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奥运遗产研究述评

2020-03-08 14:25徐拥军王露露宋扬
兰台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奥运会冬奥会

徐拥军 王露露 宋扬

摘 要: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学界有关奥运遗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价值认知、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等主题。目前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对奥运遗产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向;二是对部分类型的奥运遗产关注不足;三是对奥运遗产评估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四是国内外遗产管理与利用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可能包括:一是奥运遗产基本研究;二是奥运遗产评估体系研究;三是奥运遗产数字化管理研究;四是北京冬奥会遗产政策研究。

关键词:奥运会 冬奥会 奥运遗产 遗产评估 遗产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G811.2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11-0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its found that academic circles across the world have formed certain attention to the Olympic heritage. They focus on the concepts of definition, value cognition,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ound: a bia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Olympic heritage,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Olympic heritage of certain types, the need of deepening the study on Olympic heritage assessment and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Future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directions may include basic research on Olympic heritage, research on Olympic heritage assessment system, research on digital management of Olympic heritage, and research on heritage policy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Keyword Olympic Games; Winter Olympics; Olympic heritage; heritage assessment;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奥运会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综合性的世界盛会,为举办城市、举办国乃至全世界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构成了奥运会独特的遗产。奥运遗产在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等方面,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价值与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奥运遗产的内容、类型、呈现形式不断丰富,奥运遗产的参与主体、管理模式与利用手段更加多元。面对这些变化,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相关研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主题分布。本文对与奥运遗产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工作重点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内外文献检索与统计结果

1.国内文献。截至2019年8月20日,以“奥运(奥林匹克运动会)”+“遗产/影响/意义/价值/效益/档案/文献/场馆”为组合关键词,其中,“档案/文献/场馆”是在进行了初步的文献调研后,发现这三类是遗产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与表述,因此,将其纳入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知识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在剔除无关项与重复项后,一共检索到了638篇文献。对所得有效文献的发表年度进行了分析,呈现出如图1所示的发展趋势。1987—2003年国内对该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献发表数量基本保持在1—3篇;2004—2008年相关文献数量急速上升,在2008年北京奧运会期间达到了峰值。究其原因,可能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一些负面影响引起了学界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的关注。尽管2008年之后相关文献数量有明显下降,但是该主题相较于2004年之前来说仍有一定热度。而2018年以来,又因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临,该主题研究开始升温。

笔者运用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从638篇国内文献中抽取出1837个关键词,并选取频次前30的关键词使用Netdraw(Network Visualization Software)绘制了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国内学者重点关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遗产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情况,与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档案局等机构联系紧密,其中2012年伦敦奥运会对于我国奥运遗产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部分学者已关注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遗产方面的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奥运遗产关乎到建设“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等办会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对于奥运遗产工作的对象,则重点集中在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和奥运档案的归档收集。

2.国外文献。截至2019年8月20日,以“Olympic+Legacy/Heritage/Benefit/Influence/Effects”等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1992年以来的相关文献630篇。如图3所示,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5年达到顶峰,近四年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

总之,国外有关奥运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较广,成果较丰富,既涵盖了奥运遗产的概念、类型、影响等相关理论,又不乏奥运遗产的建设、保护、利用等贴近实践工作的主题。国内在21世纪之前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但是近年来对于奥运遗产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模。国内的文献中,报刊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主要是对奥运会遗产工作开展情况的媒体报道,而图书则大多是对奥运遗产的介绍,研究性、政策性的成果相对较少。因为奥运会是周期性热点事件,相应的研究也具有周期性。国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事件触发点,而国外则主要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事件触发点,文献数量有急剧增长的趋势。在节点之后,对此主题的研究热度并未完全歸冷,仍保持了一定的研究热度,可见该主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正在引起学界的持续性关注。

二、国内外研究的主题与成果

1.国内研究。

(1)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当前学界往往以举例的形式对“奥运遗产”进行界定。目前,对“奥运遗产”概念界定比较普遍的共识是,将其视为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其中,有形遗产指的是诸如奥运会留下的奥运会徽、吉祥物、奖牌、体育设施、奥运场馆、建筑景观等,或者是用来发展体育的捐赠基金;而无形遗产也称影响遗产,包括奥运会对人、城市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无形影响,例如举办经验、教育、就业等,无形遗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很多学者对“奥运遗产”进行细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遗产概念。

