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扶贫的精准供给路径探索

2020-03-08 06:22马宁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扶贫

马宁

摘要:从供给侧视角来看,休闲农业扶贫面临角色错位、涓滴效应减弱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基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案例,将精准供给思维引入休闲农业扶贫,从供给改革的主体、结构和要素3个维度探索休闲农业扶贫的路径,提出通过优化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提升休闲农业附加值;利用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保护贫困人口利益,构建风險防范机制,提高休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休闲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关键词:休闲农业;精准供给;扶贫;渭滴效应;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1-0022-06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2020年脱贫收官之后,扶贫工作的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减贫工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扶贫工作平稳转型。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后,如何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提升扶贫的效果,更好地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农业扶贫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休闲农业的涓滴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使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随着休闲农业扶贫实践的深入推进,传统休闲农业扶贫过程中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和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单纯依靠刺激需求难以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矛盾,须要从休闲农业扶贫的供给端入手,通过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和促进融合,从源头实现休闲农业扶贫的精准化供给,提高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休闲农业扶贫效率最大化。

当前国内对于产业扶贫的研究较多,主要聚焦在影响因素、效果测评、模式创新和路径选择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冯斐等认为,不同扶贫要素投入与减贫之间存在影响差异,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性[1-2]。彭建交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贫困减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3]。在效果测评方面,石丹等通过对多维贫困测度,分析和评价了湖北省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4]。陈传波等以藏区为例,分析了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基于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5]。贾海刚等将区块链和扶贫相结合[6]。李晓园等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到精准扶贫中,通过开放平台、协同创新等策略,推动产业扶贫发展[7-8]。在路径选择方面,张琦等从六大经济增长要素和四大主体出发,探索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9]。莫光辉等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和长效机制衔接方面研究了扶贫的路径优化[10-11]。这些研究对休闲农业扶贫的实践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现有的产业扶贫研究中特别针对休闲农业扶贫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样本侧重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对西北平原地区和近郊区样本研究。须要注意的是,乡村旅游不能替代休闲农业研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发生地点、依托资源和实现功能上有一定重合,但二者在目标市场和发展方式方面有明显差异[12],休闲农业是农业的衍生品,更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在旅游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休闲农业比乡村旅游的适用性更加广泛。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为样本,运用精准供给的思想研究资源同质化较高的西北地区休闲农业扶贫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渭南市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精准供给的经验

渭南市临渭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属于典型的农业区,区位资源较好,客流量丰富,但自然旅游资源不及山区和民族地区,属于优先精准扶贫区[13]。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渭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表1),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67%,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面完成各年度脱贫任务。在脱贫工作中,临渭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将休闲农业扶贫模式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通过精准供给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了自己的脱贫道路,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1.1 以特色农业为核心,开发休闲农业新模式

由于地理原因,临渭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休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1)依托自然风光和农业特色建立农业产业园,将农业产业园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减贫效果显著。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6个(省级5个,市级8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打造了53个宜居村、80个生态村,带动乡村旅游就业创业1万余人,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0.55亿元。(2)遵循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原则,不断开发休闲农业扶贫新模式,满足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融入休闲农业项目中,增加休闲农业的体验感和产品附加值,带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3)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村集体的示范作用,围绕三大地域品牌先后开发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共享农业、认养农业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多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还实现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发展。

1.2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品牌带动策略

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临渭区2018—2020年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特别是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采取PPP模式对81个贫困村和集镇进行提升改造,加强电力和电网建设,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019年打造8条最美乡村道路,建设7个出入口和277个村庄景观节点。另外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休闲农业扶贫提供环境支持。其次,围绕特色农业实施区域品牌带动战略,现已有临渭葡萄、临渭猕猴桃和临渭核桃三大区域公用品牌,星级品牌农家乐18个,2019年临渭葡萄荣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采用以奖代补支持品牌农业,引导农户提升种植技术、改变种植习惯,实施品牌订单作业,通过品牌农产品种植提高休闲农业知名度,从而吸引周边消费者,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参与休闲农业的积极性[14]。

1.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休闲农业竞争力

临渭区坚持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集体企业,通过创新组织形式,破解制度约束,增强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带动力。(1)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培育职业农民。聚焦休闲农业创业专题,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先后联合多家企业和种养大户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定期评选优秀职业农民并给予奖励。(2)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和農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持续推进企园带动发展模式;多举并措帮助贫困户融入特色休闲农业产业链,全区81个贫困村均已成立村集体公司,投入运营的公司25家。(3)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的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推动发展村集体公司集中连片流转土地466.67 hm2以上,带动贫困户达到7 000多户、18 000多人,对贫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值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1.4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临渭区以脱贫光荣为导向,全面落实推广扶志六法,有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1)精准开展各种技能技术培训。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开展技工教育赋能工程,推动技工院校与贫困村结对,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2)加强精神文明扶贫,通过三下乡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脱贫之星评选和宣传,营造勤劳致富新风尚;将文艺创作和文艺下乡作为志智双扶新举措,努力提升乡村文明整体水平。(3)将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联系起来,利用“道德银行+爱心超市”助力脱贫攻坚。不仅调动贫困人口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积极性,还为其提供生活保障,提振贫困户脱贫的精气神。

