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的少时境遇与杜诗

2020-03-13 23:16李宝龄
人物画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杜诗

李宝龄

摘   要:陆俨少作为20世纪的山水画家之所以有如今的艺术成就,正因为其始终是在不断被解读与研究着。本文试从两個角度入手一窥画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从对画家少时境遇的回顾入手,进而对杜诗与陆画的关联加以思考。

关键词:陆俨少;画家少时境遇;杜诗;诗与画

事实上不管是对于陆俨少生平经历的梳理还是对其作品的研读——杜诗百开册以及不同时期的其他作品,都是在试图寻找这位画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在。这些所有主客观的原因都需从画家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入手,在他家庭与日常生活的经历之中,在作者内在性格以及个人面对选择时的抉择上。换言之,一个人从内在追求所决定的特殊的经历必然导向某种必定的结果。

不管是外部环境所致的外因,还是作者在其从艺道路上的自我抉择都落实在其创作的规律上。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画作中一窥究竟。本着对艺术创作规律的了解,结合陆俨少相关作品并从作品的风格层面进行分析,试探画家有此成就的所致之由。

郎绍君在《陆俨少的诗性追求》一文中开篇就提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讲到中国士人传统的不“忘情”于政治。并引用钱穆在《中国知识分子》一文中的描述加以佐证。另一方面,郎绍君又提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之外“他们总还有别的关怀,别样的生活”,描述了在“边缘生存”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从而他们也成就了20世纪的学术与艺术成果。在20世纪社会风起云涌不断变化的的时代背景里,边缘生存的知识分子,与当时的国家、民族、社会一起共存的一群人,他们究竟会如何抉择?作为一位20世纪的山水画家,对于这一系列的探讨我们可从陆俨少辗转来到四川后论起。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谈及文化时说到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我们的人生,一个大集体的人生,这样的共同人生必须要经过长时期变化酝酿而来。“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而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或事中国民族经过了四五千年长时期变化蕴积而到今天之所成。”

一、画家的少时境遇

(一)少时生活造就的偶然境遇

上海嘉定,空气澄净而透明,阳光绚丽,一个 山明水秀的小城。1218年建县,八百多年间城中心始终一处未移,这里汇集了众多古代园林塔寺建筑。秋霞圃,孔庙,汇龙潭等等。城中心建于南宋开禧年间的嘉定法华塔(又名金沙塔)是全城的中心,亦是至高点。建于横沥河与练祁河交汇处的中心街上。这里河道纵横交错,水系发达。

1909年五月初九,陆出生于南翔镇。 陆俨少父亲喜爱读书,文学修养胜过同时代一般的读书人,也写有一手工整的小楷,从小便自发的东涂西抹,到街上看老画家作画,后来邻居糟坊老板送其《芥子园画传》。最值得一提的是,陆俨少14岁高小毕业后便到上海澄衷中学读书,我们知道上海澄衷中学前身为澄衷蒙学堂,是清末的企业家叶澄出资创办,首任校长刘树屏也就是后来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校长,第二任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陆俨少读书时候的校长是曹慕管,属于学术派的人物,主张读经复古。每年指定学生自学一部古书。曹慕管与当时的新文学派的主张不同,他认为”文学无新旧,惟其真耳”   在这样传统氛围浓厚的校园里,得以学习古典传统,并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厚的诗文功底。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郎绍君在《超世俗的诗性追求》的文章中谈到“边缘生存”时讲到:“20世纪的艺术和艺术家深受政治的影响与制约,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影响与制约,因艺术类属,功能与艺术家的个体选择而有所相同。国画家大多生活在革命大潮之外,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吴湖帆、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陈少梅、陆俨少他们的中国画是与他们远离政治事功的生活相一致的。身处“边缘状态”的画家们相对也会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在另一方天地里默默耕耘。这些画家无一例外的在传统文化上具有深厚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才是成就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关键。这都与少时的家庭环境,生活境遇息息相关。

(二)诗给予画家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陆俨少绘画中的诗意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诗意画也是陆俨少绘画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又称《杜甫诗意画一百开巨册》、《杜 陵 诗 意 一 百 幅》,此作品是陆俨少倾心之作,画面蔚为大观,在他的一生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得不由的我们深思,诗究竟给予了画家些什么样的启示,并且画家是怎样在诗与画的创作中建立联系的。我们知道陆俨少喜爱杜诗,为什么是杜诗呢?