①奥运文化遗产。奥运会承办国和举办城市通过各种方法办出自己的特色,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即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奥运文化遗产。例如,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运作模式、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蓝色地中海风格、亚特兰大奥运会对高科技的展示、悉尼奥运会倡导的绿色与环保、北京奥运会倡导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等[1]。

②奥运精神遗产。每一届奥运会体现的举办国的独特的文化、民族精神等。例如,北京奥运会体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民族精神;崇尚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等[2]。

③奥运效益遗产。指奥运会在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旅游吸引力及投资吸引力等方面产生的效应,或是奥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办方组织大型国际赛事能力提高,主办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等[3]。

④奥运健康遗产。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人口健康所产生的具有延续效应的影响[4]。无论是奥运文化遗产、奥运精神遗产,还是奥运效益遗产、奥运健康遗产均可视为奥运无形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⑤奥运文献遗产。包括文件、档案等在内的文献资料是“奥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会产生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汇集起来形成的文献资源,即为奥运文献遗产[5]。

⑥奥运体育遗产。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具有体育属性并且作用于体育领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可能产生的体育遗产中,在有形与无形兼备的基础上,既有可以作为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场馆与设施,又有可以作为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的运动相关知识;同时,体育遗产中全民运动目标以及一系列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还可以作为制度性和政策性体育公共服务[6]。

⑦奥运经济遗产。是指奥运会举办城市在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遗产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奥运经济遗产涵盖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它包括运动会经济、城市经济、国际文化团体交流。它是借筹备和举办奥运时机,提升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和国家品牌,推动城市改造,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城市和国家经济增长[7]。

⑧奥运社会遗产。包括举办国家当地文化的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弘扬、社会包容度的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等。社会遗产虽然多数属于意识层面,但举办国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各类实践,可以把这些意识化的社会遗产落实到具体层面,使得意识化的社会遗产得以永久存在[8]。

⑨奥运环境遗产。在“绿色奥运”理念的指导下,主要包含树立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保护理念、推动城市从产业型的工业城市向商业型和服务型的宜居型国际大都市转变、提升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观念、开展公众环境教育、奥运场馆的绿色遗产、构建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措施等[9]。

(2)奥运遗产的价值认知。

①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邵玉辉[10]和鲁晨曦[11]认为,无形遗产具有流变性、独特性和创新性,应将对无形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有形遗产结合起来,推动无形遗产有形化。吕季东、史国生和缪律认为,有形遗产具有前置效应,无形遗产的发展历时更长。无形遗产包括文化、形象、教育和心理等,不仅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统筹布局,而且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积累[12]。

②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孙葆丽认为,奥运遗产的价值表现在个体、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三个层面上,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基本价值取向[13]。陈珊从政府和公众层面出发分析了伦敦奥运遗产的价值,基于英国市场研究局的调研报告,提出英国民众最为关心的是奥运会可以带来经济环境的改善,而英国政府则遂民愿,从国家、伦敦市和社区三个层级制定了经济遗产相关的策略,在就业、商业机会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确保收益[14]。

③投入与产出分析。目前学界大多以举例的形式,从遗产的价值与影响出发,对已举办奥运会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分析。易剑东和王道杰以被媒体称为“史上最昂贵的奥运会”的索契冬奥会为例,这个所谓的“最昂贵”在很大比例上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较好地提升了城市旅游产业的基础建设[15]。张涵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介绍分析了奥运遗产资本化的策略。他提出,很多无形的遗产虽然不为民众所认可,但对举办国家而言也是有正面且不可预估的影响[16]。

(3)奥运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①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徐祥辉、黄家善认为,必须将资源保护的公益性与资源自身具有的价值有机结合,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之路[17]。成林萍提出,在积极保护的前提下,需要突出“整体保护”的理念,分割、切片式的保护可能致使奥运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失去了文化内涵[18]。刘鹏提出,必须坚持尊重奥运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与多样性,无形遗产有形化和保护先行开发相继的原则[19]。