2 休闲农业扶贫面临的困境

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是关中地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基于实地调研和关键信息人访谈,现阶段休闲农业扶贫过程面临以下问题。

2.1 供需和角色错位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扶贫过程中的错位表现在2个方面:(1)休闲农业资源供给和贫困户需求存在供需错位;(2)驻村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角色错位。调研中发现,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统筹并资助贫困户搞休闲农业项目,贫困户由于能力等原因没有参与到扶贫项目的选择,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再加上部分贫困群众对扶贫认识不充分,长期形成懒汉思想,产生路径依赖,甚至出现效果悖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2个:(1)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对接不够精准,并非基于地区实际和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更多的是政府、集体和企业主导的休闲农业开发项目,这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休闲农业扶贫规划,可能导致贫困户被动参与,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没有激发村干部的帮扶积极性。在2020年脱贫任务的压力下,少数帮扶队成了扶贫的主力军,村干部存在感下降,甚至被边缘化,帮扶干部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脱贫,更须支持村干部工作,明确村干部是持续帮扶的主力,帮扶干部具有指导作用,二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

2.2 休闲农业发展与减贫相关性减弱

从临渭区的休闲农业扶贫来看,在扶贫干部(能人)的帮扶和扶贫资金的投入下休闲农业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脱贫难度边际递增,减贫的速度逐渐放缓,休闲农业涓滴效应也慢慢减弱。一般情况下,采用休闲农业扶贫的设计假设前提是只要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了,扶贫项目就落实了,贫困户收入就能提高,生产能力就能提升,最终完成自我造血的转变[15]。而现实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和发展起来了,通过土地流转的贫困户被排斥在项目之外,或者在项目中打零工,处于整个利益链的最低端,就可能造成扶贫项目精英俘获。另外,缺少针对性的休闲农业技能培训,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差。部分想参与的贫困户碍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相应技能,没有能力参与到休闲农业扶贫产业中。还有少数贫困户压根就不想参与,只是想方设法通过休闲农业扶贫的方式套取扶贫补助资金。

2.3 产业低端锁定致使有效供给相对不足

影响休闲农业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1)扶贫工作者认识的局限性和贫困人口相对受教育程度低,休闲农业的具体规划与贫困户的扶助计划没能联系起来,大多休闲农业扶贫项目集中于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最低端、同质化明显,再加上配套服务供需错位,从而导致消费者粘度较低,难以实现多次消费。(2)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缺乏高附加值环节,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不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扶贫项目没有办法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造成低端供给较多,供需不平衡持续存在。(3)缺乏核心企业的带动,扶贫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农村吸纳资源能力有限,扶贫项目缺乏强有力的企业带动,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产品、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村集体项目管理水平粗放,经营能力有限,不能将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往往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导致不能有效地推进产业扶贫。

3 休闲农业扶贫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

休闲农业扶贫的精准供给就是在借鉴传统休闲农业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供给侧的精准改革建立有利于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新模式。改革可以从休闲农业扶贫的主体、结构和要素3个维度进行精准供给(图1),以贫困人口为主体,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导向,围绕休闲农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增值,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利用体制机制保障全要素生产率,最终达到稳定脱贫乃至发家致富的目标。

3.1 优化休闲农业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发展质量

精准供给并不是将需求和供给割裂开来考虑,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所以必须关注需求端的变化,充分发挥本地农业优势,完善和延长生态产业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确保休闲农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3.1.1 构建和完善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 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是休闲农业与其相关利益方(或上下游)组成共生的组织网络系统,目的在于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休闲农业产业链通过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种养植结构,强调三产融合发展,利用资源再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来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供给质量。(1)培育休闲农业相互关联、多层次的生态产业体系结构(图2),此结构是以核心层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的四层产业链体系。在规划过程中应从长远考虑,按照村落资源禀赋,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统筹布局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利用创新驱动,围绕核心功能进一步延长和优化休闲农业生态链,逐渐增加高附加值环节。(2)引进或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在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休闲农业扶贫的同时,也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推进龙头企业提质扩模的同时提升其扶贫带贫能力。(3)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休闲农业潜力,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升级休闲农业资源平台,利用物联网和组态软件推进精准农业建设,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1.2 突出品牌优势探索模式创新 随着竞争加剧和贫困复杂程度上升,休闲农业扶贫可通过培育品牌和创新模式打破发展路径依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1)凸显特色树立品牌。在发展过程中立足本地农业生产特色,深挖农业资源和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增加品牌曝光度;针对比较优势,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创建知名品牌园区,打造精品民俗,增加星级农家乐。(2)创新休闲农业扶贫模式。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增加体验性和参与度;积极探索“农家乐+美丽乡村+集中扶贫”“产业基地+田园农业扶贫”和“科普教育+园林观光扶贫”等休闲农业扶贫新模式,集中体现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农业生产景象。(3)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鼓励采用“金融扶贫+休闲农业托管”模式,即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购置生产资料,交给经营主体托管经营,按托管协议固定期限进行分红,这不但解决零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弱的问题,还将休闲农业扶贫与金融扶贫相衔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投入,利于迅速形成竞争优势。

