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诵读对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思考

2020-03-14 13:46陆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文中职素养

文/陆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李 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赋予了学科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写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以中国道理讲“中国道路”,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这些经典佳句是中华文化历史中积淀的智慧结晶,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也彰显了文化自信。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现状

纵观社会现状,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激流涌动,不同价值观的互相碰撞、互相影响,导致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职生在汲取文化知识时无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面临瓶颈,例如受国外“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容易养成盲目追求速度,忽视根基的不良习惯。此外,不少中职生思想认识不清晰,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社会公德意识和羞耻心缺失;心理脆弱,经受不了一点挫折;知识面窄,对所学专业以外的常识、方法掌握较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不够透彻,盲目崇外或排外;文化素质偏低,言语粗俗;经常发生校园暴力、学生欺凌等违法违纪行为。很多学生刚踏入社会便寸步难行,不足之处暴露无遗:如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适应社会能力极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巨婴”现象严重;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导致他们在走上社会、职场就业成长的道路上只能跛脚前行,事业难成。此类现象都说明了部分中职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更缺少文化自信。

二、经典诵读对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典故“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他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赋予了传统经典新的时代意义,研读文化经典有助于破解现代性道德困境,对职业教育塑造怎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启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这句典故不仅从字面上告知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更为中职语文学科教育的重点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诵读为突破点,让学生能读经典、看经典、用经典,从经典中看清形势,认清自我,博古通今,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逐渐没落,很多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并不理想。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年轻群体追求个性和自由,缺乏逆境的磨炼,容易在追逐潮流时迷失自我。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在经典诗词、典籍中领略古人的思想智慧及待人处事的闪光点。 例如,学生通过“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感受深沉的爱国情怀;通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长太息以掩涕兮,衷民生之多艰”等体会赤子般的爱民情怀;通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体会古人的浩然正气;通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领悟古人的辩证思维等。类似的经典诵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终极目标还是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如文化素养、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对于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育比纯粹的知识积累重要得多。经典诵读能让学生的灵魂接受拷问,得到升华。有位学者曾说:“读经典就是在与先哲进行对话,就是主动接受他们智慧的辐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通过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使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例如,诵读《弟子规》,学习为人处世的日常行为规范;诵读《论语》,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做人的德行和待人处世方式。

(三)经典诵读有利于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

“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这些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各行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是中职学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品质,也是打造高品质产品的强有力保障。引导中职生长期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如:欧阳修的《卖油翁》指出要像卖油翁一样专注做好一件事,日久天长,熟能生巧,定能成为行业翘楚;《三字经》中的“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名物蒙求》中的“读书为士,耕田为农。行商坐贾,技艺百工”等体现出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重要性;《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中的“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说明只要有一技之长,肯钻研,就能人尽其才。这些经典作品历经岁月的沉淀,经受了历史的证明,具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浓厚的匠人精神,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些经典诵读内容,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四)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中职生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对美好的前程怀揣憧憬,对幸福生活充满期待,对生活、学习、工作难免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如何应对挫折,许多经典诗词可以给人以启示。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却不甘就此沉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展现出了作者奋发向上的英雄本色。再如诗仙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司马迁受宫刑而写成《史记》,屈原放逐而赋就《离骚》,孙子膑足而修著《兵法》等,这些经典能够引导学生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都要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在受挫后要化悲痛为力量,将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本能冲动加以净化和提高,使之成为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心理的平衡。中华文明作为唯一完整的古代文明,其经典具有哲理性和启迪性,多读经典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经典诵读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增强中职生的文化自信必须追根溯源,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手。站在为学生奠定文化自信基础的高度重新审视国学经典诵读,我们发现历史文化典故蕴含人文哲理和社会变迁。历经时代考验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对民族历史的回望和审视,它往往由诸多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影响等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链,传递出最为精炼的传统文化。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化知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文化自信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全面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的生活,尽量让学生目之可视、触之能及,努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接受国学、喜爱国学,最终认同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诵读经典中汲取精神食粮。利用“经典”培养“精英”,利用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要的文化储备。中职生应当通过读经典、看经典、用经典,以史为鉴,更好地认清自己,用古人先哲与自己作比较,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我价值;也应当通过诵读经典,回眸历史,总结经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展望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人文中职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人文绍兴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