诊,有发热者必须到发热门诊就诊等[11]。

3.8 加强制度和技能培训 随着近年来传染性疾病的减少,部分综合性医院未设置感染科。对于COVID-19的防治,需要医政管理部门及时传达国家政策和诊疗规范,根据需要制订医院管理制度和诊疗流程预案,对于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妇产科等抗疫的重点科室,均需进行疑似患者的急诊手术演练和防护服穿戴培训,做到规范操作,以减少感染。此外,由于对COVID-19的认识有限,疫情期间出现专科疾病合并发热时往往也会引起恐慌,医政管理部门需及时制订多学科诊治流程和规范,推荐发热患者检查胸部CT和血常规,综合评估病情,对于部分病情复杂患者,安排发热门诊专家会诊,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诊疗,这可以科学准确地排除COVID-19疑似患者,且不影响原发疾病的诊治。制度和技能培训,多学科会诊模式,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增强医护人员科学抗疫的信心。

4 结 语

COVID-19疫情传播快、感染人数多,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因各种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是完成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医政管理部门在组织医护人员抗击疫情时,应及时发现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细化工作方法、心理干预等,保障医疗和抗疫工作的顺利开展[12]。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医护人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心理小测试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心理感受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