3.1.3 动员社会力量促进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能否可持续脱贫,在于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16]。(1)坚持规划引领。深挖当地的特色资源,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保留原有历史文化,联系贫困户实际情况,切实做好休闲农业扶贫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方案,完成贫困村休闲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储备。(2)做好项目支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指导贫困户清洁家庭、美化庭院,不断优化生态环境。(3)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休闲农业扶贫攻坚。大力发展“N+1”扶贫模式,动员社会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到扶贫求助中来,支持社会各类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扶贫和休閑农业扶贫相结合的融合模式,尽可能按照贫困人口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扶贫服务和休闲农业项目,有效地将社会力量与贫困人口发展相对接,逐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促进休闲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精准思维,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供给改革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市场自主经营的主体[17],在扶贫过程中如何调动主体活力和动力,就须要引入精准供给的思想,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将贫困人口、当地资源与休闲农业项目精准匹配,充分调动贫困人口、企业、政府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3.2.1 精准识别参与休闲农业的贫困人口 运用科学方法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休闲农业扶贫工作的前提。现阶段各地区已完成贫困人口的信息收集和建档立卡工作,然后按意愿将贫困人口分为2类,再将有意愿参与休闲农业的贫困人口,按能力和资源2个维度划分为4种类型。类型1是“能力强-资源优”的贫困户,这部分属于休闲农业重点培育对象。给其提供参与机会的同时,注重其技能培训或生产资料的扶持帮助,使其尽快能参与休闲农业并获益;类型2是“能力弱-资源强”的贫困户,此类贫困户可以入股休闲农业项目,通过休闲农业的收益再分配来增加收入;类型3是“能力弱-资源弱”的贫困户,此类人群属于丧失劳动能力群体,资源也比较贫瘠,可通过社会兜底保障基本生活;类型4是“能力强-资源弱”的贫困户,此类型贫困户可以发挥其能力优势,为其提供休闲农业就业机会。根据以上分析,类型1、2、4的人口属于休闲农业扶贫的目标瞄准人群,类型3的人口属于兜底保障目标人群,此外贫困人口的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各因素的变化也发生改变,这就须要在扶贫识别工作中不断优化制度,对扶贫人口精准选择,为休闲农业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 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和管理 契合贫困人口需求精准匹配差别化的休闲农业扶贫项目,降低门槛为贫困人口找到切入和参与休闲农业的具体路径。不能把贫困户缺乏资金或能力等同于缺乏生产要素,可根据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4类总体布局,将“一村一品”、农业园区等特色种养殖与休闲农业项目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合理利用贫困人口资源,给予贫困人口选择权力,转换政府角色,杜绝地方政府追求短平快收益而大包大揽。地方政府面临的是将市场逻辑的效率和扶贫逻辑的公平进行平衡与对接[18]。在休闲农业项目安排上合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根据地区特点与贫困户优势设计休闲农业项目,在避免项目同质化风险的同时兼顾规模效益和突出特色。二是夯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扶贫思想认识,不断提升扶贫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技能。

3.2.3 坚持扶智加扶志提高内生动力 贫困不仅是收入低,还有能力和认识上的贫困[19]。一是积极开展休闲农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发展,本质是体验经济,扶贫过程中须先从贫困户思想转变、认识提升入手,降低其对该模式的畏难心理;在技能提升中精准施策,可编制休闲农业知识宣传小册子,结合新型农民阳光培训工程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培训贫困人员休闲农业知识和服务规范;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外地先进的技术经验,提高贫困人口的服务能力;建立稳定的技术咨询点和基层农技人员,通过思想宣传、社区教育和转变环境等方式鼓励贫困人口主动脱贫。二是大力实施新民风建设。改进党员干部扶贫工作作风,强化责任落实,以奖代补激励贫困人口参与休闲农业项目,培育挖掘脱贫典型事迹和人物,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感染贫困群众自立自强。

3.3 完善各项机制,提高休闲农业要素生产率

由于休闲农业的市场性和产业性,不但要增加要素的有效投入,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扶贫体制机制,否则可能造成生产要素效能转换低下;投入过剩引发资源浪费,贫困人口被排斥在休闲农业活动之外,甚至形成内殖民的扶贫生态。

