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研究

2020-03-08 14:43刘福侠
大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教学模式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综合性很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是必要的。应用型高校应与时俱进,主动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研究围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合理性与特点、实施路径、实践反思阐述,着力实践一项合理、高效、可推广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132-03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等形势与政策专题,明确了重点讲授内容,提出“创新设计教学方式”[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近年来,有关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2]笔者所在的应用型高校探索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扎实推进了形势与政策课程质量建设,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合理性及其特点

(一)“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合理性

大班授课是相对于传统的小班授课而言的,它是指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面向学生数多于100人的教学班授课;小班讨论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班,进行讨论、研讨等实践教学。大班授课统领小班讨论,小班讨论补充、拓展课堂教学。关于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的教学效果,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大班规模下授课,无论教师如何精心准备、教学方式如何多样,教学效果都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学生人数太多,教师无法进行个性化教学。相反,小班教学会避免这些问题,由于师生课堂互动频率较高,教师能因材施教,学生会受到启发,更多地受益。

那么,学生对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的评价如何?从全校教学班组织形式来看,小班教学的评教成绩大于中班、大班教学的评教成绩。以2018年秋季学期学生评教成绩为例,排名第一的思政课教师在全校排到第61名。排名在61名以前的以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所开设的课程居多。从课程类型来看,将排名1-61名教师评教均分降序排列,标识黄色筛选,按照信息条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专业必修课(128条)、公共基础课(93条)、公共选修课(47条)、专业选修课(20条)、公共必修课(14条)、实践课(7条)、通识必修课无(0条)。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中的一部分,而这些课程中除了思政课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小班教学,这说明小班教学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另外,学生评教结果和课程开设学院、课程性质有一定的关联性。

近三学年来,形势与政策课不断推进“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小班讨论”弥补大班教学的缺陷;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保障课程教学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相比其他中班教学(100人左右)的思政课而言是大班容量(200-280人),是不是学生评价低呢?将思政课评教成绩平均线以上的课程降序排列,标识黄色筛选,按照信息条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形势與政策(276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3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条)。大班与中班评价结果趋于相近,部分大班授课教师的评教成绩略高于中班教学的教师。这表明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学班容量大小有一定关联,但在思政课内比较,不是绝对性关联。这也是我们实践“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说明这种模式是合理的、可行的。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专题制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依据“教育教学要点”,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情况,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形成既独立义相关的系列专题,是围绕专题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它是一种不成文的制度。 其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既要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义要突出重点;二是教师既可以发挥各自特长,义能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三是既能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义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教师可以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听课状态,看到学生理解或疑惑的眼神,可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课堂活动小组制

形势与政策课活动小组是根据各班学生当学期基础、纲要、概论、原理课上的分组情况进行课堂活动。一般将每个行政班分为4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和组员,各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协作式学习、讨论。其主要特点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课堂活动小组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 3.课后讨论小班制 小班讨论一定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学生间的辩论、争论或讨论,教师的总结归纳是对讨论成果的提升。其主要特点:一是每次讨论前教师、学生都要积极地准备;二是学生是“言”的主场,教师是主导者和“点睛”者;三是讨论后学生对各白问题的再总结,整理撰写《<形势与政策>课后讨论手册》,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在下次教学和讨论中可以进行反馈。教师可以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指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专题的选择和准备

教学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题的出发点,教学问题来自于教师对社会热点、重大问题的把握。教师要领会教育部每学期发布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读《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教师版用书及课件,以《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作为每日时事学习必做,学习山西省高校工委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

专题教学内容应具备政策性、时事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由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专家遴选专题,选出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方面四个专题。如2018年秋季学期,学校确定了“中美贸易摩擦辨析”“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改革开放40年”“深入调整的大国关系”等专题;2019年春季学期,确定了“中美关系四十年的回眸和前瞻”“当前两岸关系与中央对台政策”“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等专题,选好专题进行集体备课、制作讲课文本、示范教学、观摩教学、课堂教学等。在山西工商学院教学改革中,每个专题教研室都配有教授、讲师、助教等,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委及学生处等教师进行搭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备课,起到群策群力、传帮带的作用。

