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构建

2020-03-08 14:43毛曦
大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高校辅导员构建

[摘要]高校学生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型,是大势所趋南京医科大学在这个转型中,构建了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高校辅导员每学年要与千余人次的学生交流,至少要关注百名学生的微信或QQ空间,至少要完成十余份代表性学生的深度调研报告,以促使高校辅导员沉下去,浸润到学生中去,做好精细化育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176-03

2019年元旦过后,微信公众号拾遗推送了一篇题目为《张小龙:笨是一种人品》的文章,其迅速成为10万+网红文。文章中提及腾讯副总裁、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制订的“1000/100/10”的法则,他要求团队的每一个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关注100个用户博客,做10个用户调查。张小龙就是用这种“笨”的方法,将QQ邮箱做到了中国第一;将微信做成从无到有,且日活用户超过10亿的社交平台。这背后的秘密,正如张小龙本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只是去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第一步要做的便是了解用户的诉求,其产品经理思维模式和行动指南对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在面对高校学生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型过程中,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促使辅导员沉下去,浸润到学生中去?因为只有沉下去,才能真正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点;只有浸润到学生中去,学生才有可能和辅导员说真话,说心里话,教育管理才能“对症下药”。高校学生工作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来服务的,“蜻蜒点水式”的服务是一种低层次的服务,而高层次的服务应该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换句话说,也就是辅导员要扮演好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也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的要求: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想要扮演好这两个角色,了解学生的诉求是第一步,及时获取更新的学生信息是第二步,深度分析、实践探寻解决学生困惑之道是第三步。只有沉下去,浸润到学生中去,才能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于是笔者对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的构架便呼之欲出。

一、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说明

(一)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说明

“千”,是指輔导员每学年要与千余人次的学生交流。辅导员既要做到与分管学生交流的全覆盖,不留“死角”,也要做到与特殊学生的持续性交流。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因此辅导员要建立“疗程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交流的效果,动态调整交流的频次和交流内容的侧重点。

“百”,是指辅导员每学年至少要关注百名学生的微信或QQ空间。如今的大学生都是在新媒体大潮中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了如指掌,他们更愿意在网络发声,以求关注。当现实中的困惑缺乏求助窗口或无法得到有效排解时,他们希望求助于网络的力量,因而,对大学生的网络个人的关注不容忽视。按照高校辅导员与分管学生1:200的配备标准,高校辅导员最多花2年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每一位分管学生的网络动态。与此同时,网络的即时性在此时也成为辅导员第一时间获取学生最新信息的红利。

“十”,是指辅导员每学年至少要完成十余份代表性学生的深度调研报告。在对这个观点说明之前,需要澄清一个误解:“三困”(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是代表性学生,但代表性学生不一定是“三困”学生。看似拗口,但试想:学业优秀的学生或许困惑比学业困难的学生更大、更多,只不过是被学业优秀这个光环所掩盖了而已;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或许承受着更严厉、更多的家长式训斥和责骂,只不过是被家庭优越这个现状所迷惑了而已;心理健康更是无从谈起,毕竟每一个权威心理量表都有其适用条件,而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其个体差异性。同时,笔者非常不同意直接给“三困”的学生贴上“困难”的标签,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学生的未来是可期的。笔者更愿意在“困难”二字前加上“暂时”。

十余份代表性学生的深度调研报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不过是在学生工作典型案例基础上的延伸,更新高校辅导员工作认知,将“抓两头带中间”的三层划分趋向于十层,乃至更多层,深入更多学生层级,探寻十把或更多的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门。

(二)“千”“百”“十”关系说明

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中,“千”“百”“十”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千”是根本,是关键,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辅导员通过“千”去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真实诉求,制订师生间交流的“疗程”,为学生释疑解惑。“百”是“千”的补充与延伸,“千”是线下,而“百”是线上,它既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适应之举,也是对新时代学生T作要求的回应之策;既可以实时更新学生信息,及时调整交流“疗程”方案,也可以预防和杜绝学生不良事件发生,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介入处理,降低影响和代价。“十”,是对“千”和“百”的整合,是思考,是提炼,是探索,其结果义反哺指导于“千”和“百”的实践,进而提升学生工作实效。