②提前做好遗产管理和收集工作。马凤霞、王春城和于学岭等人提出,既要加强奥运会重要文献资料的保护和向国际奥委会移交奥运会相关资料的工作,也要做好社会各界、民间组织、个人收藏奥运会文物的积累和收集工作[20]。连玉明认为,除了各类档案文献资料外,举办奥运会的经验与知识也是重点需要抢救与搜集的遗产[21]。

③构建奥运遗产的认证评估体系。在构建评估体系的意义方面,池建[22]、徐祥辉和黄家善[23]、文福君[24]等学者都主张建立科学的奥运会文化遗产认证评估体系,以此科学地、准确地界定其概念、主要内容范围、种类、等级标准,鉴别其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在具体评估体系制定方面,齐震基于奥运遗产的分类,提出基于经济、基础设施、知识习得、城市形象、教育和文化六大类具体构建评估体系。同时,可识别出三个遗留维度:一是计划结构的程度;二是正结构程度;三是量化结构的程度[25]。

(4)奥运遗产的开发利用。对奥运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是节约社会成本、服务社会大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集中于以下方面。

①奥运遗产的商业价值开发。一是在旅游开发方面,趙毅[26]、任保国[27]、李博[28]等人提出了将奥运环境遗产作为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供后续文化旅游业进行进一步的商业开发。二是房地产开发,包括奥运商圈、办公区和住宅区开发等。彭艳丽关注到了围绕奥运核心功能区,大量人流在这些区域聚集为商业房地产和住宅房地产,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29]。三是无形资产的商业化。马亚璇认为运营方可以利用遗产的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和客户忠诚度来开发体育场馆[30]。四是奥运场馆运营模式。王子朴、梁金辉和杨小燕针对北京新建奥运场(馆)赛后运营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以下相关建议:一是实现投融资模式与赛后运营的无缝对接;二是选择合适的运营合作伙伴;三是合理配置奥运场(馆)专业管理人才;四是尝试探索集团化托管运营模式[31]。

②奥运遗产的知识价值开发。王洪元和李珍[32]、刘玉江和刘飞舟[33]、黄霄羽[34]等人都关注到了奥运会档案文献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在体育数据分析方面,袁俊杰根据我国备战奥运会及世界大赛的急需,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法及软件编程法开发了竞技体育信息数据库[35]。在档案资料数字化方面,叶勇关注到了通过与Adobe等科技公司的合作,Glyphica公司对大量奥运会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恢复重建,可供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和二次开发[36]。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黄亚玲认为,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是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合理地利用,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是在全世界健康、持续地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理念[37]。

③奥运遗产的人文价值开发。从宏观视角来看,冯惠玲认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最为重大的意义和最为基本的经验,就是展现和创造出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核心价值,使之超越具体的利益、宗教、种族和文化形态,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相遇、共识和信任[38]。在科教方面,李颖川针对当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借鉴以往奥运会的有益经验、通过学校教育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倡导积极生活方式、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不断深化北京奥运的理念教育等建议[39]。在全民健身方面,张银行、李吉远和李成银聚焦于武术文化遗产的开发,鉴于“普及与推广”的基础性、大众性、公益性意指,提出了构建“地域武术特区”的设想[40]。在休闲文化方面,王广进认为,面对休闲时代,奥林匹克文艺这种休闲活动最终要义不是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而应该是凸显价值取舍上的“休闲性”,倡导人生意义的休闲性,最终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休闲价值取向[41]。

④奥运遗产的公益价值开发。在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杨宇和吴唯佳建议,充分利用奥运设施,完善城市公共设置布局,利用奥运期间的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功能疏解和空间拓展[42]。在提供基础体育设施方面,金睿认为,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扩大赛后场馆价值是伦敦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有效方式,而运营与公益性相结合,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43]。在公众参与感方面,李佳宝鼓励公众作为观众、志愿者、社区组织者、项目参加者等参与到奥运会的整个运作周期中,直到奥运会已经积极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并促进更广泛和持久的奥运遗产的产生[44]。

2.国外研究。

(1)奥运遗产的概念。在过去30余年中,遗产在奥运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规模、范围和成本上都发生了爆炸性变化[45]。随着奥运会不断发展,“奥运遗产”概念被提出,内涵日益丰富,由于“遗产”概念本来没有明确定义,故何谓“奥运遗产”,奥运遗产包含哪些类型也仍存在较多争议。诸多学者对其概念、种类及实例进行了研究,如表1、表2所示。Zhu Q和Han J认为,国际奥委会所界定的奥运遗产并不够充分,该奥运遗产概念以西方价值观为前提,故造成东方奥运遗产成为西方文化同化的结果[46]。到目前为止,对于奥运遗产的定义及分类并无定论。

