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2020-03-08 01:06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贵阳市贵阳空间

陈 静

(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81)

2035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步走”战略的关键时间节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开创了开放协同发展新局面。贵阳市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三大实验区的核心区和引领区,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为发展目标,强化省会责任和担当,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谋划城市未来15年甚至30年的长远发展。基于此,需着眼于更大区域的城市空间战略,系统谋划在进入发展新时代、新方位历史条件下的新目标和战略定位,研究确定贵阳市下一步发展的建设蓝图、空间布局、生态格局、重大功能设施和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等重大规划导向,为2035年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1 贵阳市空间发展特点与问题

1.1 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双核多组团”城市空间

贵阳市森林资源丰富,地处珠江、长江上游,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被称为“森林之城”,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成就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风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爽爽的贵阳”以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成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贵阳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筑城”团聚发展时期(民国时期)、单中心扩张时期(民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单中心集聚+放射性蔓延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单中心+外溢扩张拓展期(21世纪初)。2012年为了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疏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战略,贵阳市打造“双核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以老城区、观山湖区为核心,形成若干个产城互动、规模合理的、适宜居民生活就业的城市组团。

1.2 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发展和保护矛盾依然突出

贵阳市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用地条件差,盆地和谷地占市域面积的10%,土地矛盾突出,全市人均土地仅有贵州省的30%。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少,且分布零散不集中,根据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全市的农业生产适宜区域仅占全域面积的3.5%。

贵阳市水资源有限,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用水缺口大。贵阳市城区和贵安新区可供水量约6.28亿m3,可承载城市人口约450万人。根据贵阳市和贵安新区的供需平衡分析,2035年供水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贵阳六城区和贵安新区水资源量缺口大,必须跨区域调水。

1.3 进入规模扩张和品质提升的并重期

从1996到2019年,贵阳中心城区现状建成区面积从107.1km2增长到将近430km2,近10年建设用地每年增长近30km2。快速的建设扩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蚕食山体、丘陵、林地等生态敏感空间,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显现。城市的扩张导致山体资源持续减少,生态承载能力逐步下降。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贵阳市需严守生态底线,坚持用地紧约束,倒逼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2 空间战略发展构想

2.1 空间战略发展思路

(1)坚持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对空间发展做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明确空间发展目标和战略。对应现实问题和差距短板,提出规划实施的行动和措施,建立健全传导机制,强化规划的实施操作。

(2)坚持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当好全省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3)坚持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既要延续和保持经济发展增速的领先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重视经济社会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和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探索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模式。

(4)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深刻认识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引领和创新驱动,摆脱传统资源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崛起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共赢。

2.2 “三大一高”空间发展战略

以中央、贵州省对贵阳市的发展提出的“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从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开放协同、家园建设四方面提出“三大一高”总体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引导城市空间健康发展。

(1)大生态战略。①实施“+生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厚植生态基础;实施“生态+”,提升生态环境内涵,彰显生态价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构建“一屏、一环、六楔、多点”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乌江生态屏障,推动长江上游区域生态协作;建设第二环城林带,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支撑能力;以百花、黔灵、南岳山脉为基础形成主城区六大楔形绿地;建设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相思河风景名胜区等多个重要生态节点,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全域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国土面积的80%。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分级分区管控,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结合贵阳市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林业保护红线等工作基础,识别生态高价值与高敏感区,划定贵阳市生态控制线,分级分区进行管控。③加强山水环境修复与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地区环境修复治理,通过矿山及石漠化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与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山地石漠化敏感区治理,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农村面源的污染治理,建立负面清单,为产业引入设置高标准、高门槛,有序腾退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升生态敏感地区的环境品质。

(2)大数据战略。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中高端制造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打造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中高端消费品制造支撑。大数据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高端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建设中高端消费品贸易之城。打造大数据科创走廊,推动中国数谷建设。加快大数据试验区建设,围绕聚、通、用三大环节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实现从先行到引领。把“数博大道”打造成为中国数谷核心区,建设贵遵—贵安大数据科创走廊。

(3)大开放战略。协同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依托中欧铁路西通道规划建设,加快形成联结广西—粤港澳大湾区—新加坡、联结云南—中南半岛、联结重庆—中亚—欧洲的纵贯西部的国际联运新动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贵阳积极寻求在区域乃至全国层面建立交通枢纽地位,将贵阳打造成为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枢纽承载城市,实现陆港复兴;构建以贵阳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客运通道体系,研究规划贵郑铁路、贵阳—河内高铁,打通贵阳至东盟连接通道,强化陆、空、铁、水四大对外交通枢纽建设,扩大贵阳城市辐射力。提出“南协同、北统筹、中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核一圈、四带多点”的区域协同格局,重点强化与遵义、都匀、安顺的联系,建设黔中城市群核心区。明确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协同重点,提升贵阳在黔中的辐射影响力。

(4)高品质战略。传承多元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重现“老城八景”的特色风貌、“五虎三狮一凤凰”的山川文化、“九门四阁十三关”的城市肌理,重现老贵阳记忆。构建以城市公园为主体,山体、河流、湿地为基础,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为重点,生态景观廊道相贯通的生态网络体系,打造山水城园交融的山地城市景观风貌。健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端服务品质化,以人民需求为中心,构建“城市—板块—组团”三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重点打造15min生活圈,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3 谋划2035空间格局

坚持组团式发展,构建全域“一主一副多组团”的市域空间格局,严守三条控制线。科学评估确定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及极敏感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布局优化促进质量提升,引导基本农田向立地条件好、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以及城镇周边和交通干线的优质耕地集中区域布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全市发展格局,确定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

4 构建高效支撑体系

在“一主一副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发展目标下,加强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导向作用。推动主城区内部及主城区至周边卫星城镇之间骨架路网建设,构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路网体系,优化关键节点。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形成由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自行车、步行等构成的绿色交通体系,优先推动轨道、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建设,大力发展常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度发展自行车交通,全面完善步行系统。

提升市政设施保障水平,完善区域调水工程,改扩建、新建一批骨干供水水厂,构建多水源安全供水体系,建设安全的电力支撑体系、城市供气体系、垃圾处理体系,保障城市发展需求。

5 结语

基于贵阳市处在“一带一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是未来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文章在对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贵州省对贵阳市未来发展要求以及贵阳市自身发展需求,提出“三大一高”城市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发展思路,旨在对贵阳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贵阳市贵阳空间
空间是什么?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创享空间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