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2020-03-08 14:18沈千帆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沈千帆

摘 要:新时代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推动高等教育办学的现代化,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扎实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高校政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政治建设没有抓住,其他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偏离目标。

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上清醒,工作才能不偏离方向。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要增强“四个自信”,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引领学校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扎牢政治立场,与党同心同向同行。

二是要突出政治底色。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

三是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支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會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历史重任,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如何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发展的能力水平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尤其作为市属高校,更应该把学校的发展跟首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是要提供更高水平、多层次的教育。高校是培养人的圣殿,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作为北京市市属高校,努力为首都市民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也是大学发展的自身需要,大学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北京市市属高校每年招收的北京生源占一个比较大的比例。现在的父母都把孩子的教育列为头等大事,我们提供的教育质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首都市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另外,对于一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各类就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非常旺盛,通过政策导向促使市属高校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构建良好的体系。

二是为首都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都高校的毕业生很多都留在北京就业,培养质量影响首都人才水平,应该紧密联系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整,把人才培养跟首都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首都发展提供契合的人才智力支撑。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社会,除了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也能够深度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另一方面,杜绝闭门造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把教学培养等工作跟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首都新的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和建立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需求,力图让专业、学生和城市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三是把科学研究跟服务社会高度融合。作为首都的高校,要精准对接首都发展的重大关切,围绕“大城市病”治理等这些重大的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助力,如碧水蓝天工程、交通拥堵治理等工作。高校应该集中自己的优势学科,调整资源投入,围绕首都这些重大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产生切实能够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精准对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提高科技研发水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首都的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强化内部治理,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高校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高校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道路。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如何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如何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难题。要推动学校的改革持续深入,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学校的发展装上强大引擎,助推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化。

一是随时根据社会发展调整学科设置。目前,首都面临着新的城市战略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几十年前,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最多的是与工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现在构建国际和谐宜居之都、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等任务对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需求调整,京津冀一体化也为教育要素在整个区域层面的调整和流动创造了空间和条件。高校必须服从服务于首都新城市功能定位调整的需要,服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现实要求,自觉调整不适应于首都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疏解出不需要的资源要素。

二是强化投入评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面对“双一流”建设的办学要求,学校办学要强化评估,分析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每一个学科和专业、每一个办学领域投入多少资源、取得多大收益,学校要有一本清晰、仔细的“账”,要一把尺子量到底,效益高的多给资源,效益不高造成浪费的要进行调整。

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资源既不足又浪费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各个基层单位拼命地争取资源,抱着先占着再说的心態;另一方面,从学校整体看,很多领域的发展经常出现资源不足,盘活资源难度非常大的现象。这都需要高校在资源配置的改革方面要敢于动真碰硬,根据使用效率来配置资源,把现有存量转变为发展的增量,谋求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

三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科学管理。在现在的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高,年轻学生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大学的教学等工作需要充分采用这些新生的技术,广泛地运用新媒体、慕课(MOOCs)等手段,采取青年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增强优质教程的共享程度,提升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通过各种数据来发现问题,为精确解决问题提供预警和支撑,实现校园管理、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智慧管理。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人才活力。高校要产出成果就必须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让人才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一方面,要为人才松绑。要创造适合人才发挥才智的体制机制,把人事政策这个牛鼻子抓好,把涉及学校人才的责权利安排好,让广大人才工作有动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人才能够有空间施展拳脚,轻松阔步前行。另一方面,要为人才加压。光有宽松环境,没有业绩压力,动力容易不足,要注重任务驱动,制定统一标准,杜绝混日子不产出成果的行为,给人才适当加压能够释放活力、激发动力、产生创造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一股活力。

锤炼坚强党性,打造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

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组织上的保障,路线一旦确定,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时刻自省,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回答好时代“考卷”,面对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方能回应时代需求、响应时代呼唤、化解时代矛盾。

一是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进入新时代,高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涉及到内部很多的利益调整,很多工作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顾虑重重、明哲保身,工作就会难以推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敢于啃硬骨头,直面学校发展中的很多老大难问题,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二是勇于创新。新时代的很多问题,继续按照老的方法和“套路”,很多问题恐怕难以解决。对于学校教育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优化学校内部办学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任务越繁重,越要依靠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参与,研究制定出能最大程度激励各方的政策,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做好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

三是增强本领。空有抱负,没有本领,这样的领导干部也难以为党的事业开展好工作。作为高校的领导干部,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提升本领非常重要。要切实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认真总结教育规律,克服本领恐慌,做到懂教育、会教育。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创新留学生培养方式,提高留学生教育品质
试用金融发展理论对高中生生活理财观念的影响
打造有品位的区域教育
江苏基础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任务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