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启发式教学的课堂实施路径

2020-03-07 05:17段爱兵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冲突创设课文

段爱兵

一节语文课不仅包括课堂教学部分,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全过程渗透,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方法。本文对语文启发式教学进行实践研究,仅以课堂环节为例,通过教学实例辅助分析,讲解如何在课堂上实践启发式教学。

一、创新课文主题,激发外显性思维

在启发式课堂上,课文是最为核心的教学资料,结合学生学情对课文主题进行创新,创设出更多的情境与背景,为学生创设显性学习和外显性思维的机会,培养其思考的习惯,进而启发其更多的生成性学习,这是课堂启发式教学的目标。

将课文的主题与时代结合起来,从新时代的视角思考,创新和拓展课文主题思想。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一直认为这“是一篇关于虚荣的小说”,如果依然以这种固式思维去讲课,显然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出示一个填空题“我的阅读:这是一篇关于()的文章。”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预习的理解,用一或多个词表达。通过归纳学生答案发现,有“虚荣、梦想、爱美、欲望、命运、诚信、追求、现实、贫穷”等。得到这些答案后,教师先不要着急评论,而是让学生简单讲述自己的理解,然后师生再共同讨论分析。

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这个问题也让学生的思考外显化。一个事物本来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必然不同,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和思考,然后教师再进行延伸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与学生讨论分析各自的理解后,再引导学生以当前的时代背景重新思考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最终,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得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比如“是一篇关于独立对抗命运的女性小说”等。

二、进一步激发,引发认知冲突

冲突激发矛盾,矛盾引发探索,在语文启发式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对话,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认知冲突包括,一是学生个体差异引发的不同个体间的冲突,一是学生个体原有认知与即将认识的新事物间的矛盾冲突,即学生依靠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无法客观解释遇到的新问题,这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情,设计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教学对话,并通过适时地“点拨”,启发学生建立全新的思维,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具有启发性的、引发认知冲突的教学对话,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先选择一个适当的、值得探讨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具有多个思考方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备思考的深入性。之后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教学开展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小组讨论与交流,能够适度的引申和有效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和不满足感,从而实现启发。

1.利用字词含义上的认知冲突

《窃读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从“窃”字的含义入手审题,设计教学思路。从学生对“窃”含义的认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认为其含义为“偷、盗”等偏贬义的意思,“窃”为梁上君子所谓,为君子所不齿之行为。在教学开始时,设计一个问题,“窃读的主人公是否也是梁上君子所为?”学生通过课前阅读的理解,对文中作者“窃读”的理解,与自己以往对“窃”含义的理解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

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学生开始了思考与讨论。这时教师进一步“点拨”,让学生分别从文中作者、两个书店老板的视角进行思考,去评价文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带着认知冲突,有学生认为第一位书店老板不应如此“强硬、不近人情”,有学生认为第二个好心店员“人好心好,懂得帮助他人,值得我们学习”,但也有学生认为“书店有自己的规则,作者即使热爱读书也不应破坏规则”,等等。学生通过讨论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引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深度思考。此后教师与学生开展“是否应遵守一切规则”的讨论,举例“王安石变法”“林肯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等事件,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发展其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对话模式,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

2.利用经验认知上的冲突

在《最后一课》的课堂教学环节,如果仅以课文的内容去解读,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该文的背景知识整理成教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探索这个文章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或几句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学情了解可知,当前中小学的学生对上学的经验认知多是建立在“和平年代”基础之上,他们认为“读书是必经的学习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是每个人所需要走过的路程”。但结合《最后一课》的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学生在经验认知上出现了冲突,即“上学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无法‘逃避”与“上学出现困难,无法上学”之间的经验认知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是“最后一课”?这个基于经验认知的冲突是指引学生探索的关键点。在学生的经验认知里,“读书是水到渠成”“每个学生都必须读书”,那“为什么小弗朗士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读书了呢?”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尽可能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是开放式的,不要设定“标准答案”。当學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讨论之后,再向学生展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资料”,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从对我国历史的理解迁移到“普鲁士”当时的背景,从而得到新的启发,从学习到的新知识中获取灵感。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创设启发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多媒体情景、生活情境、语言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示“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多感官学习知识。

比如,在学习《胡同文化》一文时,仅依靠课文中文字的描写,学生现有经验与知识储备,很难在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借助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学生则仿佛亲临一般,其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此外,还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北京胡同相关的国画照片,点拨学生思考与联想画中的“留白”,则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启发。

再如,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不向学生说明该节课的课文题目和内容,而是创设一个情境,“鸡蛋在盛了水的烧杯中沉浮”的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解读。当学生给出“密度”的答案后,教师再向学生告知本节课的题目为《死海不死》,这样更能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综合教学实践来看,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使部分抽象化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学生从不断的启发思考中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中心学校(734000)

猜你喜欢
冲突创设课文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