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红:家庭教育的 最大“杀器”是急功近利

2020-03-13 08:10晏红付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期
关键词:竞争小朋友儿童

晏红 付洋

采访对象:

晏红,清华大学教育博士,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著有《家庭教育指导概论》《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中国儿童情绪管理》。

专家观点: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或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身的天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父母需要看到儿童、理解儿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0~6岁的幼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最大误区是眼中没有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教育孩子时常常急功近利、方法单一,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或缓解自身焦虑的工具。其实在幼儿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和做事。

急功近利的父母,眼中只有自己

网上曾经流传一张图片:一个可爱的婴儿在床上酣睡,他的身旁放着一张A4纸,纸上打印着一行大字:距离高考还有6574天。虽然这是一张搞笑图片,但也反映了一些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

急功近利的父母,眼中是没有孩子的,不会考虑孩子的长远、健康发展,而是根据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和现实情况来预估孩子的未来。比如,在高考大语文改革的背景下,某些学前教育机构借助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给家长洗脑,宣传让孩子接受自己推广的早期教育方案,对于他将来应对高考语文具有多么大的优势等。急功近利的父母就会赶紧给孩子报班,以免贻误孩子的一生。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如果家长过分强调社会的恶性竞争,把自己的焦虑和紧张投射在孩子身上,那么,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其实孩子自身未必需要,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将来面对挑战的同时,也会拥有很多机遇,未来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可怕。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成为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急功近利的父母也很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生硬地迁移到幼儿教育之中。有一位妈妈是公司的高管,事业很成功。她特别推崇管理学上的“鳗鱼效应”,认为应该让女儿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竞争天性激活,以便将来占据人生的制高点。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女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很优秀,但是争强好胜,对其他小朋友不友善。比如,老师提问时,她每次都会举手;如果老师没叫她回答,而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答得不好,她就会不客气地说:“没想好就不要举手!”

这位妈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与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相呼应的。但是,她并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儿童世界的竞争和成人世界的竞争不尽相同。成人世界的竞争特征是“排他性竞争”,以打败别人为目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儿童世界的竞争特征是“排我性竞争”,小朋友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的竞争以促进自我为目标。妈妈的急功近利让孩子无法学会良性竞争,不利于她的健康发展。

另外,我特别反对媒体利用孩子赚眼球、寻开心。尤其是学前阶段的孩子,成人应该把他的成长视为一个静听花开的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生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让孩子渐渐地知道自己是谁。如果把孩子放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让他一下成为中心和焦点,他就会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以他为中心,别人都应该捧着他。本来孩子很天真,一到电视上就开始为了天真而天真。

把孩子置于聚光灯之下的父母往往辩解说:“我们不会为了赚钱,而是希望孩子得到锻炼,不怯场,是为了孩子好呀!”这种锻炼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未来事业成功,可以独领风骚,但却没有考虑这种锻炼过程会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就是急功近利。

哪怕孩子天赋很高,甚至是所謂的神童,我也不建议父母让孩子去电视节目表演他的天赋和才艺。《伤仲永》的故事就是前车之鉴:方仲永5岁的时候就能指物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他拜访同县的人表演作诗,让孩子生活在众人的关注和赞叹之中。等到方仲永长到20岁,他作诗的才能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当然,媒体不是不可以报道儿童,但是媒体应该有良好的儿童观,所做的一切都要有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意识,而不是只考虑自身的需求和利益。

眼中有儿童,就要教会孩子做人和做事

那么,眼中有儿童的父母要怎么做呢?我认为,要真正地看到孩子、理解孩子,不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同时,眼中有儿童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教会孩子正确地做人和做事,让他成为一个有个性的社会人,也就是一个人既要有个性又要有社会性。

做人的教育,就是父母要教孩子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尊敬长辈、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等品德。

父母还要教孩子一些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孩子需要从一个常常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自然人,成为一个常常站在他人和社会角度考虑问题的社会人,社会性发展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孩子既要有主见,还要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需求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知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需求。引导孩子学习协调双方的需求,既不是放弃自己的需求迎合对方,也不是让对方放弃需求来迎合自己,学会沟通和尊重。

父母教导孩子时,一定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举个例子,由于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孩子的分享对象是有选择的。研究发现,跟与小朋友分享相比,孩子与成人分享的行为更多;与陌生小朋友相比,孩子与熟悉的小朋友分享的行为更多;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比上幼儿园以前分享的行为更多;与新颖玩具相比,孩子更愿意分享普通玩具……了解后,父母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分享的意愿就会更高。

