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年轻编辑的职业素养

2020-03-10 08:53周文婷刘莹
出版广角 2020年24期
关键词:职业工作

周文婷?刘莹

【摘要】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适应人群。在出版行业中,年轻编辑只有在工作中具备愿奉献、有潜质的前提条件,加之前辈的引导、点拨和自己的揣摩、领悟,并朝着成为学研型编辑的目标努力,不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才有可能编辑出“双效”俱佳的高质量出版物。

【关  键  词】年轻编辑;职业素养;出版

【作者单位】周文婷,东北大学出版社;刘莹,东北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14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适应人群,愿奉献、有潜质是年轻人从事编辑职业必备的前提条件,加之前辈的循循善诱和独自秉烛达旦地揣摩、领悟,使编辑技能与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地融合、升华,不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假以时日,一名充满朝气的年轻编辑必将脱颖而出。

一、愿奉献

雨果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编辑就像那片甘于默默奉献的绿叶,形影不离地衬托着作者这朵娇艳的鲜花。

1.乐服务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属于技术服务性劳动,是辅助作者完成“最后一公里”冲刺任务的幕后英雄。编辑通过与一系列工序上若干人员的密切配合,提供具有生产性的智力劳动,一针一线为他人做嫁衣。既使作者的智慧结晶梓行,也為读者的精神佳肴增色;既给出版单位带来了“双效”,也在职业画卷上抹了一笔。

2.愿投入

相对于作者创作而言,编辑对稿件的加工属于二次智力投入,并且这种投入是长期、全面、深入、细致的。编辑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折不扣地坚持下去,并不断地端正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作者监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初心如磐、慎终如始,珍惜过程,注重细节,渐次就会看到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实实在在的成效。出版家范用“最大的乐趣就是把别人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封面也很漂亮”[1],进而被信赖的期待、被需要的辛劳在作者见到作品的笑靥里和自己闻到书刊的墨香中告竣、释怀。

3.肯坚持

《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肯定了一代又一代编辑的接续奋斗,编辑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一般来说,编辑工作既辛苦又枯燥,若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无法坚持到底的。2004年入职人民出版社校对科的吕飞,坚持不懈地坐了十几年“冷板凳”,工作技能日臻成熟,获得第五届“韬奋杯”编校大赛二等奖,年纪轻轻便担任《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诸多重点图书的责任校对。

二、有潜质

编辑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出版工作中的各项规定。编辑本身就是一项需要经常与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技术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年轻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1.学习力

(1)年轻编辑要反复学习《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行业规范,将工作细则和工作流程置于脑中,随时对照。

(2)年轻编辑要学习业务知识。对于年轻编辑来说,编辑业务知识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内容,只是之前了解得不够准确,抑或不太专业,所以,年轻编辑需要通过系统、规范、动态的培训、自学、交流等方式,更全面、更熟练、更精准、更及时地掌握业务知识。

2.沟通力

(1)与同行沟通。为了提升业务能力,年轻编辑必须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就相关工作和领导、同事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进入编辑角色,更有效地开展编辑工作。

(2)与作者沟通。年轻编辑首先要通过沟通得到作者的认可,这样才能在争夺作者资源的情况下略胜一筹;其次要就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与作者进行二次沟通,让作者信服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编辑成就作者的同时,作者也会成为编辑的代言人,为编辑引荐更多作者。

3.职业操守

出版工作中的各项规定是编辑工作的“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年轻编辑要自觉遵守各项规定,要习惯在监督的“聚光灯”下开展工作。比如,《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中规定:“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为此,年轻编辑要懂规矩,要在接受复审者、终审者以及出版单位内部或者上级管理部门委派的编校质量检查者的全程监督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工作素养与工作能力。

三、善学习

编辑是一门学问,年轻编辑要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同时,出版单位也要为年轻编辑提供成长机会和学习机会。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就是师生“从游论”。笔者结合“从游论”,认为出版单位犹水也,编辑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2]。出版单位还可以采取固定导师为主、流动导生为辅等措施来助力年轻编辑的成长。

1.导师制

所谓导师制,即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今日之师徒关系已经远非昔日的师傅对徒弟的耳提面命。人师之责,不在教徒弟,而在教徒弟学。

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导师(可由具有高级职称的老编辑担任)应该通过地理邻近性和关系临近性两个视角,分步骤地、适时地将出版方针、目标方向、学习方法、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教给年轻编辑,并给予年轻编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点拨,使年轻编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快速提高。导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事必躬亲,要给年轻编辑留出足够的施展才华和展示能力的个人发展空间。