1. 为什么诗杜诗呢?陆俨少的个人的喜好和选择也一定有其缘由。

首先,我们知道杜诗的风格沉郁,这主要表现在杜诗的对诗句意象的组合方式,不同于李白诗中疏朗的意象,“杜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杜甫的诗密度大,容量也大,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读起来有无穷的回味。”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例举了如下例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整首诗的意象都组织的非常紧密。又如“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我们试例举《杜甫诗意图百开》,诗的主题“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野桥分仔细,沙岸绕微茫”“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清”“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这样的诗的意象密度很大,并且带有细节描绘,是色彩画面感很强的诗句。

另外,杜诗的回旋舒缓的节律,严密而分明的意象脉络,与用笔委婉含蓄而又稳健的画家的用笔十分的契合。“我秉性内向,临事迟疑,不善交接人物,无丈夫桌力奋发之志,而写字作画下笔委婉,少彪悍刚毅之气。”见陆俨少自述,这一点是很好的证明。

1937年陆俨少在西行避难的途中只带了一本钱注杜诗,在《陆俨少自叙》中这样讲到:“闲时吟咏,眺望巴山蜀水,眼前景物,一经杜公点出,更觉亲切。城春国破,避地怀乡,剑外之好音不致,而东归无日,心抱烦忧,和当年杜公旅蜀情怀无二,因之对于杜诗,耽习尤致。”

陆俨少与杜甫经历相似,同是入蜀避难,同是患有肺病,同样的城春国破。这些都进一步从心理层面加强着陆俨少对于杜诗的认同感,而恰恰是这一点,在面对自然景物的时候有着不同常人的切身的更进一步的体会感受。这种感受恰恰是他创作的契机。同样的避地怀乡,相同的自然景物在杜诗的点拨下,景象频出,境界自然不同一般了。我们知道中国画中对于境界的追求,潘天寿在“境界层上的事,一重境界一重天,往往很难梦见”可以这样讲杜诗是陆俨少的知己与老师。杜诗给予陆俨少提供了观察镜的另一个观察维度。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氣象”。一首好的诗有着精妙的意境,固然引人联想,回味无穷。诗歌意境并不明显,但是却展现着作者非凡的气度,字里行间传达出宏大的气象,作者的品质显露无疑。

2.诗画联系

在入蜀的几年中也是陆俨少平生作诗最多的时期。描写眼前景物与境况,尽显杜诗气象,1950年画《杜陵秋兴诗意》《中蜀中所作秋兴》六首于卷尾作为自己诗书画并进的标志。其一,潘天寿在《诗画融合,相得益彰》一文中有对于诗与画的关系的论述,认为诗与画是同源的,是姐妹的关系,表现的都是客观事物形象,体态的变化,色彩,韵味等,它们都是遵循着作者的思维,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完成的。区别只是,诗是用文字表现,绘画是用笔墨和颜色来表现。并例举了诗画相融汇的作品。进一步阐述了诗画结合的几个方面,其中一方面讲到“在诗的表现上,有关格调,韵律,音节,气趣等等,与绘画表现上的风格,神情,气韵,节奏等等,两者是完全相通的。画的选材要求取其某点精华,去其一切丛杂,增强减弱,突出主题,与诗的选材也是相通的。诗句组织上的蜂腰,鹤膝,钉头,鼠尾等病名,与绘画用笔上的诸病名,也完全没有异样,因此,诗人,画家王摩诘所作的诗和画,不但在诗和画的意趣上是两相融结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就是在诗和画的组织技法上,也是融结在一起不能分割的。这是诗画结合的又一方面了。”

二、结语

少时的生活给予一位画家的更多的是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看待自然与如何对待传统。尽管很隐晦。但对画家青年以后面对生活境遇的主动选择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少时的生活境遇多是对生活的适应,是被动的,正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的童年少年的生活,熏习了画家内在性格,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日后的艺术道路。

参考文献:

[1]郎绍君:陆俨少全集(1—6)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陆俨少:陆俨少自叙 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赵健雄:画人陆俨少M .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4]李仲芳:陆俨少传记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5]叶尚青:潘天寿论画笔录M . 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陆俨少艺术院 :陆俨少艺术研讨会论文集J. 合肥: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杜诗
杜诗与唐代绘画之关系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诗“诗史”说检讨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翁方纲论杜诗“义理”
“杜诗”教学法新探——“爱己”主题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朝鲜诗家梁庆遇论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