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

2020-03-14 16:56邹国振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视域导向培育

邹国振

(广东金融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521)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学界目前大多是从客观性视角探究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相关议题,而缺乏从主体性角度的审视。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内在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区别的前提条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所表征的是当代中国在文化领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文化主体性的确立。”[1]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最终必须落实在主体性上,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因此,从主体性的视域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主体性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最根本特征,它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也是促进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主体性是大学生的一个鲜明特征。大学生是具有显著主体性特征的群体。主体性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唤醒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理的不竭源泉,是发挥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的重要动力,是激发大学生文化自强驱力的关键元素。

(一)唤醒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理的不竭源泉

主体性是人的基本特性。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2]243作为主体的人有目的自觉活动,主体性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心深切的愿望和期盼,以及主体的自觉追求。它是作为主体的人排除内部和外部干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重要力量源泉。主体性是唤醒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理的精神之源,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可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源于主体性。他们有激情、有热情,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不达目的不罢休、坚定不移的意志能力。他们朝气蓬勃,始终保持一种面向未来、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积极心理状态,推动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正是这种主体性的激情和热情推动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成为唤醒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理的不竭源泉。

(二)发挥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的重要动因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主体性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作用的表征,表现为人的目的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性在文化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文化的意识性和目的性,而且体现在文化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文化自觉的水平取决于主体有意识地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过程的自觉程度,也就是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水平。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主体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它可以积极地反映和改变客体并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看出,主体性是文化主体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文化自信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他们的主体作用如何关系到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体性是发挥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的重要动因。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会自觉地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视为自己神圣的责任,才会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看作自身的一种自觉行动,以积极的态度,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创造性地发挥主体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文化自强驱力的关键元素

自信的目的在于自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强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突出自身特色。这样才能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坚持走自己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强内在地包含文化发展、文化创新和文化超越,这是人们对传统、现实、自我的反思。这也是对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超越、文化创新的追求,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人类对自己当下文化实践活动的深刻自觉。文化自强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自强的动力就源于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驱力。文化自强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自觉地薪火相传、接力推进。主体性是激发大学生文化自强的内在驱动力的关键元素。激发文化主体内在的自觉性,比什么都重要。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体性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与内心体验,所蕴含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因素是激发他们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主体性对激发大学生内在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文化自强的内在动力,以自觉、自信、自强的态度,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的主体性是指不同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高度自信,并主动践行其主体导向,积极履行其主体责任的自觉意识。大学生是民族的血脉,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力军,是培养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坚定文化自信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包含强烈的主体意识,积极的主体认同,正确的主体导向,自觉的主体责任。

(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文化主体身份和主体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区别的内在标志。文化主体意识不仅是文化主体自我认同的思想前提,而且是文化自信发生和发展的思想源泉,是文化自信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需要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依赖于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如果缺乏主体意识,文化自信就失去其立足点。只有确立主体意识才可能实现文化自我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坚定的文化自信又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示范者、表率者,更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带动者、引领者。因此,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意识,不仅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意识、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而且还要具有主动的文化践行意识、积极的文化发展意识,要当好文化自信的主角,挑好文化自信的大梁。这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主体性的首要环节。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助于大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使自己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发扬者,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凝聚精神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积极的主体认同

文化自信奠基于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主体认同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国文化或本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文化的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积极的主体认同是文化主体性实现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国文化或本民族文化价值内核的深层体认、认可与赞同。[3]积极的主体认同是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环节。文化主体认同源于文化主体意识。文化自信是在强烈的主体意识基础之上形成的积极认同。积极的主体认同,意味着大学生将自己国家、自身民族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文化自信能量辐射传播的源头活水,从而具备强大的文化自信影响力。对大学生来说,形成积极的主体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积极的主体认同是主体意识的必然延伸,是文化自信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内在支撑。其次,积极的主体认同是大学生发挥其文化自信影响力的先决条件,是践行文化自信主体导向的主要力量。最后,积极的主体认同是确保文化自信基本功能实现的关键,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枢纽环节。