(2)奥运遗产的影响。奥运遗产所带来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Cashman R指出,国际奥委会在定义遗产时,暗示这个术语纯粹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部分[49]。Hiller H同样认为,“遗产”总和“金色光环”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家默认其会产生积极影响[50]。Tyler N指出无论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奥运遗产都具有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源于其建筑、纪念或其在当代的重要性,反映了其对过去、现在或未来几代人的美学、历史、科学、社会或精神价值[51]。但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奥运遗产建设与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

①正面影响。Chappelet J[52]和Toohey K[53]等学者列举了奥运遗产正面影响的例子,从有形遗产,如商业网络扩张和体育基础设施,到无形遗产,如城市建设、全球声誉的提升、知识文化的传播、政府改革等。在城市建设方面,Solberg H A&Preuss H认为,奥运遗产建设可推进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住房、交通、通信水平;在经济发展方面,奥运遗产可作为经济增长引擎,带动旅游购物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主办城市的旅游业可能经历以下变化:出现新的或改进的旅游景点、翻新或新建的酒店、更新的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的城市形象、旅游知识增加和文化认同深化[54]。Owen J[55]和Whitson D&Horne J[56]等学者认为,随着这些旅游遗产的落实,城市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这是一个宝贵的宣传机会。这意味着该市可以展示其旅游景点,以及由于举办奥运会而形成的新的和改进的基础设施项目。在社会文化传播方面,Kim S强调了奥运遗产是奥运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57],Bull C&Lovell J则提出,社区自豪感、凝聚力、参与、互动以及改善的形象和意识也作为奥运遗产长久地对社会发挥着影响[58]。在教育方面,Chatziefstathiou D认为,奥运遗产同样发挥着价值,有助于培养公众正确的价值观[59]。

②负面影响。与此同时,Preuss H[60],Gratton C&Preuss H[61]和Mangan J A[62]等学者认为,奥运遗产同样可能会出现负面影响,如产生建筑债务、机会成本高、基础设施浪费、短期挤出效应、房租上涨以及不公平的迁移和再分配等后果。国际奥委会在对奥运遗产定义时引导大家认可其积极影响,但多位学者对其消极影响也进行了探讨,若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奥运遗产建设可能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Kim S指出,国际体育赛事必然需要在基础设施、组织和安全方面有大量开支,因此严重依赖公共补贴[63]。

③影响评估。也有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对奥运遗产的影响进行理性评估。Verbinz Y I和Shapovalov V I在分析索契市旅游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评估奥林匹克遗产对城市发展的貢献,提出了经济模块、社会模块、生态模块和基础设施模块四个指标模块。在经济模块中,可以区分出下列指标:该地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实际价值;位于活动区域内的企业的损益;当地人口月平均工资水平;股本投资额;价格变动指数。在社会模块中,可以区分出以下指标:失业率水平;最低生活成本与人均现金收入之比。生态模块的指标则有:环境保护的经常性(经营性)支出;大气污染源固定的物体数量;固定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总量。最后基础设施模块的指标有:为游客提供的客房数量;交通可达性系数;大容量建筑数量[64]。Kaplanidou K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居民进行调查,研究了奥运遗产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65]。

(3)奥运遗产的建设。奥运遗产的建设不仅需要考虑为赛事活动提供设施,更需要考虑其后续的管理与利用。早在1992年,Roche M便指出赛前的工程很少考虑赛后的账目,2002年世界遗产大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警告了以奥运会名义进行奢华发展的危险性,并指出奢华发展将在赛后带来累赘,事实证明的确如此。Cashman R指出2000年悉尼奥运会由于缺乏遗产计划而产生了诸多遗留问题[66]。Ambrosini G&Berta M&Bonino M提出,2006年都灵冬奥会奥运遗产的建设则尝试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关注到新设施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奥运场馆的形态与当地地理特征相匹配,最终时过多年,许多奥运建筑都成为都灵象征性的地标[67]。Sheard R分析了2010年伦敦奥运遗产建设过程中,提出名为“临时拥抱”的新理论,其设计理念是易于拆解,建造了颇多临时设施和场馆,在赛后进行拆除后便能大大降低维护费用[68]。Naish C&Mason S则认为,赛后奥运场馆在短期内实现改造并向公众开放,为其他奥运主办城市树立了标杆[69]。

