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多维度宏观考察

2020-03-12 03:34王韡
艺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声学传播学

【摘要】 基于传播学、声学、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宏观考察,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一,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助力流行音乐演唱的发展;流行音乐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流行音乐的大众性突出,但受众分流严重且逐渐年轻化等。第二,基于声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流行歌手的歌手共振峰相对不明显;歌手共振峰与声音的尖亮没有直接的关系等。第三,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商品性越来越强,艺术性忽隐忽现围绕商品性波动;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下,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呈叠加性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 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传播学;声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在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中,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涉及较多,如针对流行音乐演唱的某个技巧、某位流行歌手的演唱方式与形态、某个阶段的流行音乐事件等,而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考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现从传播学、声学、社会学三个较为重要且时常被学界忽视的视角(尤其是声学与传播学的视角),来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整体性的关照,考察其中几个较为重要但被大家忽视的事项。

一、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一)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助力流行音樂演唱的发展

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变迁对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有很大影响,其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传播媒介自古至今经历了自然传播和技术传播的时代,具体来讲,经历了个体自然传播、乐谱、唱片、无线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变迁,形式越来越多样,传播效应越来越大,而且这些媒介属于叠加式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甜美、委婉、柔情”的演唱风格就是通过磁带(唱片)媒介传播开来的。如果没有录音机在大陆的出现以及磁带的普及,她的演唱不会迅速广泛传播。同样,电视节目也对演唱有很大影响,通过电视剧《渴望》的播出,大家认识了毛阿敏;电视剧《雪城》的热播,成就了歌手刘欢,其带有浓重鼻音的演唱风格也让大家熟知。另外,网络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网络歌手”的出现,雪村的音乐评书、庞龙亲民性的演唱等都与传播媒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流行音乐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艺术与科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流行音乐与科技的发展最为紧密,因为它是社会工业化之后的产物。流行音乐演唱是一门“带电”的艺术,它不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那样可以不依附任何的扩音和放音设备。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电的发明、录音技术、麦克风、电吉他、电贝司等电子化设备与技术,流行音乐演唱这种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以歌手张蔷为代表的“电子嗓”演唱风格是科技发展最为直接的结果。“电子嗓”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歌手的演唱进行电子化处理后的演唱。这种演唱与其说是歌手唱出来的,不如说是计算机做出来的,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可能有这种演唱风格的出现。另外,录音技术的出现、拾音技术的提高,才使歌手演唱中的各种技巧,如气声、沙哑声、颤音等有可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听众的耳畔。这些技巧是歌手演唱风格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与标志,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其演唱风格是很难形成的。

(三)流行音乐的大众性突出,但受众分流严重且逐渐年轻化

由于演唱风格的细化,导致受众的分流。在中国流行音乐早期阶段,由于演唱风格有限,主要集中在民间小调、爵士风格方面,这时的受众相对集中。随着风格的不断衍生,尤其是到了当代,各种风格开始细化,如仅摇滚乐就有流行摇滚、朋克、重金属、民族摇滚、融合摇滚等风格,这样致使每种细化出来的风格都有各自的不同受众。另外,早期的音乐受众以一些贵族、有权势的人为主。因为往往只有这些人才有能力去娱乐场所消费,买得起留声机和唱片。而这些人群又以中年人为主,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欣赏流行音乐,越来越便捷和低廉,再加上青年人追求时尚、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与流行音乐的本质相契合,因此,受众逐渐年轻化。

(四)流行音乐受众人群的性别变化

中国早期男性为主的娱乐化诉求,致使流行音乐演唱的受众人群主要为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男女已经平等地享有各项权益。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受众已经没有性别的差异,甚至其受众人群中女性似乎还偏多一些。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进行偶像崇拜,这是由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大家审视一下周围的歌星“粉丝”人群就会发现,女性歌迷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更爱“追星”。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这与女性相对于男性更趋于感性有很大的关系。

二、基于声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演唱强调个性,风格也非常多样。为了对流行歌手的演唱进行更加科学且客观地分析,笔者利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韩宝强教授开发的声学测试软件——“通用音乐分析系统(GMAS 2.0B)”,选取了在中国各个时期演唱风格具有典型性的58位流行歌手,对他们演唱中的代表性声音片段进行了声学频谱测试,导出声音频谱图与测试数据表,如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的声音频谱图(图1)与测试数据表(表1)。此创新举措目的是使歌手抽象的声音转换为直观可视的图像,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评价歌手的声音形态与演唱风格、方式。

在对这些流行歌手的声音进行测试后,经过大量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歌手演唱时的音色与歌手共振峰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体情况如下:

第一,流行歌手的歌手共振峰相对不明显。这从黎明晖、邓丽君、王菲、李谷一、杨钰莹、李琼、朱哲琴、杨魏玲花等歌手的频谱中(由于篇幅有限,除黎明晖外其他歌手未列出)可以看出。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流行歌手演唱时腔体打开有限,不追求共鸣,主要依靠麦克风、音响设备来扩声,这也是由流行音乐演唱的审美特点来决定的。共鸣的大小对歌手共振峰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直白、干涩、无颤音、气声、混声、轻声、虚声、空灵、发散不集中、音量小的声音往往歌手共振峰不明显。

