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域下的《漫长的中场休息》中的“英雄”消费

2020-03-16 13:41潘学权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场伊拉克战争

潘学权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是美国作家本·方登(Ben Fountain)创作于2012 年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全国图书评论家最佳小说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弗莱厄蒂·邓南一流小说奖(Flaherty-Dunnan First Novel Prize)、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和《洛杉矶时报》 最佳创作奖等一系列奖项,并且入选BBC 21 世纪必读12 本小说。国家图书奖评委点评这部小说时认为“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智慧所进行的一次对美国战争、阶级和名人的深刻审视与反思”。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于2016年在全球公映并获得好评。

小说讲述的是一群被称为“英雄” 的伊战士兵的故事。他们在伊拉克的一次激烈交火中表现的英勇行为恰好被福克斯电台随军记者用相机拍摄下来。这群B班(Bravo Squad) 士兵作为 “战争英雄” 在感恩节期间返回美国进行短暂的中场休息。他们被白宫授予荣誉勋章,收到著名好莱坞制作人拉特纳的电影邀约,参加了橄榄球赛的中场表演,与天后级巨星碧昂丝(Beyoncé) 以及天命真女 (Destiny’ s Child) 组合同台演出。 故事情节设定在一天之内,主要从技术兵比利·林恩的视角展开。比利感受到国内对战争的理解与海外战争现实之间的巨大脱节,同时感觉自己与美国消费文化极度狂欢场面格格不入。比利和战友们的中场表演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对于比利而言,却感觉时间无比漫长。他们变成了人们猎奇、表演和消费的道具。B班士兵最后重新回到战场——他们认为更加实在“更安全的地方”。本文从消费文化视角讨论美国伊战士兵如何由大众传播媒介塑造为 “战争英雄”,成为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与官僚政客获得政治利益的消费工具,分析消费文化背后的真相,从而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美国社会所谓“战争英雄” 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 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传播媒介对“英雄” 的塑造

在鲍德里亚看来, 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 依靠模型大规模生产拟像的仿真社会,仿真 “不同于虚构(fiction)或者谎言(lie),它不仅把一种缺席(absence)表现为一种存在(presence),把想象(imaginary)表现为真实(real),而且也潜在削弱任何与真实的对比,把真实同化于它的自身之中”[1](P4)。这样一来,以仿真为主导模式进行的符号生产的结果,就是“超真实” (hyperreality) 幻象的普遍形成[2](P11)。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即信息的真实性并非取决于原本情况而是取决于大众媒体呈现方式;而大众媒体在再现事实的过程中会经过审美化(aestheticized)处理。当今美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高度繁荣,传播媒介高度发展,娱乐狂欢主导了人们的生活,商品及文化消费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正如本·方登在 “断层线上的士兵——战争、修辞与现实” 演讲中指出,现代美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电子设备、娱乐及媒体雪崩的消费时代,这种电子设备、娱乐及媒体雪崩现象被称为 “幻想-工业综合体”(Fantasy Industrial Complex)。方登认为,所谓 “幻想-工业综合体”,简而言之,就是在消费社会里总有人在销售某种东西——某种产品、政治议程、生活方式,或者某种能够让你变得更加美丽的方法。因为幻想工业综合症,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人们生活在幻想、琐屑、物质主义的空间里,他们的感觉和心智能力因此变得麻木[3](P3)。

小说中的以比利·林恩为代表的伊战 “英雄” 正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美国观众正是通过观看福克斯电台视频节目,体验阿尔—安萨卡运河战斗,而在此过程中,将设定的现实进行媒体建构,再现过程中综合各种因素将建构的现实由新闻工作者、专家学者及政客伪装成客观事实,战争背后的阴谋、战场上的暴力及战争带来的破坏性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审美化的处理。媒体对战争的再现影响大部分公众对战争的理解从而变成了权威。

美国士兵是 “幻想-工业市场”(Fantasy Industry’ marketing arsenal) 最有效的支柱之一。“支持军队”(support-the-troops)已经成为流行语,政府与私营部门均参与其中。支持战争,尤其是支持军队已经成为重要品牌。无论在娱乐业、职业运动,还是在一般商业领域都能见到。如果想要为产品产生积极的联想,你必须清楚地表明你支持军队的程度[3](P6)。通过媒体、政府、商人、娱乐明星不断重复的 “支持军队”“战争英雄”,这一主题在人们心中不断被强化,没有人去分析战争的真正起因与真情实况。

