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总结

2020-03-08 04:21河南省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协会崔荧钧
河南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咪鲜胺叶枯病赤霉病

河南省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协会 崔荧钧

一、试验目的

明确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叶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兼治效果,评价其对小麦的安全性及增产作用,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位于西平县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二郎镇张尧村农民张四新承包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质地为砂浆黑土,肥力均匀一致,小麦赤霉病常年发生。小麦品种为郑麦119,2018 年10 月18 日播种,播种方式为等行机播,每667 m2播种量14 kg,每667 m2施45%复合肥50 kg 作底肥。2019 年2 月26 日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栽培管理一致。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一)试验药剂

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对照药剂),空白对照(见表1)。

表1 处理药剂用量

(二)试验处理

试验设2 个处理,1 个空白对照区(见表1)。药剂处理区0.47 hm2,空白对照区200 m2。在试验前及试验过程中,试验区没有施用其他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药剂。

(三)施药时间和方法

1.施药时间。药剂处理区,在小麦扬花初期4 月17 日第1 次施药,4 月24 日第2 次施药。

2.处理方法。药剂处理区,2 次施药均采取极飞P20 无人机施药,每667 m2喷液量1L。空白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田间管理同试验区。

四、调查和记录

(一)药效调查

1.调查时期。小麦赤霉病发生后,5 月15 日调查各处理区的赤霉病病情1 次。

2.调查方法。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100 穗,共调查500 穗。并根据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3.分级标准。0 级,无病;1 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 以下;2 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 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 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 以上。

在调查小麦赤霉病时,调查不同药剂对小麦叶枯病兼治情况,第1 次施药后14 d(5 月1 日)、28 d(5月15 日)各调查叶枯病病情1 次。

4.药效计算方法

(二)对小麦的影响

施药后1~7 d,观察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五、结果与分析

(一)处理区在施药后1 d、3 d、7 d 观察,均未见药害发生,表明各药剂对小麦安全。

(二)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的于5 月15 日调查各处理区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见表2。处理1 没有出现赤霉病穗,在2 次用药的情况下病指防效100%,比处理2 的病指防效高出50 个百分点。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三)施药后14 d、28 d 调查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见表3。处理1 药后14 d 对叶枯病的防效为56%,与处理2 的防效相同;处理1 药后28 d 的防效为45.5%,低于处理2 的防效。

表3 叶枯病防治效果

六、结论

由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施药后1~7 d 调查可知,未发现药害现象,对小麦安全。在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每667 m2施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31 mL,用无人机分别施药1 次,每667 m2喷液量不少于1L,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对叶枯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可以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因2019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需要进一步验证其防病效果及增产效果。

猜你喜欢
咪鲜胺叶枯病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36%丙环唑?咪鲜胺悬浮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申嗪霉素和咪鲜胺复配对水稻立枯病菌的增效作用
韶关市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