把孩子培养为一个社会人,父母特别需要处理好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比如,有的年轻妈妈从小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孩子入园后,也希望幼儿园老师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认为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但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而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环境,需要培养孩子形成一致的生活规律、游戏规则和学习习惯。如果孩子过分自由、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就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你的孩子是自由了,但却干扰了其他孩子的自由。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父母愿意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从总体来说是儿童观的巨大进步。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孩子连人身独立权都没有,人格是不独立的,根本没有自由可言。1989年,联合国才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儿童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现在,有这么多的父母愿意给孩子自由是一件好事,只是需要注意自由的边界。让孩子过分自由,可能会让孩子消极逃避,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拒绝承担责任的自由。

在学前阶段,关于孩子做事的教育有一条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饭要自己吃,自己的包要自己背。如果实在背不动,可以请求爸爸妈妈的帮助:“妈妈,我的包太重了,我背不动,你能让它轻一点儿吗?”“爸爸,你能帮我背一段路,下段路我再自己背吗?”遇到困难请求别人帮助自己,这也是一种做事的能力。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会觉得孩子做事能力差,与其让孩子做得乱七八糟,自己再重做一遍,还不如干脆自己替他做,这样相当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非常能干,一个班3个幼儿园老师要带30个孩子,小朋友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一回家,就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孩子都是很聪明的,知道在哪个地方我应该独立,在哪个地方我可以依赖别人,这就破坏了孩子主体性发展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做人和做事不如做学问重要,甚至为了做学问,把做人和做事的教育扔在一边。学习应对考试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做学问。在学前阶段,父母首先要把学习知识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不能高于或者代替学习做人做事。其次,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是人持续一生的事情。父母要主动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可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天生就好奇、有探索欲,喜欢学习,如果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聚焦在学习本身的过程,不拿学习结果和学习所获得的利益来评价孩子,孩子学习的兴趣就不会受到伤害。

家园合作,帮助父母看到儿童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单一,非软即硬。软,是迁就孩子,但往往迁就之后,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因为他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边界,争取让父母更多满足自己。硬,是父母用自己的家长权威来压孩子,有时候父母的“硬”已经和事情本身无关,而是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非软即硬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软硬不吃。这些都是父母眼中没有儿童的表现,从成人的角度教育孩子,所以才感觉束手无策,教育方法单一。

父母一定要眼中有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孩子的想法,多让他参与讨论,共同商议。亲子沟通时,还需要父母能够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比如孩子发脾气踢人,不能迁就孩子这种行为,但是也不建议打骂惩罚。爸爸妈妈可以用平静的表情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用坚定的语气拒绝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爸爸(妈妈)知道孩子的心里很难过,但是不喜欢你这样踢人。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好办法,让你感觉舒服一些呢?”不软不硬,类似于正面管教中的“温和而坚定”。

除了自身成长以外,家园共育,多和幼儿教师沟通,也可以帮助父母看到儿童,理解儿童。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家长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高学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是需要引导的,因为在多元观念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驾驭不了众说纷纭、零散的育儿理论,往往觉得各种育儿理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见一本育儿书就想在孩子身上试试,但是任何偏激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有的高学历家长因为自己的受教育经历非常成功,坚信自己的教育理论,不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这也是眼中没有儿童的一种表现。而幼儿教师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给家长提供有益的建议。

另外,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实施的是公共教育,家庭教育需要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真正地保护儿童的权利,让孩子不仅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是社会的公民。幼儿教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人相处的能力、道德品质等,都是在为孩子成长为公民做准备。所以,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园共育。

有些家长问我:“那该如何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呢?有没有什么技巧?”我的答案只有4个字: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就是把幼儿老师当教师,把幼儿教育当教育,这是家园共育的起点。有的家长眼中不仅没有儿童,也没有幼儿园老师,把老师当成保姆,不尊重老師,说话很不客气。有的家长对老师唯唯诺诺,私下说:“我不敢对老师说什么,我怕她对孩子不好。”这其实也没有把对方当成老师,对其充满不信任。老师的职责和使命就是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发展,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呢?把幼儿教育当教育,家长要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在接受教育,要学习、成长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托管或者购买服务。只要家长能够尊师重教,就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技巧了,哪怕彼此之间出现误会也都好沟通。道不明,则法不显;大道已在,不需小技。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或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身的天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父母需要看到儿童、理解儿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竞争小朋友儿童
竞争的合适位置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找茬儿
留守儿童
海边玩一夏
六一儿童
Let’s DIY Poster
正确面对竞争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