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2020-03-05 09:46张玉玲
决策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康农民工攻坚

张玉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扎根基层,带领贫困户脱贫,促进农民工就业,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脱贫致富路。

“就业是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过去种地是每家每户自己经营,现在大多是把地租出去经营。咱们可以算一笔账,一个农民工外出务工每月可以挣5000元,这样一年的收入就有五六万元。如果两个人出去务工,一年的收入就有十一二万元,这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另外,还可以把地租出去,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机械化经营。”近日,参加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农民工司令”——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收用一组数字诠释自己对脱贫致富的理解。刚刚过去的一年,“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这一荣誉,或许是对他多年带领农民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最好注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环节,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抓住关键环节,聚焦硬任务,敢啃“硬骨头”,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张全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报告总结成绩有底气、各项工作接地气、谋划前景提士气,听后深受鼓舞,令人振奋。结合自身实际,他说会继续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广大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

在张全收的公司里,有一两万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就是他的“兵”;以前他每天带着小喇叭,操着家乡话给农民工谈工作、唠家常,由此他被誉为“农民工司令”。2000年前后,张全收在深圳开始做起了“劳务租赁”的生意,把河南的农民工汇集到自己的公司,集中培训之后输送到各个工厂。工厂不与农民工直接签订合同,而是和张全收的公司签,张全收的公司则负责农民工的各类保障和维权。在2008年施行的《劳务合同法》中,张全收的做法被称为“劳务派遣”。

因此,作为长期为农民工找工作牵线搭桥的张全收,对企业招人的动向了然于胸:“过去农民外出务工多是去一些比较低端的企业,如玩具厂、鞋厂、包装厂等,不需要太多技术。现在一些高技术企业的生产环节也需要懂技能的农民工。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调配,对于年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员,可以让其做一些高科技的产品。而对于年龄稍大、文化水平较低一些的人员,我们就安排其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们都有工作可做,都能拿到满意的工资。”

因对农民工就业作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1月张全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说这圆了他的一个愿望。最初他想当人大代表,是因为在公司经营上和其他行政部门产生分歧,觉得他为农民工、为其他企业做出的努力和他所受的待遇不相配,想找总理“解决问题”。后来,他想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为更多的农民工撑腰”。

回想起多年的创业经历、为农民工维权的不易,其中的艰难和冷暖只有自己知道,谈起这些经历,说到动情处,张全收眼眶湿润。随后,作为代表,他带着六条关于农民工和农村问题的提案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之后的两会,他关心的问题也都和农民工、农村致富相关。

扶贫先扶志,激发脱贫可持续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激发脱贫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张全收介绍,他在小学五年级时因交不上2.7元学费被迫辍学打工。因在没文化上吃过的亏,让张全收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多年来,他对教育扶贫格外重视,多次捐钱捐物,支持教育事业。2004年,当拐子杨村的时任村支书找到张全收,想请他出资整修破败不堪的家乡小学时,张全收二话不说答应下来。当时,张全收的事业刚有起色,账面上只有15万元流动资金。张全收拿出8万元,让村支书回村动工修建学校,后面六七十万元的费用,他一边借一边挣,一点点攒下来再寄回去。“全收希望小学”建成后,张全收还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救助失学儿童和在校贫困生。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战质量。教育扶贫是对2020年我国扶贫开发针对扶贫对象的总体目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具体实践。

脱贫攻坚,能力是基础,作风是保障。张全收说,贫困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我们要心无旁骛地抓脱贫攻坚,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是要知责尽责,在落实上动真格、见真章。要做好精准文章,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夯实扶贫基础,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激发脱贫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行百里者半九十。张全收说,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保持力度不减。脱贫攻坚越往后越难,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致富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说国家给多少钱就可以致富,这需要大家实实在在地干出來,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都是扶贫致富的路子。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行。”张全收不仅是自己公司的“农民工司令”,还是驻马店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大家谋出路。”2008年,上蔡县和朱里镇里的领导邀请张全收回家乡竞选村支书,不少乡亲也鼓励劝说。同年11月底的选举,张全收以高票当选。当选的第二天,张全收就做了几件事:给村里贫困家庭每户发放10斤油、一袋面粉和200元现金;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替全村2600多人购买了每人20元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随后,村里的基础设施、蔬菜大棚、花木苗圃基地、光伏发电站都在张全收的投资下建成,没有能力出门务工的贫困户留在村中就能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2017年,拐子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6993元。张全收说,未来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农民致富。

农村发展、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需要人才。那么,如何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支持家乡发展,张全收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建议加快细化落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好政策,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建议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了这些支持,相信农村会越来越美,农民会越来越富,城乡农民工的干劲会越来越大,幸福感不断提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实现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托着亿万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采访最后,张全收满怀信心地说:“让我们迎难而上、不懈奋斗,以脱贫攻坚的扎实业绩造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小康农民工攻坚
我家的小康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我家的小康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小康之路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