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话剧表演艺术的多元化、民族化和戏剧化

2020-03-10 08:35张晟哲
参花(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戏剧化民族化多元化

摘要: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個年头了。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话剧与中国传统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使得话剧表演艺术呈现出多元化、民族化、戏剧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话剧表演艺术 多元化 民族化 戏剧化

一、话剧表演艺术的含义与艺术特征

(一)舞台上的语言和动作的表现形式就是话剧表演艺术,即现场扮演后进入角色,通过在舞台表演来表现人物特征,最终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表演艺术。话剧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舞台剧以及中国戏曲的区别在于,它主要是通过叙述的表演方式在伴奏下进行人物间的对话,对音乐的使用并不多。话剧还具有综合性,即导演、剧本、表演以及舞台设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同时,在舞台上表演,实践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如果表演者的理论知识很强,但却不懂得跟观众交流或是跟其他表演者配合,那么这个表演将是失败的。这就要求表演者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知识和实践的积累。

(二)话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话剧表演的艺术特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现场扮演角色的艺术。话剧表演是表演角色的艺术,这就要求表演者要符合角色的特征,包括角色的服饰、说话的表情、动作等,这对话剧表演者的专业水准要求是极高的。相比于电影和电视剧来说,话剧需要在观众面前进行现场表演,这更加考验表演者的能力。第二,变身为角色的艺术。演员的基本素养以及最终目标就是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把自己与角色融合在一起。因此,表演者要具备再体现与性格化的能力,使得这个舞台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带动观众。第三,通过舞台行动表现人物特征来吸引人们的艺术。舞台行动指的是表演者在舞台上打造角色的行为,与电影及电视剧相比,话剧是更富有生命力、更直接地表现给观众。因此,表演者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使话剧发展得更好。

二、话剧表演艺术的多元化

话剧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分为三个方面,即表演体系、表演元素和表演风格的多元化。首先,表演体系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话剧表演艺术都是以斯氏体系为准则,这个体系又被称为体验派,它提倡表演的逼真性和生活化。但在改革开放后陆续出现了布氏和梅氏等体系,从此形成了一个多元体系并存的局面。布氏体系和梅氏体系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目前,这三大话剧表演体系呈现一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格局,这也标志着话剧开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其次,表演元素的多元化。以前的话剧主要是通过台词、动作和停顿来进行表演,而现在的话剧还添加了舞蹈、音乐、戏曲等多种表演元素,从而促进了话剧表演的发展。最后,表演风格的多元化。以前的话剧表演是以写实主义风格为主,现在的话剧不仅有写实风格,还出现了写意和现代主义等多种表演风格。

三、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

任何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个国家的时候,都会面临民族化的问题,而话剧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新的艺术形式,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本文把这个民族化问题分为三部分来进行讨论,即基础问题、形式问题、方向问题。

(一)基础问题:话剧民族化的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话剧从理论、实践演出,再到舞台上的细节表现都有新的变化。在话剧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时间与实践的打磨,总结出一套中国话剧特色体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诸多学者的不懈研究、国家的号召以及人们的响应,都促使我们不断前进。也正是因为这些支持,话剧艺术与民族文化才融合得如此好,发展得如此好。如果想要话剧更好地民族化,我们需要做到两方面:第一,话剧文化要紧跟民族文化的发展;第二,话剧艺术需要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只有这样,话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的是,话剧民族化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本质的要求,是艺术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形式问题:在民族化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

在民族化的过程中,话剧在形式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规律。第一,要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如果一个艺术作品没有生活气息,那这个艺术作品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只有来自民族,服务于民族,才能发展下去。新中国最初的表演艺术家都是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艺术,去接受大众世界观的改造。比如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并表演的《龙须沟》和《豹子湾的战斗》,演员们不是凭空表演的,而是去剧本发生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实践和感受。这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