二、 基于资本主义商业利益的 “英雄” 消费

消费社会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塑造 “战争英雄”,煽动民众爱国热情,制造轰动效应,从而为资本家带来广告效应,或者他们直接利用 “战争英雄” 的素材赚取经济收益。换言之,消费文化语境中 “战争英雄” 实际上是可以用来消费的,所谓“战争英雄”“支持军队” 其实质是资本家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小说中福克斯电台反复播报阿尔—安萨卡运河战斗,展示B班战士们的战场行为,将他们炒作成为当代 “英雄”,于是他们获准在感恩节前回国享受为期两周的 “凯旋之旅”。他们受到布什总统的接见,包括牺牲的队长施鲁姆和身负重伤的莱克在内,全班总共获得了两枚银星勋章和八枚铜星勋章。资深电影制片人艾伯特·拉特纳一路随行,想挖掘B班故事以便拍摄一部像越战片《野战排》(Platoon) 那样的战争影片。他们受邀观看达拉斯牛仔队与匹兹堡钢人队的橄榄球比赛,并且有机会与流行音乐组合天命真女同时出场中场秀,著名歌手碧昂丝与他们同台演出。在中场秀开始前达拉斯体育馆老板诺姆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支持军队”,“美国英雄” 一再被提起,现场气氛一再被激发。

对于商人来说,这是一个利用 “战争英雄”宣传自己扩大商机的绝好机会。牛仔队老板诺姆盛情地款待了B班战士,为他们提供了饮食和体育馆最好的座位,邀请他们与天命真女组合一起参加中场秀;他们还接受好奇的民众的提问,并且与球员进行了交流。这一切主要目的是利用“战争英雄”“支持军队” 作为宣传手段为比赛赢得人气,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赚取门票收入。诺姆提出打算将林恩的故事拍成一部所谓的“美国故事片”,这并非诺姆对林恩的经历产生了共情,而是他认为这个故事具有商业价值,人们乐于为这样惊心动魄的且具有励志色彩的故事买单[4](P136)。

“英雄” 参加的伊拉克战争,同时还养肥了一批投机获利者。小说中提到跟B班战士同乘一架飞机的还有二十几个不同的肤色和口音的平民,脸上摆着不关心世界疾苦的笑容。这些人都是大厨,他们为盟军工作,他们当中有法国人、罗马尼亚人、瑞典人、德国人、伊朗人、希腊人、西班牙人。这些人因为战争在伊拉克发了大财,“一个瑞典人打开小公文包给比利看从巴格达弄到的黄金制品,里面金项链、金链子、金币什么的”[5](P4)。

三、旨在维护官僚政客政治利益的“英雄” 消费

“战争英雄” 也是官僚政客用来蛊惑普通民众、争取民众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从而骗取选票的工具。美国政府为支持发动伊战开始了协同一致的广告运动,包括危言耸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中东植入民主宏伟的新保守主义的计划,按照美国样子重构中东,用美国军队战胜阿拉伯敌人的镜头取代世贸中心双子塔燃烧的镜头来恢复美国声望。这场运动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很快获得美国国会及民意一致赞同。乔治布什的高级顾问,被称为布什的大脑的卡尔·罗夫(Karl Rove) 指出:以事实为根据的群体(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守旧的政策研究者) 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自于审慎地研究可以辨别的事实,但是这已经不再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了。美国现在是一个帝国,我们要行事就是要创造事实[3](P5-6)。在罗夫眼里,美国可以创造事实,不必考虑是否符合事实。

伊拉克战争无论对于伊拉克还是美国都一场灾难,但却不断被包装、宣传成一场正义的、有良知的和必不可少的战争,一场必将取得胜利的战争或者正在取得胜利的战争。事实上所谓的伊拉克的叛乱分子却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攻击性。而政府的立场经过新闻媒体不选重复,商人不断炒作,民众则完全接受。小说中B班战士因为阿尔—安萨卡运河战斗的场面,尤其是比利林恩的勇救战友的行为因福克斯电台的反复播放与过度渲染,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对战争的宣传及人们对战争的谈论反映了美国文化的虚无现象。在后资本主义充满媒体的时代,方登认为,美国人感到存在的空虚(existential void),于是他们用大部分人不需要参加的军事行动和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理解的陈词滥调所描述的牺牲来填补空虚。战争没有促使人民自我反省,却让他们自我陶醉,“在美国本土每个人都对战争充满信心。”美国公民 “勇敢、自豪,确信他们的聪明的孩子具有太多的自尊”[6](P29)。

“支持军队” 作为一种修辞技巧(rhetoric)已经成为维护或重构当代战争的政治策略[7](P527-528)。B 班 战 士 作 为 “ 战 争 英 雄 ” 获 准 在 “ 感恩节” 前回国享受为期两周的 “凯旋之旅”,并且受到了美国总统布什的亲自接见,还颁发了银星勋章和铜星勋章。这一系列安排旨在通过“战争英雄” 及其 “英雄事迹” 的宣传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战争的支持,从而掩盖战争后面的残酷现实及阴暗目的,为当政者争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并且B 班行程安排也很有意思,他们经过的州城大多数是 “选举摇摆州”,B 班的 “英雄事迹” 成为了唤起美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工具,成了证明伊战合理性的有效证据,也成了政党角力、总统选举的一枚精致的棋子[8](P15)。

