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全国两会职工话题“热词榜”

2020-03-11 18:52陈晓燕
工会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职工

□陈晓燕

初夏,北京。在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定格在中国民主进程中的历史瞬间。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职工群众带来影响,职工权益实现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有关职工的话题仍是两会上的热门话题,比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困难职工帮扶、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维护、职工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等。这些话题事关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引发强烈关注。围绕这些话题,多个代表委员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积极反映职工诉求,为维护和发展职工权益提出了许多含金量十足的建议。

热词1: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必须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代表委员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产业工人技能结构不尽合理,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顶层设计已发布两三年,但在落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大国工匠的待遇不如基层管理干部,这意味着干一辈子不如戴一顶帽子,严重影响了技术工人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工匠大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杨杰直指问题核心——待遇低。他建议尽快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荣书建议,改革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行政管理人员横向交流与纵向晋升;将工程技术领域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贯通的经验做法,尽快推广到各行业、各领域,建立起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两种通道相互衔接、相互转换的管理机制,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的限制,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

“让高技能人才成为‘网红’,拥有更多获得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焦开河建议,各地应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管理、激励等系列制度;加大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健全劳动者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制度,拉开不同等级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差距;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先进事迹。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则建议,每两年推荐评选一批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拥有绝招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授予“大国工匠”荣誉。同时,把大国工匠和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结合起来,形成高技能人才梯次结构。

热词2:稳就业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正在显现,企业用工难和职工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大龄低技能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增多。

在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而在民营经济中,中小微企业占了大多数。“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代表委员围绕稳企业保就业建言献策。

“目前,各地帮扶政策差异性较大,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仍然凸显。”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建议通过各级政府牵头,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继续围绕立法、金融、资本、财税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建议,把新就业形态作为稳岗的重要手段,制定更积极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对于解决就业人员较多的平台,根据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情况给予稳岗补贴;分类规范新业态下的用工,研究新业态下平台用工和传统劳动关系就业的区别,创新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保障劳动者权益,释放平台经济活力,容纳更大规模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戴元湖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将支持中小微企业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全面覆盖到个体工商户,帮助个体工商户克时艰、渡难关。

热词3:和谐劳动关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者面临着待岗、失业、降薪欠薪等风险。

5月21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委员提交界别提案——《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提案》,提出“千方百计做好稳就业工作、全面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制度优势、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等四条建议。

提案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围绕就业培训、工资收入、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社会保障、劳动争议等劳动关系重要问题开展协商协调,政府要通过政策组合系统性地解决企业稳定劳动关系遇到的困难;工会要动员引导广大职工胸怀全局,与企业同舟共济;企业组织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守望相助、共渡难关。要着力提升劳动关系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高度关注疫情下降薪欠薪、裁员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严重损害职工合法权益行为;着力促进劳动关系法治建设进程,在劳动基准、工资支付、裁员规范、集体协商等方面开展立法研究和储备。

热词4:困难职工帮扶

推动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低保人口有860.5万人。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未纳入低保的困难职工家庭,患重病和意外事故的支出型贫困家庭。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荣书建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通盘考虑农村和城镇的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明确政府牵头和责任部门,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政策举措等;研究并实施城市扶贫战略,特别是整体解决区域性、行业性的集中连片困难职工方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现有社会救助“碎片化、断崖式和低保捆绑式”问题。

针对当前“因病致困”职工家庭占比较高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李素萍建议,深化和完善医改政策,提高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同时建立完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原主任李守镇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给城市低收入群体就业、收入、生活造成的影响,为此呼吁加强疫情应对临时救助措施。“比如,财政部门在资金上支持对突发困难和临近贫困边缘的低收入职工开展临时帮扶和送温暖,增加向困难职工和低收入职工一次性救助,鼓励和支持工会开展在政府救助覆盖前的前置帮扶工作。”

热词5:新就业人群劳动保障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去年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的劳动者人数约7800万人。以快递小哥为代表的新业态劳动者大多未与平台签订劳动合同,在高风险环境中面临着长时间暴露却缺乏劳动保障的困境。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建议,要适当地放宽非户籍地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条件。对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的就业者,人群异地结算和异地报销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猪八戒网络公司董事长朱明跃建议,支持网约工线上缴纳社保,突破地域限制,不局限在户口所在地缴纳社保。

“新业态从业者急需工伤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为此建议,通过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为网约工群体提供特殊形式的保险。

