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20-03-08 14:23黄世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结构引导新课程改革

黄世河

【摘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数学教学结构更适合高中生的发展要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引导 教学结构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46-02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教学现实的差异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覺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上,那么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低下,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就不言而喻。

现实大部分高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由于从小学初中他们没有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或者他们觉得在老师面前知识有限,不敢发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哪怕自己的见解是有创见的,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他们的学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模仿,就算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所以很多老师觉得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这些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教育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师要形成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观念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新课改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达到课改的目标。

(二)形成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的教学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有些老师觉得学生学习能力差,是学生本身智力不好,怕实行不了学生自主地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倡导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研究讨论的氛围中进行,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研究的过程。

(四)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全面评价体系

以往,考试成绩、升学比率是衡量一位学生、一个学校成就的主要依据,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和升学作为教学的目的,统一测试自然而然就成为评估教师教学成果,衡量学生是否有前途的主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现在,对教学的评估,已由统一测试向综合评价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人;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自主参与学习的评价目标,培养学生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这部分叫目标导学。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教学中,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實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2)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②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以前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若知道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怎么样找出相应的底与高?学生会主动地把高作出来,然后尝试。又如学习等差数列时,叫他们找出每个数列的规律,总结这几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教育者,我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 参  考  文  献 ]

[1]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靖国平.《修练减负的内功: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8期.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猜你喜欢
教学结构引导新课程改革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