(三)正确的主体导向

文化自信,是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需要。大学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4]坚持正确的主体导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正确的主体导向。坚持正确的主体导向,就要求大学生在形成文化的主体意识、实现文化的主体认同基础上,将内在认同付诸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发挥他们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主体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文化主体导向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坚实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自强,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文化主体导向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环节,是在形成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实现文化自信的主体认同基础上,发挥文化自信功能的关键。其次,坚持正确的文化主体导向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和检验其成效的试金石。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主体导向过程中,才能增强文化自信,检验主体是否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坚持正确的文化主体导向还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力量的源泉。“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5]58文化自信也只有通过坚持正确的文化主体导向的生动实践才能切实达成。

(四)自觉的主体责任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主体性视域下的文化自信不只体现在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6]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传播主体、发展主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强的担当主体、创新主体。他们肩负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一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与担当,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文化自信的责任主体,都应当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担负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责任。这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担负文化自信的主体责任,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包含强烈的主体意识,积极的主体认同,正确的主体导向,自觉的主体责任。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充满底气、源源不断的,具有强大的气场、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如果缺失主体性,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就失去根据和基础,大学生文化自信就难于真正生成。

三、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主体性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因,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根本力量,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求大学生应当坚持以增强文化认知为切入点,以坚定文化方向为着力点,以促进文化发展为侧重点,以履行文化责任为落脚点,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以增强文化认知为切入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认同者

文化自信建立在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基础之上,只有主体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认知认同,才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必须以增强文化认知为切入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认同者。一是必须自觉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认同。五千多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大学生要尽可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全面认知基础上,加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内涵的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情感意识,增进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培育文化自信。二是必须自觉学习和了解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正确认知认同。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创造的有中国烙印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更是孕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精神支撑。大学生要自觉学习和了解革命文化形成历史过程,要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考察、分析和思考革命文化,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领悟、涵养革命文化的精神,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实现对革命文化的自觉认同和价值追求,增强文化自信。三是必须自觉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它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和强大动力。[7]大学生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培育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同和实质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总之,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认知认同上做到高度自觉,就是要正确认知、全面了解、自觉内化和主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做文化自信的自觉认同者。

(二)以坚定文化方向为着力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导向者

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主体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上,只有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才能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形成正向的文化力量。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和正向的文化力量,才能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必须以坚定文化方向为着力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导向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8]4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选择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发展道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得到成功实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始终把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突出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为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指引。大学生要高度自觉地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要深入学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引导人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与对政府工作的信任,[10]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增强理论自信;就必须科学论证和全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和中国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力,[9]增强道路自信;要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增强制度自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和预见当代社会文化潮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辩证地分析和对待西方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遗产,择善而从,借鉴和吸收其先进成果,摒弃其腐朽糟粕。总之,大学生在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上要有高度的自觉,要立足自身优势,立足自身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发展先进文化,形成正向的文化力量,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化认同成果外化出来,扩大思想影响力,发挥文化自信的主体导向作用,做文化自信的自觉导向者。

(三)以促进文化发展为侧重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行动者

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发展为基础。文化发展是涵育文化自信的源泉,只有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坚持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才能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力。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必须以促进文化发展为侧重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行动者。要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既要立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批判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积极地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兼收并蓄,合理吸收,不断丰富和培植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努力建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10]涵育文化自信的源泉,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力。

(四)以履行文化责任为落脚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担当者

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基于文化责任的历史担当。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发展最终必须落在文化实践的责任之上,只有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做到自觉行动,主动扛起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职责,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进文化发展。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青年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11]378大学生不仅要致力于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致力于社会和人民发展的时代,还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使命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担当意识。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必须以履行文化责任为落脚点,做文化自信的自觉担当者。必须增强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实践中做到自觉行动,自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必须更加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必须本着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更好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必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必须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10]加速形成自身文化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责任,实现文化自强,促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真正做文化自信的自觉担当者。

猜你喜欢
视域导向培育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