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03-08 04:21舞阳县植保植检站康国强
河南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赤霉病麦穗喷药

舞阳县植保植检站 康国强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典型的气候性、流行性病害,近年来在河南省发生较重。2010 年、2012 年、2016 年、2018 全省偏重发生,其发生流行与小麦扬花期降雨和田间湿度有直接关系,部分晚治漏治地块损失严重。赤霉病不仅导致麦穗枯死、籽粒秕瘦、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含有呕吐素、赤霉烯酮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

一、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田间从幼苗至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基腐和穗枯等症状,其中,以穗枯最为严重,危害最大。

(一)穗枯

穗枯一般在小麦乳熟期发生严重,最初在小麦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呈枯黄色。当雨露较多田间潮湿时,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当病菌侵染穗轴或穗颈时,被侵害处的上部分全部枯死,损失严重。因小穗或穗轴被害而发生穗枯的籽粒,多数变为秕粒,病粒常有粉红色的菌丝体所包裹。病害发展至后期,在多雨湿润季节,小穗的基部或颖片上发生黑色的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二)苗枯

由赤霉病引起的苗枯,主要是由种子带病所引起。麦粒萌芽数日后,有病的幼苗、芽鞘和根鞘出现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以后扩展致使真根和子叶变褐色,发生严重时,苗即枯死。

(三)基腐

基腐又称脚腐,从幼苗出土至成熟都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引起植株枯萎死亡。用手拔病株,容易从茎基腐烂处拉断,断口处呈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其上并粘有菌丝和泥土等物。苗枯和基腐的发病组织上都会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座,后期有子囊壳产生,但都不及穗枯产生的多而明显。

二、传播途径

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于开花期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该田小麦再侵染的作用不大,但对邻近田晚麦侵染作用较大。

三、发病条件

当春季气温>7 ℃、土壤含水量>50%时可形成子囊壳,气温>12 ℃时可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的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的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的发病重。

四、防治技术

(一)防治适期

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若遇降雨或持续2 天以上的阴天、结露、多雾天气时,要施药预防。对高危地区的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提前至破口抽穗期,或在小麦抽穗达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喷药预防,并在小麦扬花期再次喷药。

(二)防治原则

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喷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小麦始花期喷药。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可能流行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降雨间隙多次喷药防治。

(三)选用药剂

每667 m2可选用25% 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 mL,或25%咪鲜胺乳油50~60 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 g,对水后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也可选用戊唑醇或戊唑醇混剂。如果施药后3~6 h 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时施药,应在雨停麦穗晾干时抓紧补喷;如遇多阴雨天气,于第1 次防治结束后,间隔5~7 d 再喷药1~2 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赤霉病麦穗喷药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多回流式变量喷药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果树喷药巧时期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彩虹色的雨
三十里铺(外二首)
最大的麦穗
祖国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