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慢性失眠患者中医证治规律初探❋

2020-03-13 09:07李云虎李焕芹王春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李云虎,李焕芹,李 东,王春勇△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19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失眠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报道,有约15%~3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1],而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失眠[2]。长期失眠对人体的代谢、免疫、神经系统及社会活动能力等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3-5],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健康卫生问题[6]。当前西医对失眠症的发病机制认识还比较有限,药物治疗又常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日间嗜睡等不良反应,甚至部分患者不能耐受[7]。中医药可有效改善睡眠,降低因失眠引发的各种不适,提升生活质量,在治疗上具有优势[8]。本文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中药治疗有效的成人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证治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于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门诊的118例成年慢性失眠患者。女性患者94人,男性患者24人,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64.64±12.21)岁,失眠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平均病程(3.33±4.89)年。在基础疾病中,14例单纯高脂血症,29例单纯高血压,2例单纯糖尿病,5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36例同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13例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14例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并存,3例痛风、高脂血症、陈旧性脑梗塞并存,2例痛风、高脂血症、高血压并存。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9],慢性失眠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患者主诉至少有以下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

失眠病程在6个月及以上。

1.3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岁;复诊≥3次。

1.4 排除标准

由生理性(倒时差、出差等)、病理性(如疼痛、呼吸困难等)、精神心理性(如紧张、各种突发事件等)、药物(如长期服用抗抑郁性药物所致)等引起的继发性失眠。

1.5 证素提取规范

证素提取参照《证素辨证学》[10]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1],对失眠患者病例进行辨证确定中医证候,从中医证候中提取病位和病性证素,如心脾气虚可分解为病位证素心、脾和病性证素气虚。

1.6 方法

1.6.1 数据库的建立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日期、症状、证素、用药进行录入,建立成人慢性失眠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Excel失眠患者数据导入SPSS20.0,对症状、证素、药物进行频率分析,对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症状频率分析

表1示,在118名失眠患者中共计出现19种症状,按频率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入睡困难、早醒、口干、注意力分散、多梦、乏力、喜热食、怕冷、耳鸣、腹胀等。

表1 症状频率分析比较

2.2 证素分布

2.2.1 病位证素分布 表2示,从118例失眠患者病例中提取6个病位证素,总频次361次,按频率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心、肾、肝、脾、胃及胆。

表2 病位证素分布比较

2.2.2 病性证素分布 表3示,从118例失眠病例中提取病性证素7个,总频次367次,按频率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气滞、阳虚、阴虚、热、湿和血瘀。

表3 病性证素分布比较

2.3 证素系统聚类分析

图1示,对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采用Ward法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4组。C1:心、脾和气虚;C2:肝和气滞、阴虚;C3:肾和阳虚、热;C4:胆、胃和血虚、血瘀、湿。

图1 成人慢性失眠证素树状图

2.4 中药频率分析

表4示,118例患者共选用69种中药,使用频率在2%以上的药物共60种,使用频率排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党参、炙甘草、黄芩、地黄、香附、茯苓、首乌藤、白芍、当归和焦栀子。

表4 中药使用频率比较

2.5 中药聚类分析

图2示,将使用频率≥10%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7组。C1:炙甘草、党参、地黄、白芍、黄芩;C2:茯苓、柴胡、香附;C3:黄连、当归;C4:百合、熟地黄、首乌藤;C5:半夏、桂枝、龙骨、牡蛎;C6:炒酸枣仁、黄柏、知母、肉桂、阿胶、大枣、干姜;C7:其他。

图2 中药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寐”等范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失眠是心神异常的表现之一,正如《景岳全书·不寐》[12]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除心之外亦与其他脏腑有关。《杂病源流犀烛·卷六·不寐多寐源流》[13]云:“不寐……然主病之经,虽专属心,其实五脏皆兼及也。”本观察对118例成人失眠患者病位证素分析发现,病位证素中心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肾、肝、脾、胃和胆,与现代中医认为[8]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脑)与脏腑的观点基本一致。

证素分析显示,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虚性证素气虚、阳虚、阴虚出现总频率为171.2%,高于实性证素气滞、热、湿、血瘀出现的总频率139.9%。在证素组合方面,病位证素心、脾与病性证素气虚是最常见的组合,其次是肝+气滞+阴虚、肾+阳虚+热等。郑伟锋等[14]对1999年至2013年期间收录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相关失眠文献进行证素分布与整合规律研究发现,虚性证素气虚、阴虚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热、痰、气滞;心、脾和气虚是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最常见的组合。本观察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是失眠症的病机特点,而心、脾和气虚是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组合。

中药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在69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党参(52.5%),其次是炙甘草、黄芩等,而使用频率最高的安神药是第7位的首乌藤(32.2%),其次是第11位的炒酸枣仁(27.1%),并列第16位的龙骨(22.9%)、牡蛎(22.9%)等。中药聚类分析显示,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组中药中也没有安神药。结合病性证素分析,在病性证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虚。气具有温煦、气化等作用,心气虚则心神失于温煦,脾气虚则阴血生化乏源而心神失于濡养,均可发生失眠。党参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作用,对于气虚或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使气充血旺,心神得以温养而神安。此外,前3组中药中还有养阴生血的地黄、白芍、当归,舒肝行气的柴胡、香附和清热的黄芩、黄连等药物,而与之相应的阴虚、气滞及热在病性证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表明病性证素与药物的选择具有内在联系,也体现了方从法出、法从证立的中医诊疗原则。相对而言,养血安神的首乌藤、炒酸枣仁,清心安神的百合,重镇安神的龙骨、牡蛎等安神药的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与病性证素的相关性也不如上述药物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安神药并非特效药,可被具有相似功效的非安神类药物所替代,因此在失眠的治疗中安神药并非必用药。

综上所述,成人慢性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最常见的组合为心、脾与气虚;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是其病机特点;在药物的选用上,安神药并非必用药。本观察的目的是对成人慢性失眠的证治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病例数少、失眠类型未细化、年龄与证素的相关性、失眠类型与药物的相关性等,需今后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特征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