(4)奥运遗产的保护利用。历届奥运会均形成了丰富的奥运遗产,但对于这些奥运遗产的保护利用理念及实际状况却存在较大差异。Wegman O认为,奥运遗产的利用工作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对奥运遗产赛后利用的早期规划。对比2002年盐湖城、2004年雅典、2010年温哥华和2012年伦敦四个不同时期地点的奥运遗产建设情况,可发现盐湖城、温哥华和伦敦均对奥运设施进行了显著的公共再利用。而雅典奥运会则因为选址不合适、建筑材料不易维护,以及当时的政治和官僚纠纷等原因阻碍了奥运遗产的合理利用。第二个因素则是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设施差异。夏季奥运会的体育场馆通常更大,座位容量也更大,使得城市社区很难再使用,大多数冬季奥运会运动基础设施规模都比较小,更易于被社区投入使用。第三个因素是主办城市的规模。小型城市奥运遗产建成后,成为当地代表性体育场馆,相较于大城市而言,重复利用情况更为普遍[70]。Park J和Tae H认为,对奥运遗产的建设及管理提前制定计划非常重要,面对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克服局限性、运用保守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好奥运后遗产继承和设施利用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规划,建设面向公民的文化体育综合体,为公众利益服务[71]。Suk C T和Cheon H认为,奥运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从三方面开展。首先,行政方面建立“档案遗产委员会”并在相关组织内设立档案遗产管理部门,并建立一个档案系统来创建档案遗产,通过建设网站门户,使网络平台建设、数字档案系统建设等各组织体系相互衔接。其次,要从主体和层次两个方面,鼓励地方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奥运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后,有必要扩展档案记录的主题,并通过它去创建故事。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还需要收集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的记录,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内容[72]。

三、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现有研究成果评价。总体上,国内外有关奥运遗产研究的范围较广、内容较丰富,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对奥运遗产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向。

一是概念的外延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奥运遗产从体育遗产扩展到了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国家形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于奥运遗产概念的外延化可以极大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但是也会导致“奥运遗产”过于强调“遗产”,而忽视了“奥运”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二是概念的精细化。科技进步极大丰富了奥运会的内容和形式,所产生的遗产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化,对于奥运遗产的概念界定也随着遗产价值的再发现不断细化。概念的细化导致了部分研究成果明显倾向于场馆类遗产,部分研究成果明显倾向于档案类遗产,体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环境学和档案学等领域的学者立足于自身的视角与部分遗产,各类型的研究成果都较为分散,兼顾各个视角的综合性研究较少。

“奥运遗产”的内涵辨析并非研究终点,以“奥运遗产”研究促进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性认识才是目标。如果“奥运遗产”内涵的明晰可以成为奥运会申办城市的一种行动指南、为“奥运遗产”的评价提供理论指引,那么“奥运遗产”研究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73]。

(2)对部分类型的奥运遗产关注不足。

一是侧重于体育、经济方面的遗产,对文化、文献方面遗产关注不足。从短期的经济价值来看,体育、经济方面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可见的回报率,是较为显性的社会资源投入形式,因此得到了学界较高的关注。文化遗产的影响虽是无形、隐性的,但是深远的、长久的。以档案为主体的文献遗产作为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知识和参考价值。另外,奥运会的体育精神、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记录和反映在文献之中,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总之,文化、文献方面的奥运遗产需要被给予更充分的关注。

二是对夏季奥运会之外的其他大型体育赛事遗产关注尚显不足。夏季奥运会的普及度与关注度要明显高于冬季奥运会,冬奥会遗产的开发利用也容易受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对于两者进行区别性研究的成果较少,大部分研究成果也实际主要针对的是夏季奥运会。而且,残奥会遗产与奥运会遗产也有很大的区别,残奥会在场馆、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潜力与价值,因此,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与研究。此外,许多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也被学者所忽视。目前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在对民族或者民间的传统体育赛事文化遗产的研究,譬如,陈波等研究了藏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非遗”项目[74];吴茜追溯了上海赛马历史文化的發展轨迹,立足于“传统文化再生产”的研究视角,对赛事场域中的上海赛马文化再生产进行了探讨[75];陈华伟借鉴文化遗产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育赛事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对少数民族运动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和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76]。只有郭盛晖[77]、杨利霞[78]和程明凯[79]等少数学者关注到了亚运会和青奥会等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