3.3.1 构建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 激发贫困户参与休闲农业积极性,不能仅靠教育引导,还要有利益驱动。产业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扶持到户,更重要的是完善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连接机制,切实做到效益到户,让贫困户得到经济和能力上的双提升,更重要的是获得克服贫困的信心和幸福感。利用多种形式利益连接机制,让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一方面通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经营主体用工协议、股份合作协议和订单收购合同保护贫困户的收益;另一方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可保障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效应和奖励收益;同时利用租赁村级闲置资产、签订村级资产入股协议、收取项目实施服务费等方式促进村集体增收,实现3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互惠共赢合作发展。

3.3.2 健全监督机制保护贫困人口利益 多措并举强化约束监督。(1)强化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申报、审批、勘察等各项程序,实施终身审计等财务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休闲农业扶贫项目实施,确保项目真正发挥扶贫减贫作用。(2)完善休闲农业项目考核审查制度,引入第3方监督,防止扶贫资源分配不公和精英俘获[20];成立休闲农业扶贫督查小组,建立休闲农业观测点,动态跟踪、全面评估休闲农业扶贫成效。(3)建立休闲农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确实解决休闲农业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构建贫困人员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并纳入示范主体评定指标和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规范休闲农业扶贫资金监督与管理,对扶贫资金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休闲农业项目可以顺利实施。

3.3.3 建立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的风险防范机制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更多的机械装备、科学技术和社会化服务,收益的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引入休闲农业保险机制,将保险和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1)通过合约质押和保险合约担保等金融创新,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为贫困户提供低成本融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休闲农业扶贫项目进一步规模化和市场化。(2)探索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与保险、担保相结合的风险防御补偿办法,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分散贫困户休闲农业发展风险。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仅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困境,同时解决贫困户参与休闲农业扶贫项目的后顾之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脱贫的信心。

4 结语

休闲农业扶贫首先要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质量,通过精准供给,带动休闲农业扶贫的竞争力。扶贫过程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休闲农业潜能及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政府为扶贫户提供有效的“菜单”,贫困户自主地选择“点菜”,以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模式给与贫困人群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途径。实现休闲农业扶贫的核心要素是休闲农业精准供给,针对休闲农业扶贫过程出现的供需错位、扶贫效果减弱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须对休闲农业扶贫的供给侧进行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主体内生动力和提高投入要素生产率3个维度精准施策,提升休闲农业扶贫资源配置值效率。休闲农业是典型的增能型产业扶贫,有一定的门槛和适应性,所以要对参与休闲农业扶贫的环境、资源和贫困主体进行综合评价和精准匹配。未来可从休闲农业扶贫的适用性进行深入研究,如何科学构建休闲农业相关指标、如何设置参与主体的互动机制,如何实现休闲农业和扶贫的最优匹配,将成为下一阶段休闲农业扶贫实践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冯 斐,唐 睿,冯学钢.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2):105-110.

[2]钟 文,钟昌标,陈林雄. 典型贫困区扶贫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9,33(6):54-60.

[3]彭建交. 基于VAR模型的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与贫困减缓关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20(4):139-144.

[4]石 丹,刘睿彬. 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湖北省精准扶贫成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20,36(4):44-48.

[5]陈传波,王寯穆,刘勇强,等. 四川藏区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绩效分析[J]. 软科学,2020,34(5):139-144.

[6]贾海刚,孙迎联. 基于区块链的精准扶贫创新机制研究[J]. 电子政务,2020(4):25-37.

[7]李晓园,钟 伟. 大数据驱动中国农村精准脱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求实,2019(5):78-87.

[8]陈 升,劉 泽. 大数据驱动下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以精准扶贫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5.

[9]张 琦,张 涛,贺胜年.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97-104.

[10]莫光辉.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02-112.

[11]李智永. 乡村振兴与长效扶贫机制衔接的路径探析[J]. 领导科学,2019(22):110-113.

[12]杨 华,刘 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 品牌,2015(7):100-101.

[13]崔 丹,吴 昊,刘宏红,等. 大都市区贫困带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19(7):81-90.

[14]魏兰君,周建涛,颜志梅,等. 果树在休闲农业中的功能[J]. 江苏农业学报,2018,34(3):657-661.

[15]李小云. 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N]. 人民日报,2018-08-26 (5).

[16]李卫东,张 力,陈 鹏,等. 休闲农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J]. 农业科学研究,2016,37(4):76-79.

[17]厉以宁.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流通经济,2017,31(1):3-8.

[18]梁 晨. 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5.

[19]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梅继霞,彭 茜,李 伟. 经济精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条件——一个多案例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9(8):39-48.张 伟,刘 辉.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分宜县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1):28-33.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扶贫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证监会“扶贫”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