四、“英雄” 被消费背后的真相

1.对“战争英雄” 真正了解与真心关怀的缺失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的 “战争英雄”,在商人与政客的推动下,成了商业消费与政治消费的工具,而所谓 “战争英雄” 伊战士兵的真实处境,却从未得到真正的关注。实际上,从伊战开始到2004 年,每月都有几十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失去生命,超过十万伊拉克平民在美国侵略以及随后的叛乱中丧生。伊战给美国带来了四万伤兵,他们身心上的创伤会继续影响他们自己、他们家人以及美国社会。客观地说,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人给伊拉克,也是美国人给自己带来的一场灾难,然而,尽管叛军势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伊拉克战争仍然作为正义与良知的战争向美国国民销售,告知美国人美国能赢,而且正在赢得这场战争。“感恩节” 前回国享受为期两周的 “凯旋之旅” 中,B班牺牲的队长施鲁姆和身负重伤的战士莱克的名字在系列活动几乎没有提及,在媒体报道与中场秀介绍中也刻意被忽略。正如林恩的姐姐凯瑟琳所言:“那些混蛋就只会骗人。你觉得要是他们告诉我们哪怕一部分真相,我们还会他妈的打仗吗?”“我认为我们不值得你们为我们去死,任凭领导者说谎的国家不值得任何一个士兵为之牺牲”[5](P262)。

美国民众所谓 “支持军队”,更多的是一种刻意制造的幻想或语言上的修辞技巧,落实到行动上十分有限。小说中提到,人们碰到士兵时会对他们友好招呼表达谢意,商家为他们提供免费饮食,体育馆留给他们一等座位。而他们真正需要的则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以及关怀,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但是在一个金钱至上,一切都商品化的世界里人们不可能真正了解也不会去关心战争真实原因以及士兵的真实处境。美国民众要了解真实战争其实并不难,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新闻渠道去了解,也可以在线看到最生动、最叫人毛骨悚然的图片。但是,除非某人或者其挚爱之人直接参与战争,他才会感觉到刻骨铭心[3](P7)。

2.商业利润与政治利益至上原则

对“战争英雄” 支持必需有利于资本家的商业利益,倘若二者有冲突,资本家首先考虑其商业利益。达拉斯体育馆老板诺姆决定成立电影公司拍摄电影,计划将B班故事拍成电影,中场秀之前答应B班的期权是每人十万,总共十人。中场秀结束变成了B班每人预付款五千五,剩下的就是利润分成,十万美金的预付款变成每人五千五加股权,没有保证书,而且只接受戴姆与林恩两人拍摄电影。预付款减少给出的原因是预计要花个五十万来写剧本,然后找希拉里或者克鲁尼这种级别的主演要花几百万。B班坚决拒绝这次合作,班长戴姆吼道,“支持军队,支持军队,哦是的我们真他妈的为我们的军队自豪,可一谈到真金白银?比如让大家出钱支持军队?一个个就都他妈的没钱了”[5](P289)。

从政治角度分析,高喊所谓 “正义战争”、“战争英雄”、“支持军队”,只是创造政治利益的收割机。伊战的借口是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实证明纯属子虚乌有,且美国政府对于如何占领伊拉克、怎样建立所谓的美式的民主以及何时撤退完全没有进行认真规划。客观地说,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政府给伊拉克以及美国人民带来的一场灾难。然而,尽管士兵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叛军势力越来越强并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伊拉克战争仍然作为正义与良知的战争向美国国民兜售,告知美国人美国能赢,而且正在赢得这场战争[3](P2)。作为政府立场,这为美国民众照单全收,其结果是2004 年12 月,共和党及其代理人乔治·布什再一次赢得总统大选。

五、结语

鲍德里亚在《海湾战争不曾发生》中谈到海湾战争的媒体再现时中指出,海湾战争并未发生,而是精心编制的媒体事件,是一场 “虚拟”战争,是一幕超现实的幻影(hyperreal simulacra)[9]。同样道理,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为美国民众呈现的“战争英雄” 也只是大众传播媒介精心构建的一个幻影,加上商人与政客的推波助澜,从而煽动美国民众 “爱国热情”。所谓“战争英雄”、“支持军队” 只不过是富含商业动机与政治目的的修辞话语,其目的是为资本家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为官僚政客赢得更多的政治资本。而由大众传媒制造出一系列“狂欢化” 的娱乐性场面,民众却乐不可支地沉浸其中,不仅没有感觉丝毫不适,反而心安理得地享用着大众传媒带的一切便利和快感[10](P22)。

猜你喜欢
中场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进入中场阶段 落实政策为生
战争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特点