二、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的实施难点

笔者认为有四个难点:高校辅导员对事务性工作的认知问题、如何界定交流、如何规避“观而不注”的问题、对深度调查报告的质量如何评估。

(一)高校辅导员对事务性工作的认知问题

事务性工作多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对此理解得少,抱怨得多,甚至将其作为未能与学生交流的托词。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想法实属不应该,这种认知需要升级。事务性工作太多是事实,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事务性工作,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交流聊什么,如何找交流的切入口?谈人生,谈理想,这是需要,也是必要的,但天天这么谈,学生是否买账很难说,同时,辅导员也不一定有变换花样来谈的功底。归根结底,多数高校辅导员对事务性工作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认知层面。但换个角度来看,事务性工作难道不是师生间连接的纽带、交流的桥梁吗?如学生来办理贫困认定,辅导员可以与之交流家庭经济情况;如学生来请假,辅导员可以顺带与之交流生活方面内容;如学生人际交往面临困境,辅导员可以与之谈谈大学生的交友观;如学生对未来很迷茫,辅导员可以与之聊聊人生追求……综上,高校辅导员对事务性工作的认知要升级为就事论“势”、据“势”行事、以事成“势”,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

(二)如何界定交流

对于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如何界定,笔者认为不可拘泥于形式,交流的地点不一定要设在办公室或者是谈话室,教室、食堂、宿舍、操场、活动现场等也是可以的。至少在笔者看来,后者的交流效果要好于前者。因此,切忌一刀切,一刀切会丧失活力,丧失创新,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否就放而任之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对谈话的认可度作为交流的界定参考。原因在于,辅导员对交流的效果评估并不可靠,有时甚至会盲目自信。这个评估需要回到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而非辅导员这个宗旨。学生本人对交流内容是否认可,来白他白己的判断,只有他自己知道交流效果,辅导员只能事后通过推测得知。当然,学生的判断力有强有弱,这需要辅导员去判断,可能与有些学生交流“一点就通”,而与有些学生交流则需要“反复敲打”。也可能存在学生协助辅导员,按照辅导员的要求去反馈交流认可度的情况。对此应抱着乐观态度,即使有,也是好事,毕竟学生愿意协助分管辅导员,说明师生间的关系是较为紧密的,没有学生愿意给讨厌的辅导员“买单”。

(三)如何规避“观而不注”的问题

“观而不注”的确是个较为麻烦的问题。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多,说明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并非个案。而对于改善或改变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实招也不少,但真正落地的还比较少。关注学生微信或QQ空间,不仅仅只是在工作时间,更多的是在工作时间之外,甚至是节假日,而往往工作之外的时间是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时间节点。高校对此严加要求是可以的,但是否真正能够落实到位,还是停留在文件要求中,这里只能是一个问号。对作为从事了十多年一线辅导员的笔者来说,虽然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辛苦与奉献,但如果强加要求的话,似乎缺少了人情味,甚至会导致部分辅导员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在实施高校辅导员关注学生微信或QQ空间的做法中,笔者建议对“观”应有具体要求,而对于“注”,只有选择信,别无他法,要相信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心,相信他们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四)对深度调查报告的质量如何评估