(3)对奥运遗产评估体系的研究有待深入。

对奥运遗产的评估早已引起国际奥委会的关注。国际奥委会2002年提出设立了奥运会整体影响研究(Olympic Games Global Impact Study,OGGI)评估项目(现已改为奥运会影响研究工程,OGI),要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每个奥运主办城市都要在奥运会结束后两年内提交OGGI评估报告。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第一届提交OGGI评估报告的奥运会。OGGI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工作汇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报。OGGI项目开创了奥运会遗产研究的先河,为后续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其中,已建立的健康遗产评估体系受到了较高的认可与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借鉴北京奥运健康遗产概念,突出上海世博会特点,建立了一套世博健康遗产评估指标体系[80]。目前,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到了建立奥运遗产评估体系的必要性,但仅有少数研究成果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尤其是因为奥运遗产的广泛性、非共识性,部分奥运遗产的无形性和间接性,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具有相当的难度。

(4)国内外奥运遗产管理与利用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外都重视对于奥运遗产的前端控制与全程控制,重视奥运会办会经验类知识的积累与利用。但国内外对奥运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手段的认识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国外对奥运会及奥运遗产的建设与利用持更加辩证的态度,既看到了奥运会带来的积极效应,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审视了奥运场馆的建设必要性与现实效益回收问题。因此,国外正在寻求一种“随建随拆”、临时性的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以短期性的设施投入应对过高的社会资源投入。从根本上,虽然都是为了追求“绿色奥运”的办会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外奥运会对该理念的理解与执行存在较大区别。尽管当前国内外学界已经针对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了较多设想与建议,但从整体来看,建设性、创新性的对策建议较少。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奥运遗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譬如,政府换届造成的奥运遗产政策难以延续的问题,宏观经济衰退造成闲置场馆商业化开发困难的问题,工作人员变动带来的奥运档案遗失的问题等。

2.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奥运遗产基本理论研究。近30余年来,有关“奥运遗产”的研究方兴未艾,并逐渐演变出多元化的研究样态。这其中,“奥运遗产”基本理论是这一研究领域的起点与基础,但目前有关“奥运遗产”基本理论的研究仅停留在“奥运遗产”的含义、类型、特点、保护与利用等表面问题的分析,而缺乏对原理性、规律性深层问题的探讨,至于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更是几乎未涉及。

(2)奥运遗产评估体系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完整执行奥运总体影响评估的举办城市。此后历届奥运会、冬奥会组委会提交了OGGI报告。2017年国家奥委会又编制了《遗产战略计划》(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有关奥运会影响或奥运遗产评估体系尚未成熟,评估指标选取、指标权重分配、数据收集方法、因果关系推导、数据分析模型仍欠科学。而且,除2008年北京奥运会OGGI报告研究、撰写较为精心之外,其他各届奥运会的OGGI报告编制均较为敷衍。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可行的奥运遗产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奥运遗产数字化管理研究。关于奥运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虽然学界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目前研究侧重于管理、制度层面,而缺失技术、平台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人文技术,将奥运遗产(主要是作为集体记忆重要载体的奥运文献遗产,也称奥运记忆)真实、完整、可用、安全地保护与传承,提供开放式的集长久保存、深入开发、多维利用的一体化平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多样需求等,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4)北京冬奥运会遗产政策研究。关于奥运遗产政策,虽然学界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是,每一届奥运会都在特定的国家和城市举办,有其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其奥运遗产也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即将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之下,继2008年之后又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其奥运遗产政策应更具宏观性、全面性,形成中国特色,提出“北京方案”。这远非此前已有奥运遗产政策研究成果所能涵盖和指导的。

参考文献

[1]罗时铭. 20世纪80年代后的奥运文化遗产素描[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6): 15.