在失业保险方面,郑秉文认为,应创新政策为新业态就业群体制定过渡性的特殊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失业保险储蓄账户”,让最需要失业保险的群体迈进制度大门。

热词6:女职工权益

女性就业面临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源在于存在男女职工差异化用工成本。

据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2019年5月至7月开展的调研,女职工生育待遇、劳动保护成本、特殊关爱成本等均由企业承担,特别是生育政策调整后企业背负的生育成本日渐增加,性别差异化用工成本相当于或高于缴纳的生育保险费用。

为消减男女职工差异化用工成本,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建议,由政府主导构建性别差异化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将性别差异化用工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进行合理有效分担。针对女职工达到不同比例的企业设定不同的税收优惠、专项补贴、产后返岗专项补助等优惠措施,在生育保险支付生育津贴时同步补贴给企业;对生育女职工、产假替代用工工资在企业缴税前加倍扣除。对女职工达到一定比例、女职工权益保护执行较好的企业,在政府项目招标中按照一定标准加分或给予奖励性补贴。

此外,强化社会保险统筹保障功能。可将生育奖励假、男方陪护假、育儿假统一纳入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畴。探索灵活设置生育假期长度及待遇,赋予职工和企业协商确定基本产假之外的生育假期决定权,设置阶梯式待遇支付标准。

热词7:职业健康

“一些企业在疫情防控下能做到运转良好,得益于完善的职工健康管理体系。”在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孙承业委员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情况。

孙承业据此提议,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预案,把保护和促进员工健康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由企业工会牵头建立职工健康(指导)中心或健康小屋,并配备专业人员和相应装备。

他同时呼吁,医务人员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面临感染风险,应将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感染新冠肺炎纳入职业病目录,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医务人员健康提供保障。

“对低温天气作业的职业健康保护还缺乏专门的政策和标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原主任李守镇就此现象发声:加快研究制定低温天气作业职工劳动保护政策法规,并结合地区和行业实际建立低温津贴制度。

目前,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针对这种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公交集团第三客运有限公司8路公交驾驶员王艳建议,将因职业因素导致的颈椎病纳入职业病范畴。

热词8:职工创新

多位来自生产一线的代表委员认为,由于激励不够,眼下职工创新的热情还未充分释放,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物质奖励待遇还不够。目前企业对职工创新成果的奖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奖多奖少甚至零奖励,基本上都由企业决定。对此,杨杰代表认为,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范,让职工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国人大代表、神龙汽车公司武汉工厂焊装钣金工杨祉刚则指出,在收益分配上要跟职工创新成果的贡献度挂钩。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中,对于一线技术工人的基层创新成果评比表彰相对较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由此提议:能不能增加奖项的覆盖面,增加面向生产一线的创新成果奖项?

还有委员认为,相比科研成果,一线技术工人的基层创新成果更侧重于工艺和操作方法,在评奖时,应该考虑这个特点,作出更科学的制度设计。

在一些企业,由于对持续研发及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职工创新成果从诞生之后一直“躺”在展台里。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公司电火花科研小组组长王钦峰提议,“以实用和结果为导向,建立起对职工的奖励机制,并以真金白银支持职工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副主任李征则建议,在政策上具备推广转化条件的国企职工创新成果可引入社会资本,成立混合制所有制公司。职工创新成果所有人以技术入股形式参股。

热词9:职业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未来之路如何走得更好,为促就业、稳就业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市教育局职教教研室负责人王凤巧表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还有很多配套工作要完成,围绕‘职教20条’应该出台逐条跟进的细则、落地的措施、明确的路径、有力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未来要让职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就要量才用人,打破‘唯学历论’,更注重能力和供需匹配,避免人为地将学校和毕业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才能让更多职校人才供需实现精准匹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建议,对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并向社会公布每个学校的测试结果,促进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切实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职校生就业扫除障碍。

热词10:人工智能与就业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岗位,同时对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必须未雨绸缪,要及时、深入研判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和重点就业领域的影响。

戴元湖代表建议,要建立健全相应监测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工作应急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完善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吸纳人工智能替代下的“溢出”人员就业。

他建议,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职业列入职业培训内容,通过培训补贴、技能竞赛、薪酬激励等手段,释放明确的政策信号,鼓励新成长劳动力、传统产业中被替代的劳动者参加人工智能等前瞻性工种培训。同时,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制定人工智能职业标准,健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适应人工智能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建议,要加大培训力度,面对人才需求变化,更好地引导职业教育在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做出相应调整,培养重点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委员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