2.导生制

所谓导生制,即选择与年轻编辑工作在同一间办公室或者经常活跃在年轻编辑身边的一些从业时间相对较长,且业绩突出的中青年编辑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辅导年轻编辑,这样可以使年轻编辑与中青年编辑沟通起来有话题、易上手,既避免了年轻编辑与导师之间的陌生感、距离差,又使中青年编辑发挥了“头雁效应”。导师指导下的导生制可以采取以下形式活跃工作氛围和提高学习效果:请某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中青年编辑讲授工作经验,帮助年轻编辑开阔视野;安排中青年编辑就某一专题开展内部业务交流,令年轻编辑加深感性认识;采用以例引理的错案滚动教学法,使年轻编辑以差错为警示;采用累积因果论,通过梯度跟进测评,让年轻编辑在与中青年编辑交换试卷后看到差距。总之,中青年编辑更多的只是引导工作,大量的举一反三甚至触类旁通的工作,需要年轻编辑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和个人的优劣势,有所侧重地弥补或者加强。舟行不自知,年轻编辑在参与几次具体项目且历经踬踣仍然坚守后再回过去看,业绩可圈可点,从而增强了做好编辑工作的自信。

四、硬强化

编辑所有的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所以,年轻编辑要善于补不足、夯基础、提工效。

1.补不足

年轻编辑初涉职场,常有这样的疑惑——自己都已经学习十几年汉语了,难道几个标点符号与文字的组合还需要花费很多工夫再次学习吗?以7个点号和10个标号的应用为例,虽然标点符号已经使用了若干年,但是要想在编辑工作中将其使用的场合讲解得条分缕析,运用得驾轻就熟,就得反复在补不足上下功夫。并且,这种编辑业务中的不足体现在很多方面,要求年轻编辑在工作中务实、求真。

2.夯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够准确、严谨,导致在语法方面引起歧义,使签订合同的双方对簿公堂的报道屡见不鲜;在平时审读书稿的过程中,因为汉字的外形酷似或者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导致逻辑性差错事例司空见惯。编辑作为审读“成书之前的书”[3]的首个重要“过往行人”,必须小心在意,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能放过,要采取穷原竟委的职业态度夯实编辑的基本功,力争对《标点符号用法》中的内容一清二楚,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了如指掌。

3.提工效

作为一名年轻编辑,要将工作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养成事在心上、心在事上的良好习惯与个人修养。年轻编辑要学会将若干具有特定内容的同质信息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凭借一个小小的细微差别,便可以引出编辑视域的林林总总,努力做到上下贯通、左右连通,以此实现帕累托法则。

五、能突破

胡适提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年轻编辑要在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清晰的学术阐释的基础上,开阔眼界,升华格局;要寻求突破,增强工作的独立性、职业性和专业性。

1.独立性

主体意识是编辑工作中作为主体对自己所处地位和应发挥作用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让编辑主体拥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用清醒的头脑积极地投入编辑工作中[4]。然而,年轻编辑不能只埋头于手头的事务工作,需要适时地放空自我,独立思考,朝着学研型编辑迈进。梁漱溟在《先生》一书中说道:“你看我最闲的时候,其实是我最忙的时候。你看着我坐在那里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我的思想已经跑得很远很远了。”[2]笛卡儿运用数学方法,把代数与几何联系起来,寻求另外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好处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最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融合发展潮流下的年轻编辑,要以策划出版社会效益为先、力争双效发展,或者引领主攻学科走向乃至开创出版行业先河的“不可替代”的出版物作为自己追求并为之打拼的职业目标。

2.职业性

意識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做出榜样,因此,编辑工作是一项较真的工作。著名学者邓拓在日常读书看报时,总是随时把有用的东西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小本子上。他说:“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5]身处5G时代的年轻编辑自然比邓拓所处的年代拥有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检索工具和积累方法,因此,在编辑工作中字斟句酌,这是职业本能,更是职业良知。

3.专业性

对于一名年轻编辑来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本人熟悉的东西,才有可能打磨出精品,形成特色。例如,灌注了钱锺书大量心血的《管锥编》一稿注释了中国十部古籍。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在担任该稿的责任编辑时,提出了长达数万字的针对具体问题的学术性探讨意见。对于周先生提出的每一条意见,钱先生都认真地批注,并在书稿中做了相应的删改或者修订。这些写于4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是两位学术前辈数十年知交的雪泥鸿爪。1979年,笔记体巨著《管锥编》面世。此后,屡经修订重印。1993年,五卷本《管锥编》荣膺首届国家图书奖。

总而言之,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适应人群。在出版行业中,年轻编辑只有具备愿奉献、有潜质的前提条件,在前辈的引导、帮助下,朝着成为学研型编辑的目标努力,不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才有可能编辑出双效俱佳的高质量出版物。

|参考文献|

[1]出版家范用,我所见最最爱书之人[EB/OL].(2015-09-19)[2020-11-30].https://finance.ifeng. com/a/20150919/13983011_0. shtml.

[2] 《先生》编写组.先生[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杨牧之. 我对编辑文化修养的认识[J]. 编辑学刊,2010(6):39-45.

[4]梁凤鸣. 叶至善编辑思想探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4-86.

[5]丁一岚. 忆邓拓[J]. 新闻战线,1979(1):25-31.

猜你喜欢
职业工作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