第二,歌手共振峰较为突出的:1.腔体打开较大,如刘欢(图2、图3);2.偏美声唱法,如李香兰、白光;3.颤音较重,如刘德华、黄家驹;4.共鸣强、高泛音,如刘欢、孙楠;5.带有浓重鼻音,如刘欢、吴莺音;6.带有浓重哭腔,如尤雅、迟志强;7.带有戏曲唱腔,如姚苏蓉、李玲玉;8.声音厚重、低沉,如白光、黎明、丁薇;9.短时间内声音有力且集中(說唱风格),如周杰伦、解晓东。

第三,特别高亢或低沉的声音往往泛音较多,并呈现为多个部分(区域)分布。例如:声音低沉、浑厚的歌手姚莉、苏小明、吴莺音泛音呈现为两个部分分布,费翔、张国荣、陈奕迅呈现为三个部分,声音高亢、明亮的歌手孙楠呈现为两个部分。

第四,歌手共振峰与声音的尖亮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从严华与许冠杰的频谱对比中就可发现。

第五,峰的宽度与选取的模块范围大小有关系,选取的模块范围越大泛音状况越复杂,数量越多,峰越宽,反之亦然;但是峰的高度是相同的。

第六,男声的实际音高(频谱显示)比正常记谱低八度,如刘文正、王梦麟、张国荣等的声音采样标本。

第七,字的声韵对频谱有很大影响。例如:迟志强演唱歌曲《愁啊愁》中的采样字“愁”,要是不根据旋律的走向,正常发“二声”,与实际演唱时的频谱有很大差异。因为发“一声”音高平直,声音相对稳定;“二声”音高上滑;“三声”最复杂,先向下滑再向上滑;“四声”音高下滑。即便是相同字、相同音高,如果是不同的韵律,频谱也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有些是质的变化。

第八,摇滚歌手的声音泛音较多,但排列不规则。这说明此声音属于复合音,有噪音成分。另外,有些摇滚歌手的歌手共振峰后移,如丁武、罗大佑等的声音采样标本。

第九,“西北风”与摇滚演唱的频谱特征有相似性,例如:歌手共振峰后移现象,“西北风”代表歌手范琳琳也有此现象的发生。这一点从听觉效果上也不难发现,摇滚和“西北风”演唱的声音都比较沙哑、有冲击力。

第十,演唱时力度较大的,往往会出现歌手共振峰后移,如孙楠、韩红、苏芮等的声音采样标本。

第十一,爵士与布鲁斯演唱风格,声音大多比较低沉,歌手共振峰比较突出,如爵士歌手丁薇、布鲁斯歌手姚莉等的声音采样标本。

三、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一)商品性越来越强,艺术性忽隐忽现围绕商品性波动

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其娱乐性、商品性突出。尤其在当代的大陆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商品性日益突出,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正是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很多歌曲的创作呈庸俗化,演唱呈媚俗化趋势发展,有些作品的艺术性几乎丧失殆尽。往往在这些作品及演唱遭到批评后,又开始出现一系列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及演唱;慢慢地又在利益驱使下,为了追求视听感官刺激,俘获更多的受众,又开始出现大量偏重商品性、娱乐性,忽视艺术性的作品——呈一个循环链条式的发展。但这其中也不乏很多商品性和艺术性双赢的作品及歌手,例如:邓丽君的演唱既有很强的艺术性一面——其至今在华语歌坛都是一面旗帜,唱功与舞台表演都无懈可击——又产生了巨大的商业效应,发行唱片多达百余张,举办演唱会近百场。总的来讲,流行音乐的商品性越来越强,艺术性围绕商品性上下波动。

(二)社会文化环境孕育多种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诞生,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呈叠加性趋势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孕育了多种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诞生。各种演唱风格的出现均有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思潮、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契合。自1927年中国流行音乐诞生直至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属于叠加性的,而非替代性的,风格越来越多样且细化。为了明晰阐述,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对整个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按照时间、地区等信息来进行体现(表2)。

诚然,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宏观考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个视角。基于其他文化学学科视角,如史学、美学、教育学、人类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整体性的关照,一定会产生诸多学术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学理性发展、相关问题的深入性探索更具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韡.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演唱风格的音乐学分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7,(02).

[2]王韡.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80—2010)[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韩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Funded by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资助编号:2020M670688);2020年河北省博士后科研择优资助项目“中韩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B2020002046);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托举项目)“流行音乐学的设置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 CUC200B018);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科研资助项目“韩国传媒音乐教育体系研究——以流行音乐教育体系为例”(项目编号:AMRC2019-12);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慕课课程建设项目“流行音乐演唱”(项目编号:JG20001);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训练项目“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项目编号:JG20112);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新时代青年拔尖科研人才支持项目“中韩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UC18QB38);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FSUSKJD-15002);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2018—2019年国际学术交流资助项目“中韩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ISEF2018—2019);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与审美”(项目编号:JG20190109)。

作者简介:王韡,音乐学博士,音乐学与教育学双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精英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北大学联合招收在站博士后,河北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流行音乐。

[责任编辑:万书荣]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声学传播学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12bZM12BC2020102_p26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
预测题、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14年中考声学预测题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2016年中考声学预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