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0-03-08 20:51温建夷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以写促读互动交流思维发展

温建夷

【摘要】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打破以往的课堂篇章教学的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和锻炼。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思考文本,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   《苏东坡传》 以写促读 思维发展 互动交流 语言建构 问题带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029-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而实际上,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信息获取的手段越来越便利,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知识的碎片化、拼接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损坏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外,大多不喜欢阅读,更无阅读兴趣,对整本书的阅读更是缺少动力,即使被老师、家长强制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毫无实效。在当今这个信息纷飞的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资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还要阅读整本书吗?在这一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活动被重新搬上了语文课程教学的舞台,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大势所趋。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所以,越是这样的时代,我们就应该更加认真、持久地读几本书。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界定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不少于100万字,并提出要读整本的书。

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仅有广度是不够的,没有深度的阅读,没有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的循环往返,这只能说属于浅层阅读。开展学生的深度阅读,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中通过“悟”与“思”,对有益的书籍产生兴趣,激发思考,并能在其日常的行为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得到书本上消化了的知识的帮助。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生语文阅读一直在不断地深入,积极拓宽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努力全面建立一个立体的思维空间。 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会阅读、善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来说,整本书深度阅读能符合当代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呢?本学期,笔者尝试带着高一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活动。

一、以写促读,立足思维发展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整本书的关键信息以及相互关系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结构的整合。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苏东坡传》的深度阅读中,笔者尝试设计“以写促读”的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阅读,每周一小记,从而深入了解传主的精神世界。如在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林语堂先生为何能为苏轼写出这样精彩的传记?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研读《苏东坡传》之旅。在思维的火花中,大多数学生能都写到林语堂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苏东坡传》,首先在于就作者而言,林先生学贯中西、底蕴深厚,且对东坡先生极为喜爱欣赏,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及独到的眼光见解。他把苏轼作传当成很快乐的事来做。其次,就传主而言,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成就实在跌宕起伏精彩绚烂。其文品人品俱佳,其才华魅力风韵无人望其项背。其赤子情怀入文入诗入画更镌刻进生命。“不忮不求,何用不减”。再有,就客观条件而言,有关东坡先生的记录材料完善。无论他生前还是生后粉丝太多,上自皇帝大后王公大臣下至学者后辈读书人无不收藏流传。

通过以写促读,促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覆盖面,让学生能整合多方面知识信息,从而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关联、智能的特点,构建学生平面化、立体式的阅读思维空间。我们现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情节梳理,内容读懂的阅读浅层,在思维逻辑,鉴赏审美,兴趣激发以及创作实践上还远远不够。学生的思维逻辑也就有了整体的发展。

二、互动交流,语言之建构整合

整本书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以及语言梳理与整合两方面开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動中,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整本书的深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的表层上。学生用语言写汇报,需要先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按照一定的格式呈现;学生撰写评论,需要在不同的资料中形成观点,选择最为精简有力的材料证明观点;要做一次演讲,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对象,使用能够达成演讲目的的语言方式;要做一次展演,需要在文本中搜集资料,创作出能够用于展演的作品文字。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语文的任务,用这个任务引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任务本身是有目标,有过程,有策略,有资源的学习项目,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苏东坡传》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深度研究传主苏东坡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建立苏东坡纪念馆的方案。我们把苏东坡纪念馆分为四大展厅:诗文展厅、政绩展厅、朋友圈展厅以及才艺展厅。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负责的任务。其中一位同学充当导游,负责写好导游词,向观众介绍展厅的具体内容。如诗文展厅,小组成员的学生代表作为导游先整体概括苏东坡诗文的成就(300-500字),然后选取三首诗文,投影出来。小组的其他三个成员分别跟观众解说为什么选取这三首诗文,它们分别代表了苏东坡人生哪个阶段,或者可以看出苏东坡的什么思想精神?对苏东坡的评价贯穿在诗词赏析的过程中。最后,小组成员根据苏东坡的人生遭遇和人生态度,用300-500字谈谈读完《苏东坡传》整本书后的感想和收获。如,学生介绍的是关于苏东坡的朋友圈(亲人、朋友、敌人……),学生在解说词中就要涉及这些人物与苏东坡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苏东坡的影响。这对学生的语言梳理以及整合能力就有比较高的要求。有学生在介绍苏东坡朋友圈的时候,问道,王安石不是苏东坡的政敌吗?为什么把王安石也放在苏东坡的朋友圈里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就擦起了火花。有人说两人惺惺相惜,也有人认为不应该把王安石放在苏东坡的朋友圈里,并列举了种种事例说明二人的政见不合,应该是政敌而非朋友。最后,小组在总结的时候,谈到了苏轼在亲情关照引领下的生命成长这一方面的感悟,非常得深刻,有感而发。在关于苏东坡的政绩(宦海浮沉)这一方面,导游(学生一)先对传主整体概括其一生足迹,然后(学生二)选取其中三个能代表苏东坡一生政绩的地点重点介绍。学生们用平面图画出苏东坡一生足迹,以手写的图片形式展示。在小组总结中,从苏东波的民本主义,民生思想方面,谈到了现当代的社会,立足当下。在展演中,学生们会产生欣喜、自豪的成就感,体验到读书带来的好处,收获到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积累。

这样的表达与交流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传主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整合能力,更是立德树人的最好体现。

三、问题带动,整体层层推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本书阅读是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要在整本书阅读中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整本书阅读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苏东坡传》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思考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作用,更要探讨它对语文课程本身的价值。整本书阅读的定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 要服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整本书的阅读应该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

阅读的开始,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苏东坡传》卷一的时候,笔者提出了问题:1. 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话环境却是大为不同,阅读第2,3章,列出儿童时间对苏试有重大影响的人并做简要介绍。2. 阅读第3章概话苏东坡少年的事迹 (年龄+事件) 。3. 阅读第4章回答下面的问题①苏东坡于___________岁完婚。妻子是_____________。②苏东坡在___________岁中进土,其老师是文坛泰斗___________。4.请给第5章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主要事件)。5.请写出苏家三人前往京都的过程 (只写地名,用箭头表示)。

在卷二(壮年)时期,笔者又创设了不同的问题1. 阅读第7章,苏轼再次回京任职后遇到的重大政治事件是_____________,当时的皇帝是年轻的_____________。 苏东坡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 。2. 阅读第8章讲到宋神宗统治期间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___           (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___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___(地名)。3. 第9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背叛。4. 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总结了对苏轼一生影响至关重大的性格特点。请把苏轼的性格特点概括出来。5. 第11章记录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请选取并概括苏轼在杭州的一件趣事或者乐事,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能初步把握整本书完整的艺术世界,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整本书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整本书的主旨,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整本书的阅读要坚持原生态阅读,所谓原生态阅读,就是读者直接对文本进行解读,理清文章的关系脉络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学会质疑。在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中,通过诵读,写作、表演、辩论、画画等活动,学生深化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关于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整本書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2380)】

[ 参  考  文  献 ]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2]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12-15.

[4]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4-7.

[5].钱梦龙.《语文课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2005年7月.

猜你喜欢
以写促读互动交流思维发展
品读经典名篇,书写生活点滴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包装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好语文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创设互动交流情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研究
读写结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