[2]林俊,陈作松,翁慧婷,等.北京奥运精神遗产质性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8): 5.

[3]彭延春.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遗产旅游的开发策略[J]. 体育与科学, 2011, 32(1): 43.

[4]刘民, 梁万年, 傅鸿鹏,等. 《2008 年奥运会健康遗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课题概述[J]. 首都公共卫生, 2007, 1(3): 101.

[5]徐拥军. 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中国档案, 2008(1): 32.

[6]农若雯, 杜颖. 试论2022冬奥会体育遗产对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影响[C]// 2016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6.

[7]张彤. 奥运经济对北京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8]孙葆丽, 宋晨翔, 杜颖, 等. 温哥华冬奥会遗产工作研究及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40(10):1-8.

[9]郭振, 乔凤杰. 北京绿色奥运遗产及其困境與继承[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50(8):18-22.

[10]邵玉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形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1.

[11]鲁晨曦. 我国奥运会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6.

[12]吕季东, 史国生, 缪律. 奥运遗产传承与保护经验及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4):24-29.

[13]孙葆丽. 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5.

[14]陈珊. 伦敦奥运的经济遗产[J]. 北大商业评论, 2013(4):97-101.

[15]易剑东, 王道杰. 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价值和意义[J]. 体育与科学, 2016,37(5):34-40.

[16]张涵. 伦敦奥运遗产资本化启幕[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08-14.

[17][23]徐祥辉, 黄家善. 北京奥运会遗产的评估、开发与保护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09,30(04):11-14.

[18]成林萍. 奥运会与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C]// 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2008.

[19]刘鹏. 2008北京奥运会遗产保护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0.

[20]马凤霞, 王春城, 于学岭,等. 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7):873-875.

[21]连玉明. 继承奥运文化遗产推进人文北京建设[J]. 北京观察, 2009(8):54-55.

[22]池建,马凤霞,王春城,et al.对重视和加强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C]//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

[24]文福君.北京奥运会与儒家哲学契合发展的遗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25]齐震.奥运遗产评估指标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4):130-132.

[26]赵毅.奥运遗产的旅游开发构想[J].投资北京,2006(12):80-82.

[27]任保国.后奥运时代北京旅游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J].滨州学院学报,2010,26(1):62-67.

[28]李博.高山滑雪场馆环境友好指标体系构建初探——以2020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为例[J].城乡建设,2019(10):39-41.

[29]彭艳丽.北京后奥运经济风险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0]马亚璇.1972年以来夏季奥运会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1]王子朴,梁金辉,杨小燕.北京新建奥运场(馆)投融资模式创新与赛后运营探讨[J].体育科学,2012,32(3):3-9.

[32]王洪元,李珍.人文奥运与档案工作的互动思考[J].兰台世界,2007(18):5-6.

[33]刘玉江,刘飞舟.挖掘档案在人文奥运中的价值[J].兰台世界,2008(1):53-54.

[34]黄霄羽.2012年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奥运档案工作及简评[J].四川档案,2013(1):54-55.

[35]袁俊杰.竞技体育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北京,2007[C].

[36]叶勇.体育报道应抓热点 写焦点 攻难点[J].传媒观察,1999(2):23-24.

[37]黃亚玲,赵洁.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153-1155.

[38]胡百精,冯惠玲.北京奥运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光谱——写在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三周年之际[J].前线,2011(8):38-40.

[39]李颖川.北京奥运会与奥林匹克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33-35.

[40]张银行,李吉远,李成银.关于“后奥运”武术普及与推广的若干思考——基于国内的视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87-92.

[41]王广进.论面临休闲时代的奥运会[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42]杨宇,吴唯佳.发展模式转型:北京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长期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12(03):49-55.

[43]金睿.伦敦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及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5):27-29.

[44]李佳宝.北京冬奥会公众参与前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3):24-29.

[45][48]AGHA N,FAIRLEY S,GIBSON H.Considering legacy as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The legacy of the Olympic Game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2,15(1):125-139.

[46]ZHU Q,HAN J Y.Restructuring the Olympic lega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s Sciences,2018,30(2):207-218.

[47]ANDRANOVICH G,BURBANK M J.Contextualizing of Olympic Legacies[J].URBAN GEOGRAPHY,2011,32(6):823-844.

