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教材中的渗透策略

2020-03-14 13:46广东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

文/广东教育出版社 李 霞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时间过半,工匠精神成为近年来主流媒体频频重提的热词。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善美”的境界,体现在三个方面: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技术追求;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的道德境界(薛栋, 2013)。这种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的精神”,是古代中国人渴求达到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再是一种仅限于手工艺人的职业道德要求,成为将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泛化到各行各业之中,作为普世工作的广泛从业者的行为追求。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王丽媛, 2014)。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

对高品质的制造和服务有着永不满足的追求,不断创新生产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力求产品不断完善。

2.一丝不苟的细节意识

采用最严格的质检标准,注重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不惜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只为把每个细节雕琢打磨,确保每一个部件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3.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

产品的创新灵感应来源于实践中的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先有求实,才能创新。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掌握生产技艺,不断反思和审视现有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

4.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专注

打磨出一件优秀的产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专注和坚持。匠人需要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数十年如一日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思考和改进方法,用时间和心血,打磨出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

5.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的职业,并且将其视为自己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热爱的品质,对事业的追求达到全身心投入、忘我的境界。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1.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是打造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因素。纵观日本、德国,他们的制造业水平向来是优秀的代名词,品质和质量是厂家追求的首要目标。这对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要求。日本和德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与其职业教育体系注重传承工匠精神密不可分。两国均重视专业化人才培养,在进行职业教育时,传授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对从业者品格和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使得“日本/德国制造”成为产品品质的保障。

注重品质、务实创新,是制造业立足世界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迈进智能化时代,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要想保持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必定要在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以培养工匠精神为主线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从业人员观念,从“完成”一件产品到“打磨”一件产品,才能让中国从“制造大国”真正地转变为“制造强国”。

2.工匠精神是现代高品质生活对产品的要求

过往工业化生产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统一的、标准化的商品,但如今,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近年来我国GDP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说明我国已经具备高品质消费市场的物质基础(李进, 2016)。人们不再满足于“能用”而是需要“好用”“耐用”。人们选择是否购买一件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还会考虑产品的细节、质量和耐用性。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融入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每一个环节,严格品控,以满足当代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3.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影响着企业发展、运营的方方面面(詹晓雪、徐小雨、李红方,2020)。日本许多企业传承延续超过百年,除了能够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稳健经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匠精神,因为制造业中的许多核心技术不是跳跃式产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摸索(丁可, 2020)。匠人精神还体现在日本的各行各业中,很多手艺人秉承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念,对自己的手艺不断打磨,将职业看作事业,不断追求极致。正是这种匠心,让这些家族企业在经历百年风雨之后还能历久弥新。

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产品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国内有很多企业为了短时的利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缺乏对品质的追求,往往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和抛弃。只有那些对产品的品质有严格的要求和把关,在稳健经营的同时积极谋求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份额。

4.工匠精神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项面对上海、云南、广州、山东等13所中、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有超过7成的受访者选择读职业学校的原因是“未能考上高中/本科”。但是企业想花重金招聘高级技工,却无人问津的新闻报道又时有发生。要走出“读书成绩不好才读职业学校”和“高级技工万金难求”这种对立的困境,就要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学到上岗必备的职业技能之外,还能学到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得到职业精神的培养。当学生能体会到把每一件产品当作艺术品般对待的工匠精神时,就能够对职业教育产生认同。

中、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市场上受到的认可度同时也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对其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精神的熏陶,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学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良好声誉能够提升学校在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度,从而促进中、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张永新、林洁,2013)。

5.工匠精神帮助技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都强调了“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等要求。一个只懂得技能,缺乏职业精神的人难以在岗位上出色地完成工作,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追求卓越的。这些技术人才不仅对自己负责的产品精益求精,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还会主动吸收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并将其应用在产品的创新上,这样的人才往往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级技术人才。

三、在职业教材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策略

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各级各类的技术人才,人才质量决定企业的产品质量,职业院校是高品质技术人才和产品的摇篮,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最佳场所(占小梅、兰小云,2018)。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追求上,还体现在从业人员对领域前沿的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上。在职业学校中,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实训中慢慢地体会。这就要求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将工匠精神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一科的课程教材中。

1.从前沿知识中掌握最新动向

专业教材编写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替换,吸收领域内最新的科研内容,将过时的技术及时剔除。教材编写人员要熟悉企业动向,可以邀请一部分企业在职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及时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通过专业化的教学,学生在了解大量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同时要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内前沿的知识,将学习运用到实践当中。

2.从行业榜样中了解所需技能

专业教材编写除了要注重专业技术之外,还要书写专业技术发展史,介绍行业榜样人物事迹。行业的代表人物往往是那些将这个行业的手艺发展到极致的人,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在当代语境下,有工匠精神的人具体的表现、所需的技能、最终可能获得的成就,从榜样身上获得振奋人心的力量。

3.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工匠精神还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渗透,通过阅读传统文化文本,通过文字和故事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比直接说教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庖丁解牛》一文描述了厨师庖丁对解牛的技术精益求精,在解牛时神情悠然,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这便是古人工匠精神的体现。通过学习这样的历史文本,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工匠精神的精髓。

四、结论

工匠精神是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保障,职业学校是培育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在教材中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掌握相关技能、认同工匠精神并且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己、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人才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