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小楷技法(八)

2020-03-11 14:52刘小晴
老年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楷点画棱角

□刘小晴

图1

图2

“转折”,又是方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转法圆润浑劲,折法方劲雄强,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产生不同的美感。“折”可用提翻或提顿的方法。以横折为例,运笔右行,至折角时,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锋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迅速于纸面上侧势一翻,使锋面由阴面翻到阳面,翻笔时锋尖于纸上作一暗圈,动作极其爽利、快捷轻灵,翻笔实际上就是使横竖两笔吻合自然,以不露痕迹为上。提翻后向右下作一斜横落点,点后再迅速朝里挫动一下,调锋后引笔下行。(图1)或用“提顿”,运笔右行,至折角时将锋轻提,然后朝右下轻顿,调锋后再引笔下行。(图2)

折法以干净明利为上。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则易形成“扛肩”;如提笔凝滞,水墨渗出画外则易形成“鹤膝”;如提得不足,下顿太重则易形成“塌角”。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弊病,最要当心。(图3)

折法虽是方笔的表现形式,但写小楷时也要注意,不可太显露棱角,宜含蓄涵泳一些。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最要泯没棱角,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书写小楷时,只有泯灭那些不必要的棱角,才会产生一种萧散自然之气。这就好比良工理材、斤斧无迹那样,无斧凿之痕,乃为高手。

书写小楷时,折法的整个动作是极其细微的,动作也是在极短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完全只是凭自己手腕中的一种感觉,如没有写大字的基础,就很难掌握这种微妙的用笔技巧。

“转”用提锋暗转,此法从篆书中来。所谓“暗转”,即暗中取势,转换笔心,用腕法在转折处,运气提锋,轻轻挫动笔锋,再加上腕力的配合,使其保持中锋行笔。(图4)

转法以圆润有力为上,前人常用“折钗股”来形容这种笔法,欲其转折时,笔致圆融力匀,富有一种力度的弹性之美。刘熙载《书概》中说:“转折暗过处,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是留行处,行处留,乃为真诀。”书写小楷转肩时,要富有篆籀意度,方有灵活婉转、圆劲古淡之致。试观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图5)小楷真迹,便可悟其笔法。如转肩处皆成偏锋,则轻佻浮薄之弊立见,此不可不慎。

图3

图4

图5 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

图6

图7

图8

书写小楷,贵“体方而用圆”。小楷体裁尚方,而笔势要圆活,“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这是一种无形的使转,使其笔意相连,处处能拓得开、兜得转,则流丽活泼,生动之态,跃然纸上。

总之,书写小楷,在用笔上没有绝对的方,亦无绝对的圆。过方则刚而不韵,过圆则弱而无骨。以方笔为主者,用笔要圆;以圆笔为主者,体裁要方。圆不能无遒劲峭刻之姿,方不能少灵动婉转之机,如此方能达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之妙。

二、写小楷用笔要交待清楚

书写小楷,结体虽微,但用笔要交代清楚。其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成小楷结构的点画,用笔要清整,稍留渣滓不得,如用笔秽浊、臃肿、板滞、凝重,就势必会破坏结构的形体美;二是在书写小楷时,宜笔笔断而后起,使其点画在转折、交换、连络、衔接之处吻合得自然、交代得清楚,使其笔意既能脱得开、分得清,又能粘得住、合得浑。正如倪苏门《书法论》中所说:“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要笔笔合得浑。”要做到能清能浑,其法有二:一是在点画交际衔接处有意识地露出一个三角形的空隙,使其两笔若即若离,似粘似脱。(图6)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我们并不要求在每一交际衔接处都要机械地这样做,看古人遗墨亦常常可以发现有两笔完全吻合的,形虽合而意欲分,这样反见自然之趣。二是在转的过程中,要识得“提笔”二字,这种得笔有时是很明显的,(图7)但有时又不很明显,只是用暗提的办法,(图8)提而能换,自然笔笔“清”,笔笔“浑”。

转换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密为际”。体势的茂密、用笔的精到、笔调的流贯,往往在交际处表现出来。两笔在衔接的过程中,关键处又在第二笔的起笔,它要顺着第一笔的收势,相呼应、相粘脱,故落笔要轻灵,不可重浊。

猜你喜欢
小楷点画棱角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曝光
处世之道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观山
善待有棱角的干部
七绝·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