[49][66]CASHMAN R.The Bitter-sweet awakening.The legacy of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M].Sydney: Walla Walla Press.,2005.

[50]HILLER H H,Toward a science of Olympic outcomes: The urban legacy[M].The Legacy of the Olympic Games1984-2000.Lausanne, Switzerland:IOC,2002.

[51]TYLER N.Historic preservation: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principles, and practice[J].Civil Engineering Magazine,2009,79(3):78-79.

[52]CHAPPELET J.Olympic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s a legacy of the Winter Gam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8,25(14):1884-1902.

[53]TOOHEY K.The Sydney Olympics: Striving for legacies-Overcoming short-term disappointments and long-term deficienc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8,25(14):1953-1971.

[54]SOLBERG H A,PREUSS H.Major sport events and long-term tourism impact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7,21(2):213-234.

[55]OWEN J G. Estimating the cost and benefit of hosting Olympic Games: What can Beijing expect from its 2008 Games? [J]. The Industrial Geographer, 2005,3(1):1-18.

[56]WHITSON D,HORNE J.Underestimated costs and overestimated benefits?Comparing the outcomes of sports mega-events in Canada and Japan[J].Sociological Review,2006,54(2):71-89.

[57][63]KIM S.Urban Regeneration as the Olympic Legacy[J].Korean Society of Sport Policy,2015,13(3): 201-220.

[58]BULL C,LOVELL J.The Impact of Hosting Major Sporting Events on Local Residents: An Analysis of the Views and Perceptions of Canterbury Residents in Relation to the Tour de France 2007[J].Journal of Sport&Tourism,2007,12(34):229-248.

[59]CHATZIEFSTATHIOU D.Olympic Education and Beyond:Olympism and Value Legacies from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J].Educational Review,2012,64(3):385-400.

[60]PREUSS H.The Conceptualis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Mega Sport Event Legacies[J].Journal of Sport&Tourism,2007,12(34):207-227.

[61]GRATTON C,PREUSS H.Maximizing olympic impacts by building up legac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8,25(14):1922-1938.

[62]MANGAN J A.Prologue: Guarantees of global goodwill:Post-olympic legacies-Too many limping White Elephan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8,25(14):1869-1883.

[64]VERBIN Y I,SHAPOVALOV V I.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Olympic Legacy on Tourist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C].Future Academy,2019.

[65] KAPLANIDOU K.The importance of legacy outcomes for Olympic Games four summer host cities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1996—2008[J].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12,12(4):397-433.

[67]古斯塔沃·安布羅尼西,莫罗·贝尔塔,米凯利·博尼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都灵2006年冬奥会的背景和遗产[J].王欣欣,译.世界建筑,2015(9):30-33+134.

[68]罗德·谢尔德.伦敦奥运遗产[J].李京,译.城市建筑,2012(14):44-49.

[69]NAISH C,MASON S.London 2012 legacy:transformation of the Olympic Park[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Civil Engineering,2014,167(6):26-32.

[70]WEGMAN O.Educational Olympic Legacy: The Public Use of Sport Facilities After the Games[C].European Proceedings of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2018.

[71]PARK J, TAE H.Plans for the Legacy of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The Case of the Winter Olympic Facilities[J].The Kore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2014,53(1):357-372.

[72]SUK C T,CHEON H.The study on creating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 Games Records Legacy through Overseas Cases[J].Korean Society of Sport Policy,2018,16(3):61-80.

[73]徐拥军,闫静.“奥运遗产”的内涵演变、理性认知与现实意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3):15-19+34.

[74]陈波,王洪坤,梁勤超,等.藏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发展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131-136.

[75]吴茜.上海赛马传统的文化再生产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6.

[76]陈华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化遗产初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77]郭盛晖,刘雪姿,吴源.广州亚运遗产及其旅游开发[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7):136-137.

[78]杨利霞.2014年青奥会对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9]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80]袁东,Gauden Galea,俞晓静,陈依,宋彦,吴凡.2010年上海世博会健康遗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考[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3):219-222.

猜你喜欢
奥运会冬奥会
浅谈申办冬奥会对张家口的经济影响
张家口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感知及其参与意向研究
大选之夜,美国传媒业的“奥运会”
俄被禁选手自办“奥运会”
冬奥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