第二,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还要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比如1924年的《少奶奶的扇子》,这是一部中国化的英国剧。这部作品标志着话剧民族化的开始,对中国话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是根据《温德米尔夫子的扇子》改编的,编导在改编过程中,把环境、人物、习俗、语言等,都改成了代表中国特色的东西。自此,话剧民族化便快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好的作品,例如《红色风暴》《骆驼祥子》《曹植》以及《赫哲人的婚礼》等话剧作品,都用中国民族特色传达故事,在舞台的设置、人物服饰、心理上也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第三,话剧民族化要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中国历史悠久的诗歌艺术与话剧表演的相互结合,是话剧民族化的鲜明标志。这两种艺术结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诗剧。诗剧把诗歌的抒情性、艺术性融入话剧的舞台表演中,不仅增加了话剧的情感深度,丰富了话剧形式,还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强大与话剧的包容性。话剧的诗化,也意味着话剧从舶来品逐渐转化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剧种。

(三)方向问题:话剧民族化的道路

话剧表演的是诸多现实生活情况,它是一个全面立体的表演形式,涉及社会上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所以,真正的话剧民族化,就要使话剧接受本民族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的政治倾向往往代表着人们的想法,话剧要体现当前的政治倾向,让观众产生共鸣。经济的发展也是制约话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任何事物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话剧的民族化要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部分。话剧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民族文化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二者共同发展。话剧的剧本创作对于话剧的民族化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创作是一个作品的本质,要想在创作中体现出民族的特点,就要从创作人的根本意识上与民族文化进行结合。

总之,在话剧民族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民族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其次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和审美习惯,这也是影响话剧民族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最后要明确话剧民族化的道路与方向,即涉及本民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再寻找自己的特色,使话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四、话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与戏剧化

艺术源于生活,话剧表演艺术也不例外。表演者通过对话剧剧情的演绎来反映现实生活。由此可见,话剧艺术的基础就是生活。中国戏剧艺术是通过唱、念、做、打、舞等方式来表现,而话剧则是通过对白叙述的方式来塑造人物性格,这对表演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十分高的。所以,表演者都会不断地进行角色风格的探索,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避免在表演时自我展示的情况发生。其实话剧表演者的最高境界就是你穿上角色的衣服,你就是那个人物而不再是自己,这样才是真正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有的人不论演多少角色,都会呈现千人一面、一个腔调的现象,这是因为表演者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提炼和反映。《雷雨》是我国著名话剧作品,也是一部极具生活化的话剧电影,话剧表演者可以通过学习这个作品中的优秀表演来提升自己。这部话剧的剧情虽然是揭示资本家罪恶的发展史,但是表演者却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人物形象演活了,让观众感觉到这些话剧演员好像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这就要求表演者对生活多观察,要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化身为那些人,真正地表现人物,而不是空洞地说着台词。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表演者该把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得更加戏剧性,同时又要把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故事变得真实,从而吸引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

五、话剧表演艺术的戏剧性

一个话剧表演者怎么算成功,如果要说一个标准的话,就是熟练地把握角色性格特征,并生动地表现人物。而要想做到这个标准,表演者要通过多年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才能表现出话剧的生活化和戏剧化,才能更好地对不同角色进行把握。比如在话剧舞台上表演一个植物人,这个时候就不能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塑造人物了,这就需要表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表现人物,表演者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和体态的表现,让观众进入表演空间中,还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与对手进行精神交流。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体态、语言来进行表演,才能体现出这样的人物形象。再比如,要表现人物极其悲伤、愤怒或者开心,无法用语言来表现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具有戏剧性的动作和情节,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例如《安娜·克里斯蒂》,剧中女主角痛斥男人时非常愤怒,就设计了一个动作,就是女主角大腿上别着一包烟,然后女主角愤怒地掀起自己的裙子,拿出香烟,在鞋底划开火柴点着香烟。这个动作比起语言来,更加能够表现人物的情绪。

六、结语

话剧表演艺术作为舶来品,对当代中国艺术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开拓了艺术家的格局与视野,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中国话剧表演艺术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雄丽.解析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J].剑南文学,2012(05).

[2]石挥.与李少春谈戏[A].李镇,主编.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C].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79—290、281.

[3]金韻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训练方法[A].田本相,等主编.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书系(第34卷)[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1—94.

[4]孙航.浅谈话剧表演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4(10).

[5]胡星亮.融会贯通:话剧与戏曲的艺术整合——论新时期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势[J].戏剧艺术,1999(04).

(作者简介:张晟哲,女,本科在读,西安外事学院,研究方向:表演)(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戏剧化民族化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LOGO GIRL
从《烈日灼人》谈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一场人性和利益的博弈
“戏剧电影”概念的使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