对深度调研报告的质量评估,要摒弃一个导向,就是用学术论文的标准来检验深度调研报告的导向。这两者间有相同点,但不同点也不少,退一步而言,书写调查报告的出发点绝不是锻炼论文写作。对于报告的评估标准,应该包含“两性”。一是案例选择的代表性。报告选取的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他是一个突发事件的学生个体,还是困扰疑惑中的一批学生中的一个普通代表,这个要区分。10份调查报告关注了多个类型的学生群体,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暂时“三困”的学生身上,要关注到更多学生群体,去找寻他们迷茫背后的原因,指导和帮助他们规划未来。二是案例结论的可借鉴性。每一个报告中的案例个体是不同的,首先需了解这些安利个体是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或提升,有的话,应了解其影响因素最大的为何,如果未能进步或提升,最后得到了的教訓经验如何,然后指出今后应如何避免。其次要讨论报告结论是否对这一个群体有借鉴意义,从个案出发,也就是以特殊为起点,是否具备推导到一般,如果一般的要求太高的话,能否推导到一类。

三、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个T作模式缺乏保障措施,必然会野蛮生长,偏离构建的初衷,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也是可以预见的。对于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刚柔并济”的保障措施。

所谓“刚”,指的是刚性的要求,是必须要做到的。第一,要将辅导员“千百十”工作业绩作为辅导员个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所占比重要超过50q。在这个指挥棒的指引下,高校辅导员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指挥棒帮助他们理清工作的主次。第二,要将辅导员“千百十”工作业绩作为辅导员职务晋升的重要标准。按照每年的累积,分数高的辅导员先提拔,避免因人情提拔、领导个人喜好提拔等情况,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凡是提拔,先看‘千百十工作业绩”的务实作风,形成“比追赶超”的良性竞争机制。第三,要将辅导员“千百十”T作业绩作为辅导员评奖评优、学习交流的要求。评奖评优的名额是有限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是紧缺的,要打破“大锅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低层次和谐。第四,要将辅导员“千百十”工作业绩作为辅导员退出机制的规定。每一位辅导员加入学生工作队伍中的初衷各不相同,无法在初衷上求同,但要在加入后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上求同,对于不适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或者对辅导员工作有强烈的抵触心理的老师,也要放他们一条“生路”,这也是保持辅导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柔”,是指柔性的办法,是作为刚性要求的“代偿机制”。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是否是辅导员沉下去,浸润到学生中去的最好的工作模式呢?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方向是对的,在实践中还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如果只有刚性的要求,也不利于其进一步完善。因而,要引入柔性的“代偿机制”,作为刚性要求的补充。首先,要考虑每一个辅导员的实际,根据他们的工作年限、工作经验、学科背景、性格特点和个人特长等,指导他们学会扬长避短,帮助他们补齐短板。其次,要关注每一位辅导员的个人成长。如果管理者一味只求成绩,看结果,而不去关注辅导员的成长,那么义如何去要求辅导员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呢?最后,要有容错纠错机制。学生工作要创新,辅导员便是站在创新的第一线,创新就是尝试,没有人能保证创新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出现了不好的结果,不应该是指责与处罚,而是要允许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犯错,与他们一道去纠错,保护他们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千百十一工作模式是对张小龙制订的”1000/100/10”法则的借鉴与构想,至于是否有效,要等待实践和时间去检验,至少张小龙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

高校辅导员“千百十”工作模式,既不特殊,因为它是众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中的一种;也很特殊,源于它是高校一线辅导员出于对学生工作的初心与坚守,是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而进行的积极思考,是一种对现有辅导员_厂工作模式的补充和探索。笔者期望能为辅导员沉下去,浸润到学生中去,为做好精细化育人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l]拾遗.张小龙:笨是一种人品[EB/OL].(2019-01-04)[2019-03-20]. https://mp. weixin. qq. com/s/EyqPMQ37AK-LhiwROgVmuw.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EB/OL].(2017-09-29)[ 2019-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l.html.

[3]赵振宇.新闻报道不仅要就事论事,也应就事论“势”[EB/OL].(2016-08-02)[2019-03-20]. http://theory. peo-ple.com.cn/n 1/2016/0802/c40531-28602788.html.

[4]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2(1):71-74.

[5]吴健.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91-93.

[责任编辑:钟岚]

[收稿时间] 2019-04-1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2733)。

[作者简介]毛曦(1981-),男,湖北黄梅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高校辅导员构建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