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2020-03-13 14:36王雅晴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最大化所得税筹划

王雅晴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0)

一、企业所得税筹划目的

制造业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目的有:企业具有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企业可以通过合法降低税收金额,提高税收收益;企业可以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将筹划成本控制在应纳税额增加额以下来降低纳税筹划成本;企业可以凭借部分纳税金额的延迟缴纳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现状

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众所周知,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以生产、销售为主,低成本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低成本者得天下”。目前企业为降低成本普遍从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以及管理成本上入手,忽略了所得税筹划对成本的降低,导致制造业企业普遍税负率偏高,不仅没有实现降低成本的功效,反而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成本的负担。

(二)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上存在很多问题,最普遍的问题包括:

1.制造业企业对税收间接优惠重视不足

不懂得对收入进行筹划导致多缴或漏缴税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的混淆缴纳;不懂得根据国家税法规定筹划高昂的研发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或者筹划不到位,没有将税费降到最低;不懂得选择存货计价方式,从小的细节方面进行节税;捐赠不走正规渠道,导致大金额可节税金额浪费;甚至不懂得最大化运用国家税收政策,实现纳税金额最低化,纳税成本最小化,企业收益最大化。

2.所得税税收优惠中产业导向不强

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技术转让的所得税扣除进行了限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限制在规定年限的60%以内,这对于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来说完全是不合理的,且法定的60%也没有普及,仅仅惠及了轻功、纺织、机械、汽车等行业;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扣除比例为175%亦是远远不够的。

3.研发费用扣除激励作用低

对于制造业企业目前现状而言,往往被冠以“中国制造”的名牌,这个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强,对于创新能力低下这一问题,不仅仅是研发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国家对于研发支出的补助以及相关费用扣除的优惠力度不够大,这也引发由于制造业企业畏于高昂的研发费用而退缩的情况。这也对纳税费用扣除中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是否正常引发深思。

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依据这些问题制定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三、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一)收入筹划

跨年度时间点的确认也能成为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途径之一。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可以将年末销售的产品推迟发货,尽量在下一年的年初再确认销售收入,此做法便可以将纳税年度延迟一年,从而获得资金时间价值的纳税筹划收益。例如某制造业企业在2018年12月25日销售一批产品,若此批次产品能延迟5天以上再收货,即2019年年初确认收入,则2018年的纳税金额便可减少此批产品销售收入应纳税额的25%,从而获得在2019年这一年的时间价值。

(二)业务招待费筹划、业务宣传费筹划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营业收入的5‰。

对于企业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出税务部门、国务院另有规定外,没有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可以扣除,超过15%的部分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进行结转扣除。

由以上可知,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都是根据销售收入作为扣除基数,若制造业企业将企业的一个销售部门注册成立为一个能够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公司需要的产品零件销售给销售公司,最终由销售公司实现对外销售,分两次进行核算。尽管制造业企业取得的销售收入不会改变,但是制造业企业和销售部门之间增添了一道名义上的销售收入,可以增加抵扣金额,在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将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加量扣除,从而实现纳税金额的降低。

(三)研发费用筹划

2018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文指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由上述税法规定可知研发费用是可以加计扣除的,那么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从哪些方面可以提高研发费用的金额从而实现最大化的费用扣除呢?首先是研发相关设备及场地的折旧应从企业总折旧额中剥离出来,很多制造业企业并未核算费用时并未将这些折旧计入研发费用,从而导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数减少,那么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将研发设备及场地的折旧与研发人员工资福利费计入到研发费用中,既可以降低企业折旧额,也可以实现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提高企业净利润。

(四)固定资产筹划

众所周知,制造业企业中固定资产一般占总资产的比例很高,而固定资产折旧额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对企业税负高低具有很大影响作用。那么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应如何进行筹划才能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节税呢?

固定资产折旧有很多种方法,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同时影响着企业所得税纳税的高低。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采用最多的是年限平均法和年数总和法。根据年限平均法和年数总和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年数总和法是用总的折旧额/固定年限,得出折旧额的现值,再利用复利现值系数,计算出之后每一年的折旧额;而年数总和法则是折旧/年数总和*(n,n-1,n-2,…,1)。由计算可知明显年数总和法折旧额扣除数额较大,且在资金时间价值上获益较大。

因此,由上述可知,制造业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固定资产的折旧应当使用年数总和法。

(五)公益捐赠筹划

企业在维持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应该维持社会效益,大多制造业企业为了在社会上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想要通过捐赠支出为企业所得税纳税获得最大限额的扣除,通过每年会进行一定数量金额的捐赠,但是很多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捐赠,导致捐赠扣除金额作废。针对这一情况,企业一定要认准捐赠机构,通过合规的渠道进行捐赠,实现捐赠正常扣除。其次公益性质的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集团或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税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通过这一规定,很多制造业企业往往捐赠支出会超过限额,那么为实现纳税的最大化扣除,企业可以采用“先认捐,后支出”的方法,将超过扣除限额的捐赠推迟到下一年再进行扣除,使得捐赠额全部实现税前抵扣,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六)存货计价方法筹划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存货占据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大量的资产占有率若是不规范管理,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一般企业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核算存货,但是使用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存货并不能使企业所得税纳税金额最少,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纳税负担。因此制造业企业选取存货计价方式时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反复计算,确定纳税金额最小的一种方法,实现纳税费用的最大化扣除,保证纳税收益。

四、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纳税风险及防范措施

制造业企业每年都要进行纳税申报,纳税申报以及缴纳税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很多企业纳税人员由于纳税知识的不完整或者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纳税政策法规,便会出差错,导致缴纳税款增多甚至给企业的以后年度的报税纳税带来麻烦,使企业陷入纳税风险之中。

因此面对这种风险企业首先要建立税收政策信息库,预测相关税收法规的趋势,并及时调整,降低税收法律法规变动带来的纳税筹划风险。其次纳税工作人员要定期更新知识,参加企业的相关培训,不断学习心得税收法律法规,增强纳税人员纳税筹划思想。

(二)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影响着纳税筹划的具体操作,企业在一味降低税负的同时可能对企业的财务产生风险,忽略成本效益原则,可能相反会增加企业整体成本,影响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在增大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还会增加企业整体的风险。

因此要贯彻落实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施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要做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税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将风险降到最低甚至实现风险的规避。

(三)税务机关认定风险及防范措施

制造业企业不同的纳税身份会导致企业享受不同的纳税优惠,企业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应当首先确定企业本身的纳税身份,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税务机关对不同身份的纳税认定标准不一致,因此会对变换身份的企业产生一定风险。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在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企业应该保持与税务机关的积极沟通,任何变动要通知税务机关,有必要时到税务机关备份,通过及时的信息与沟通降低认定风险。

五、总 结

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现状及目前所面临的制造业企业对税收间接优惠重视不足、所得税税收优惠中产业导向不强、研发费用扣除激励作用低等问题,从收入、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研发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入手,对制造业企业所得税提出方案,进行筹划,希望达到降低企业纳税成本,为企业节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最后本文对于如何控制和降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风险提出了建议并通过自己的理解给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猜你喜欢
最大化所得税筹划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递延所得税”对企业所得税影响分析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税收筹划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探讨
代数法模型巧解递延所得税*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6年)
浅谈所得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