(二)小组活动的实施路径

小组活动表现在课堂和课外,课堂上小组活动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居多,例如,教师发问学习小组抢答、教师抽查各组课堂笔记等。课堂外的小组活动,以小组完成教师布置的讨论题为主,学生搜集讨论材料,为积极交流做准备。由于上课合班较多,形势与政策课小组活动因教师的教学技能、个性魅力、严格要求学生的程度及师生关系等有很大差异。影响小组活动效果的因素很复杂,教师应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和提高。

(三)小班讨论的实施环节

“小班讨论”的主题、内容来自“大班授课”的讨论题、教学主要内容,目的是期待学生拓展专题教学中没有充分讨论的热点、疑点和难点,回应学生的困惑。“小班讨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各高校很难实现行政班级全覆盖,有不少高校选择部分班级进行讨论课。学期初,由教研室列出一学期小班讨论的计划表,包括学院、班级、时间、地点、主持人、讨论主题、记录人等信息。班级的选择涉及的学科专业面要广,要考虑到不同年级,排讨论时间要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讨论主题一般在制定专题时已确定,记录人由学习委员担任。教师要提前布置各小组搜集资料,资料可以是文本、视频等形式,凡有助于辩论、争论的资料都可以收集。讨论环节,学习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也可自由争辩,最后教师要精心解答学生们讨论中有争议的内容,并做出精彩的点评。

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实践反思

(一)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是落实辅导员参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构成,兼职教师往往以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往往局限于本职事务性工作,在研究理论、学习政策、掌握形势、了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主动性不够。《意见》强调,要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遴选出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学校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应做好相关保障性工作。笔者所在高校有一项很好的突破,表现在将辅导员兼课工作纳入2018年度岗位考核指标体系,这从政策上支持了辅导员兼课工作。但在辅导员参与“小班讨论”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和制度保障。

(二)专题精讲、课堂互动是提高大班授课教学效果的核心

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主要看专题内容是否精讲,教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是否到位,学生的评价是否高等。然而,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思政课教师急缺成为一些高校面临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教社科[2018]1号文件精神,思政课专职教师师生比应不低于1:350c3]。因此,高校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扩充兼职教师队伍。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购买网络资源课进行网课学习,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慕课”教学平台的优势。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很多高校则采用大班专题讲座授课。减少教学班规模,倡导中班教学是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此情况下,笔者所在高校积极改进大班授课,在遵循育人规律的前提下,反复锤炼专题内容。形势与政策课专题的选取要聚焦四点找问题,即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关注点、社会热点,课堂上既要精讲教学内容,义要灵活教学方法,设计好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

(三)名师引领是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效果的“引擎”

形势与政策课名师就是在本学科内教学优秀的教师,具备优秀的师德、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有效的教学技能、人格吸引力,对课程教学团队具有传、帮、带的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格局要高、眼界要大、目标要崇高、心胸要宽广,要有家国情怀。名师的魅力在于能引领同行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学生实践的效果。名师引领的深度、广度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对其他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指导学生实践具有示范作用。名师引领为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参照,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工作生活态度等方面树立了学习标杆,对师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励;名师引领为学生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具体参照,学生对照名师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升华为个人品质。名师引领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效果的“引擎”。

(四)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考核,是深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方向

“互联网+”计划的实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有人热衷追捧、有人不接受排斥,也有人观望。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如同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用好它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工具的角度出发,大班授课要改革教学方式,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表里的合班,在“学习通”或“课堂派”辅助软件上逐一创建教学班级,各专题教师分工协作共建、共享课程教学班级资源,开展大学生热点话题讨论、专题习题训练及学期末移动端客观题考试等。及时在课堂教学中,点评学生讨论、练习等情况,形成课上与课下相互呼应。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思辨和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从产生到实践再到成熟,都是在一定环境(管理政策、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等)中实现的。它既有教学管理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导向,义有一线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多种因素的耦合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实践有利于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4-13].http://www.moe.gov.cn/s rcsite/A13/m 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 2018-04-13].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责任编辑:陈明]

[收稿時间] 2019-03- 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工商学院2019年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J(-.201931);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GH-181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福侠(1983-),女,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反思
关于在高校行政干部中开展轮岗的实践反思
对课堂教学能力的反思和评价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